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橋老樹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8章 收買人心,復國,小橋老樹,大文學小說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現在楊光義的地位和我相仿,但是,他佔有中樞之地,近水樓臺先得月,這一點比我有利。我也有優勢,其一有可能成為皇帝林榮的連襟,有鄭州這個實實在在的基地,還有一支聽命於自己的黑雕軍。”

楊光義地位上升,這給同為青年將領的侯雲策帶來壓力。若真要從內部篡奪大權,楊光義或許將成為障礙。理由很簡單,楊光義在軍中地位比侯雲策更深,也更接近中樞,還更懂得收買人心。

復國是長遠目標,近期目標是將拿到手的東西經營好,若是沒有實力,一切都是妄想。除了實力以外,侯雲策還準備向楊光義學習如何收買人心。收買人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實際很難。

侯雲策從本質上還是一個年輕人,卻假冒年齡位居高位,而且到要以假生辰八字去和趙英算婚期。年齡是假,複雜經歷和高位逼迫其比同年更加要擅於思考。他下定決心好好經營鄭州,打造黑雕軍,以此為基地,增強實力,然後再根據實際情況決定進退。

打定主意後,侯雲策開始主動行動。前此日子,侯雲策心裡想著要復國,實際上是跟隨形勢在走,並沒有明確思路和具體步驟。現在總體思路是打造黑雕軍,經營鄭州。擬定近期 做好四件事,一件事是再次安撫難民,使流落到鄭州的難民成為侯雲策最忠實的支持者,這件事做好最容易贏得人心;其次要成立一所嵩山學院,訓練一批忠心耿耿的部屬,具體操辦事宜還要細想;三是利用太師李甲的本事,在不提高軍隊數量的前提下,改良裝備,改變戰術;四是要利用富家商鋪,加大貿易,聚集財富,提高經濟實力。

這四件事只能以“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方式進行,在合法外衣下進行一場靜悄悄的改變。

理清思路後,侯雲策把著力點先放在難民身上,這樣做比想楊光義收買人心更有成效。

難民大多安置在鄭州以北、黃河以南的荒地上,隨著安置工作順利進行,流入鄭州的難民近千戶,達到五千多人。鄭州府先前籌得糧食八百石。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一石約一百二十斤,八百石約九萬六千多斤,看起來不少,但是分到每個災民頭上就很少了。

侯雲策再次到向大戶和寺廟籌糧,好說歹說,連哄帶騙加上威脅,再加上動用一些軍糧,又籌得三千多石糧食。雖然解決不了根本問題,可有點總比沒有好。

鄭州府再出告示,在各縣設立自願捐糧點,凡是能吃的能用的,均在捐贈範圍之類。當地民眾多信佛,大多願意行善事積功德,捐糧還是比較踴躍。設立捐糧點十天後,各捐糧點總共收到捐贈糧食近二千石、還有錢幣七百多貫,另外還捐有一些衣物、生活用品和蔬菜種子。

在大武朝以來,戶籍制度已很嚴密,侯雲策在滄州立下戰功,獲得劉三莊園後,以幽州戶籍被燒的藉口,在滄州重新登記入戶,再次成為大林朝正式一員。

大林戶籍主要包括戶口、土地、賦役三項內容,規定三年一造。凡季年正月上旬,各縣主管戶籍的戶曹官員,攜帶本縣上兩年所造的手實、計帳,到州府去造一州之籍,籍依鄉、裡次序逐戶登記,每戶以戶主為,記其姓名、年齡、性別、丁中、戶等、身分,若有官勳;其次登記家庭成員(包括良、賤民);最後還登記當戶應受田數、已受田數、未受田數。

造籍一式抄寫三份,以鄉為單位,粘接成卷。粘接處,騎縫寫上某州某縣某鄉某裡籍,州、縣名上各蓋州、縣官印,以杜絕改換作弊。製作完成後,裝潢一份送尚書省戶部,兩份存州、縣籍坊(庫)。造籍後三年內的人口滋生、死亡、沒落、逃亡、新附及奴婢買賣而引起的變化,既要在每年一造的手實、計帳上登記,也要在下次造的新戶籍上附註明白。

侯雲策為增強難民歸屬感,命令凡在鄭州分得荒地,或在鄭州有營生的,都可入鄭州戶籍,並令各縣戶曹官員,加緊登記。難民流落鄭州後,意外獲得一份土地,還得到活命糧食,大部分難民覺得鄭州比家鄉更好,願意留在鄭州入戶。如此一來,鄭州竟多了九百多戶,四千多人。

此舉令澤州、潞州、晉州、沁州和代州等地官員十分不滿。戶部每年的考核中,人口增減是重要內容,當時勞動力不足,人口增加是地方官員的重要政績,現在人口流到鄭州,政績自然縮水,這令地方官十分惱怒,紛紛找渠道到開封告狀,給皇帝呈送的錦書中有好幾份都談到鄭州搶奪人口。

侯雲策深為了解皇帝的思維,並不懼怕官員告狀。

安撫鄭州府的災民以後,侯雲策帶著梁守恆以及賀術海東等二十多中親衛,從鄭州出,先後到了汜水、滎陽、密、新鄭等縣,檢視難民安置工作。

侯雲策沒有和各縣打招呼,都是到了縣城後,才下令縣令、縣丞和縣尉一起到難民安置區,以免他們弄虛作假。走了幾個縣,總體來說還不錯,糧食、種子和農具基本到位,雖說房屋大多是臨時搭建,條件簡陋,基本生存條件已經具備。

九月天氣,酷暑已過,秋高氣爽,各處荒蕪田地基本種上了當季農作物。

中原的糧食生產結構最先以粟稻為主,所謂“北粟南稻”,大武以前,全國經濟重心一直是在黃河流域,所以粟在全國的糧食供應中佔有重要的地位。這種格局到了大武時期,隨著經濟重心的南移開始被打破。稻逐漸取代了粟在糧食供應中的地位,麥緊跟而上,與粟處於同等地位,形成了稻、粟、麥三分天下的局面。

除了糧食外,各式蔬菜品種已很齊全。一路上,蔬菜種類之多,遠遠出了久駐黑城的侯雲策想象,親衛們叫得出名字的有矮黃、大白頭、小白頭、蔥、大蒜、葫蘆、冬瓜、山藥、蘿蔔、雞頭菜等等。

侯雲策只認得少數幾種。

難民安置情況良好,侯雲策心情越來越好。每遇到平坦大道,便和親衛們一起賽馬追逐,戰馬風好久沒有這樣暢快地跑過,全力奔跑,把親衛遠遠地扔在後面。至少梁守恆,騎術不佳,更是被遠遠地落在了後面。

不知不覺,一行人進入了中牟地面,荒地漸漸多了起來,不少田土長滿了野草。看到此景,侯雲策鎖緊了眉毛。中牟有難民八百多人,三百多戶,不應該有太多荒地。

為探明究竟,侯雲策沒有進中牟縣城,帶親衛先到難民聚集點。難民聚集點位於偏遠小村,在梁守恆帶領下,侯雲策一行人走了近三個小時,才到聚集點。

走到之時,正是晚飯時間。

聚集點臨時建了不少類似於棚戶的小房子,一個在外面玩耍的小孩子曾在粥場見過侯雲策,立刻認出他。一溜煙跑走,很快,一大群人由一名老者帶領,迎了出來。

侯雲策下馬,讓眾人起來,問老者道“老人家,在中牟縣過得可好。”

老者衣衫襤褸,面帶菜色,卻笑道“總算有了安身之地,熬過這半年,明年有了收成就好了。”

侯雲策道“你家分了多少糧食,種子、農具有無?”

那老者道“都好、都好。”

旁邊一個年輕人介面道“我們這裡分的糧食、種子和農具比其它幾個縣少,糧食每戶不足一鈞。”

侯雲策一怔,按照從各種渠道收集的糧食,分到災民手中每人約二鈞多一點,一家若有四口人,就有八鈞到九鈞。

“難民實際到手的糧食不多,沒有達到分配要求。”侯雲策暗自琢磨,隨意走進一家棚戶,只見一隻破爛的瓦盆裡全是野菜。

老者跟在後面,見侯雲策臉色不好看,解釋道“現在有野菜,就少吃點糧食,等到了冬季,挖不到野菜之時,再用糧食。”

侯雲策想了想,對老者說“我有飯吃,你們就有飯吃,放心吧。現在可根據農時種一些菜蔬,自己吃之外,還可到城裡賣,換點錢來用。”

老者聽此言,抹了抹眼,道“我們不能全靠救濟,有了土地,農具、種子,餓不死我們這些農家人,使君的大恩大德,我們只有來生變牛作馬來報答。”

侯雲策又走了幾戶,家家情況相似。透過走訪難民,他斷定中牟縣令有問題。梁守恆與縣令關係不錯,想起侯雲策殺人立威的手法,暗自焦心。

到武陽縣城之時,城門已關,親衛通報了姓名,門領見防禦使親臨,趕忙開門。

中牟縣令霍知行聽到通報,急急忙忙趕了出來。

侯雲策沉著臉,進入縣令住所,縣令的住所是一個不大的院子,院牆邊上種了一些花草,因為天黑,看不清什麼品種,隨風搖曳,別有一番情趣。整個院子顯得簡單而乾淨。出乎侯雲策的想象。

霍知行不到三十歲,未穿官服,只是一襲圓領長衫,瀟灑而俊郎,見侯雲策臉色不對,也不問,行過禮後,道“防禦使光臨寒舍,真是蓬蓽生輝,可曾用過晚飯,某讓人準備。”

“中牟縣令霍知行科舉出身,學識淵博,為官時間不長,官聲不差。”侯雲策在前一段時間,對各縣縣令、縣丞、主簿、縣尉等主要官員進行過考察,對其底細基本瞭解。誰知,官聲不錯的縣令竟然敢剋扣難民的救命糧。他增加一條評價“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知人知面不知心,以後要細查人心。”

侯雲策擺了擺手,道“先不吃飯,某要問你幾件事。中牟縣如何安置難民?糧食、種子等各式物品如何放?”

霍知行猜到侯雲策是為此事而來,當初削減難民糧食之時,就做好被侯雲策問罪的準備,聽到此問,並不慌張,道“想必防禦使已到了難民安置點,防禦使愛民之心,某好生敬佩。”

霍知行似乎話中有話,侯雲策聲音更為嚴厲,道“某就不繞彎子了,為何難民糧食分數量不足,為何沿途有如此多荒地?”

(第五十八章)

喜歡復國請大家收藏復國本站更新度全網最快。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玄幻小說相關閱讀More+

溫暖的龍

白雨涵

我建的月球基地曝光了

絕處又逢生

織繭

歸冢塵

輪迴赤帝

藝田雪

我真不想做老祖

雲笠

大主宰

天蠶土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