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萊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長寧將軍 第3節,長寧將軍,蓬萊客,大文學小說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小女君怎會突然入京?大將軍一向安好?哎呀,一晃多年沒見,小女君竟也這麼大了!我雖人在京中,這兩年卻也時有聽聞小女君的捷報,真真是將門之後,武曲下凡,羞煞了我等一干混吃等死自詡鬚眉之輩!”

他又上前,要向姜含元見禮,被她攔了。

“不敢當。劉叔不必客氣。實不相瞞,我今天來找劉叔,是有事想請劉叔幫忙。”她含笑說道。

劉向立刻點頭:“小女君何事,儘管道來,只要你劉叔能幫得上,絕不推辭!”

姜含元望了眼護國寺的方向。

秋木掩映,高牆寺宇的深處,隨風飄來隱隱佛唱,陽光下,那一對高高立在雄偉大殿屋脊兩側的金碧琉璃鴟吻,閃爍著斑斕的光芒。

“那就多謝劉叔了。我想進去。”

劉向愣住。

“這……”

他期期艾艾,頓時說不出話。

姜含元微笑道:“我知我這所求無理,實在是為難您。但請您放心,我不會給您惹麻煩的。”

倘若換成任何一個別人,就算至親,提出這個要求,劉向也會毫不猶豫地拒絕。

但是現在,站面前的是舊主之女……

“敢問小女君,今日入寺,所為何事?並非劉叔不願幫忙,而是……小女君你也知道的,我職責在身,不能有半分不好。”

終於,他開了口,小心試探。

“我想看一眼攝政王。”

她的語氣很是尋常。

劉向再次一怔,想起一事。

攝政王年二十有四,卻至今未曾娉內,王妃之位空懸。

幾個月前,他聽到一個不知真假的傳言。攝政王入宮,探望武帝朝的老太妃,太妃心疼他身邊至今仍沒個知冷知暖的知心人,催他立妃,他便笑稱,仰慕姜祖望之女,若能娶其為妻,則當無憾。

姜祖望原配早亡,只一個女兒,那便是從小被他帶在身邊的姜含元。

又,上月,宗正卿賢王老千歲束韞出京北上了。無人知曉他此行的目的,但那個傳言卻愈發坐實,老千歲是去替攝政王求親了。

今日姜含元現身在了這裡。看她這一身裝束,分明是悄然入的京城。

看來傳言是真。

劉向暗暗鬆了口氣。

原來如此。

小女君在沙場雖不讓鬚眉,但再如何,終究是女孩兒家,想看一眼未來郎君的模樣,也是人之常情。

祁王攝政後,宵衣旰食,諮問弗倦,理政常至深夜乃至通宵達旦,為方便,常宿於宮中,外人想入宮得以窺其貌,怕是不可能的。確實,今日算是極為難得的便宜機會。

劉向又暗暗打量了一番舊主之女。氣定神閒,姿態自若。料她知道輕重。

這一點,他是絕對相信的。

退一步說,就算不考慮和姜家的舊情,日後她若真為王妃,必居京城,抬頭不見低頭見的,不過這樣一個要求,自己怎能不應?

他不再猶豫,低聲道:“也好,今日我就為小女君你破例一回。方才供養殿的壁畫已觀畢,攝政王伴著太后及陛下去了羅漢殿,在聽法師講經。你可扮我親兵入內,以暗語通行,來回無阻。只是,小女君牢記,千萬勿驚動人——”

“攝政王姿貌,無須近觀。小女君只消遠遠看上一眼,便就有數。”

最後他靠近些,用略帶些長輩調侃的親切語氣,促狹地道了一句。

“多謝劉叔,我有數。”

姜含元絲毫沒有忸怩,只微微躬身,笑著道謝。

講經堂外烏柏森森,鳥聲悄絕。一尊立於過道正中的高過人頂的碩大三足紫金香爐敞口朝天,嫋嫋吐著縷縷不絕的白色香菸。

殿內正北前方,蘭太后坐於一張墩座之上,正凝神細聽著上座法師的清音。她是蘭司徒之女,年近三十,看起來卻只二十五六的模樣,雲鬢綺貌,端肅莊嚴。她的周圍瑞煙芬馥,兩名女使為她斜打金翠翬扇。十三歲的少帝坐她側旁之位。今日陪位而來的諸多內外命婦,上從南康大長公主開始,按照份位高低依次魚貫隨在大殿西側。陽光從殿門散射而入,映得太后和一眾貴婦們髮飾衣裙上的金釵彩繡相互爭輝,發散著淡淡的美麗暈光。

大殿對面東側,則分列今日同行的諸王百官。當中自以攝政王為首,特設尊座,此外,在他身側,另也分出一座,上面坐了一位腰繫金玉環帶的壯碩昂藏之人。

此人便是當朝輔政,大司馬高王束暉。

高王其實已年過半百,但因武將出身,至今不輟騎射,所以體格依然精壯,若非眼角幾道皺紋,觀之形貌,便與中年無二。他的地位也極崇高,本身就是高祖之子,武帝之弟,早年隨武帝多次出戰,赫赫有名的大魏猛將,是立過汗馬功勞的,威望素著,兩相加持,不但當今少帝對他畢恭畢敬,以皇叔祖尊之,便是攝政祁王,對這位皇叔,也是禮節周到,不敢有分毫怠慢。

座上法師敷演今日為太后壽所作之壁畫明王。講,明王乃菩薩化身,為教化貪婪愚昧之眾生而示現憤怒威猛相,對執迷眾生如當頭棒喝,又以智慧之光明,破除眾生愚痴煩惱之業障,故稱明王。

法師舌燦蓮花,但這位皇叔祖又何來的心思聽什麼佛法,坐了片刻,眼角餘光便落向身旁的那位青年,自己的侄,攝政祁王束慎徽。

祁王母妃來自吳越之地,外祖吳越王,曾鐵甲十萬,早年大爭亂世,卻始終沒稱帝,只以王號而守國。等到武帝掃蕩南方,率民投魏。那時元后已去,王女起初為妃,寵冠後宮,生下安樂王后,武帝便欲立她為繼後,卻被她拒了,此後武帝也未再另立,以她實領六宮之冠。武帝駕崩後,她便以潛心修佛為由回了故地,長年隱居,不再出世。

王女年輕之時,有西子之貌,祁王亦承其母之貌,只見今日他身著玄色公服,峨冠博帶,朱纓玉簪,姿態放鬆,背微微靠於寬椅之上,目光平視著前方,落在殿中央的法師身上,神色專注,似深浸佛法,絲毫沒有覺察到來自身旁的窺探。

高王不敢久望,恐被察覺,收回目光,餘光卻又不自覺地在他繫於腰間的那條束帶上停了一停。

本朝冠服制度,帝束九環金玉腰帶,親王八環,餘者按照品級以此類減,等級分明,不容僭越。

以高王今日之尊,也只能系八環金玉帶。而他身旁這個年不過二十幾許的子侄後輩,卻因攝政之尊,得明帝臨終前親解衣帶,賜他同等衣冠。只不過祁王自己從不加身,平日依舊是從前的親王衣冠罷了。

但,更因如此,他腰間那條和自己同等的鑲金玉帶,落入高王眼中,反而更覺刺目。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抄家流放相公帶我囤貨忙

戲好多

風起明末

羅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