宣藍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4章,我力能扛鼎,宣藍田,大文學小說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更別說是六月末這盛夏天了,再晚熟的品種也撐不過六月了,這就是今年的最後一茬櫻桃了。華家的財力能從這櫻桃上,窺得一二。

葉三峰捧著碗龜苓膏,看著院裡的人。

他悠悠道:“一十九名,少爺考得不錯。姑娘且看著,過不了五日,這‘神童’的名聲就傳出去了。”

唐荼荼已經餓得燒心了,眼也不抬地吃著,聽他說完,才問:“為什麼哥哥能壓過那個天津小才子,排第一呢?”

葉三峰呵笑一聲:“上頭的伎倆罷了。”

唐荼荼叫一塊龜苓膏給嗆住了,捂著嘴咳了好幾聲,“……先生說誰的伎倆?”

——上頭,是說皇上麼?

葉三峰避而不答,只笑著道:“要是真照少爺昨兒說的,那小公子對城防海事信手拈來,能叫翰林學士、國子祭酒都當眾忘形地與他辯答起來,那必是幾十年不出一個的奇才,少爺是拍馬也及不上的。”

“拍馬也及不上”,唐荼荼聽得心裡稍稍有點擰巴,擰巴了兩個呼吸的工夫,才替哥哥收住這個評價。

葉三峰又道:“但那神童榜上的門道兒,姑娘聽出來沒有?——十人的榜,五人出自河北,三人出自天津,京城竟然只佔了其二。除了少爺,另一位京城的神童子出自京郊一個小縣,寒門白丁出身,名兒只有一單字,家裡連字輩都沒排,必然是毫無家族庇廕、地裡刨食的農家子。”

“再看河北、天津那幾個小神童,清河崔氏、太原王氏、范陽盧氏……各個名聲響噹噹,全出自京畿的五姓七族,這說明什麼?”

“——這些詩禮簪纓的大家,是真的厲害,越往上走,越是他們的人。秋闈春闈這樣的考試還能努努勁,至於朝堂,那是寒門子弟削尖了腦袋也擠不進去的。”

寒門與世家,差的不只是幾本書、幾個夫子,從小耳濡目染薰陶出來的觀念、格局與眼界,這些才是關鍵。

葉三峰自己講過癮了,只管一齊籠統往下說,也不在意唐荼荼能不能跟得上、聽得懂。

“今年中試者三百人,只有五十多人出自京城,這是什麼?這是丟人。”

葉三峰聯想能力超乎常人,唐荼荼在政治上卻是腦子一根筋,上輩子她也沒見過這麼多的彎彎繞繞,不可置信地“啊”了聲。

“怎麼會丟人?京城本來地界就小呀,大多數考生都是河北來的呀。”

京城一個府,河北一個省轄下十一座府,哪裡能比得了?

“話是這麼說沒錯。”葉三峰哼笑一聲:“可太后過壽是多大的盛事,天下人都齊聚盛京。可鄉試中,京城中舉的學子少,年輕一輩裡的神童數也遠遠不及河北,甚至連天津衛一個拱衛京城的畿輔,都沒比過!不管應試者哪兒多哪兒少,反正這回就是丟了大臉了。”

“所以神童榜上,一定要從京城學子中拎出個第一來,打頭立在榜首,好給京城學子攏回幾分顏面。”

唐荼荼:“……這麼複雜。”

也不細嚼慢嚥,葉三峰把半碗龜苓膏囫圇倒進嘴裡,含糊道:“管他們怎麼調換名次,少爺得了好處就行了——對外也有說法,排第二的天津那小子,口問再好,試策只得了八十多名,他排個第二也不冤枉。”

這倒確實。

滿園的夫子們還在熱鬧,詩作了十幾首了。葉三峰豎耳聽著,作出來歌春詠秋的那幾首詩不提,感時傷懷的詩,也盡是些陳詞濫調,沒什麼意思。

岳家書院再好,也是平頭百姓裡的“好”,夫子們再盡心,也無力搭起讀書人的通天之路,和官場隔著的何止一道天塹。

思索片刻,葉三峰道:“少爺考上舉人,就夠得上國子監的門檻了。回頭得讓老爺跟禮部上峰通通關節,國子監科目繁多,明經、明法、明算、明字、史科、道舉……可千萬別選了那冷偏的科目。”

唐荼荼:“學什麼,不都是在為百姓做貢獻麼?”

“姑娘哎。”

葉三峰嘆口氣:“別的幾科暫且不說——你像道舉,學的是《道德經》和《周易》;明經,學儒家典籍。天天學這兩樣,學幾年人就廢了,活一輩子只為了爭個道理,辯壇上天天唇槍舌劍地辯,辯不過就氣得嘔血,臺下書生們各個聽得如痴如醉,不思正學。”

他二人坐在庭院裡,和那邊教了一輩子書的夫子們只隔著二十步,葉三峰毫無顧忌,大放厥詞。

“管他儒道,都是扯犢子!唯有實業方能興邦,大道理學再多,比不過百姓兩口米,還不如叫哥兒學學農田水利,種種莊稼。”

“……葉先生,你小點聲。”

唐荼荼聽得心驚膽戰的,生怕那頭哪個夫子耳朵尖,聽著了,跑過來跟葉三峰罵架。

可她心裡卻覺得,葉先生說得有道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都市小說相關閱讀More+

像我這樣無害的青年

微笑的貓

我,人魚,鮫族團寵

二月初九

都市巔峰強少

浪冰心火

位面成神之虛空戒

閉口禪

雨天撿個御姐精靈,還賴著不走!

空空的盒子

四合院之閆家老三

平原平原小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