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大文学>祥瑞小公主[清穿] > 第 190 章(第2页)

第 190 章(第2页)

他深吸了一口气,对军机

大臣傅恒命令道:“清点甲胄、准备粮草,让边境处的士兵们做好准备。朕先给那沙俄女皇去一封信,若是能够通过交涉来解决此事,自然最好,可若是沙俄一方继续与朕装傻充愣,此事便只有通过开战来解决了。如论如何,该是我大清的,就得是我大清的,但凡谁敢侵我国土,朕绝不退让分毫!”

乾隆的一番话,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让周围听到这些话的不少大臣们也跟着热血沸腾了起来。

说来,也是近些年来航海贸易为大清带来了觉财富,加之经过“南水北调”、种植高产作物及改良农具等种种措施之后使得粮仓丰盈了起来,乾隆才有底气说这样的话。

否则,连年征战,宗室大清国富力强,也是吃不消的。

傅恒朝着乾隆行了一礼,而后便领命而去。乾隆的命令,他从来都是竭尽全力地完成,不打一丝一毫的折扣。他明白他如今的荣耀源于乾隆,是乾隆给了他一展身手的机会,也是乾隆,在他立下一次又一次功劳之后,没有因为旁人的挑唆而对他产生猜忌之心,反而对他信任如初。

更何况,乾隆此次的命令,与他心中的想法十分契合,他自然要牟足了劲儿去完成乾隆交代的事。两国谈判之事,不是傅恒所擅长的,他也插不上手,他所能做的,也唯有在两国谈崩之后,遵循乾隆的命令,亲自动手将那些被沙俄侵占的国

土给夺回来。

一封来自紫禁城的盖着乾隆印玺的信件很快便被送往莫斯科圣彼得堡之中。

彼时,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正因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小动作不断而深感烦恼。

沙俄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纠纷要追溯到一百多年前,那时的乌克兰同沙俄意图重新合并②,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不愿见到这一幕,于是与克里木汗国一起攻下了乌克兰③。沙俄自然不可能坐以待毙,便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发生了战争,也为之后长达两百年的彼此对立与仇视埋下了伏笔。

此后,俄土又发生了大大小小数次战争,并于1700年,也就是康熙三十九年,签署了《君士坦丁堡和约》,在此战之中,沙俄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手中获得了亚速要塞,并在黑海之上建立了第一个出海口④。这对于沙俄而言,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在大航海时代,获得海上的权力有多重要,所有国家都心知肚明。

发展到如今,属于叶卡捷琳娜二世的时代,女沙皇本人野心勃勃,不满足于只拿到一个亚速要塞,还想着从日益衰落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身上狠狠撕下一块肉来,以壮大沙俄的实力,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呢,则想着击溃沙俄军队,夺回被侵占的土地,并为自己狠狠的出口气,双方之间自然虎视眈眈,一刻也太平不了,就等着对方露出疲态,而

后狠狠进攻。

若说曾经的准噶尔对于大清帝国来说是心腹之患,时不时就要闹上一闹,那么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与沙俄之间的冲突更甚。

若说在平时,叶卡捷琳娜二世得知大清竟然胆敢扣押她派去的使臣,还向她发来警告通牒,她定然不屑一顾,甚至会硬气地直接与大清开战。

叶卡捷琳娜二世曾对杰尔查文说过一句话:“在没有把土耳其人赶出欧洲,没有驯服大清国人的傲慢,没有和印度建立起贸易关系以前,我死不瞑目。”⑤

这句话,足以看出她对大清的不屑。

对土耳其人是“驱赶”,对大清则是“驯服”。土耳其人是需要她全力以赴的对手,大清则是软弱可欺的隔壁邻居,虽作用地利之势,有着庞大的国土面积和丰富的资源,但大清在她看来还是陈旧而又落后的。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没有被叶卡捷琳娜二世放在眼里的国家,居然向她发来了警告通牒,勒令她尽快归还大清被沙俄侵吞的土地,否则不惜与沙俄开战?

究竟是谁给了大清人这样的胆气?

尽管叶卡捷琳娜二世恨不得将那封警告通牒狠狠摔回大清皇帝的脸上,并告诉他,如果他要战,她一定奉陪。

但最终,叶卡捷琳娜二世考虑到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蠢蠢欲动,不能让沙俄受到前后夹击,叶卡捷琳娜二世还是决定先稳住大清皇帝。必要时,可以再给大清皇帝找点事

情做,比方说挑拨挑拨大清国内的某些地区,这样一来,大清皇帝就不会总是盯着沙俄了。

曾经仔细研究过大清的叶卡捷琳娜二世最是明白,在“外忧”与“内患”同时发生之际,大清皇帝往往会选择优先解决“内患”。

这位沙俄女皇一边构思,一边用羽毛笔在纸上写了起来……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