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鐵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十七章 長平之戰,戰國那些事兒線上閱讀,老鐵手,大文學小說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趙括的軍事理論依據是“以逸待勞”,“集中兵力打殲滅戰”,然而他的一切結論都是在不瞭解秦軍動向,或者說想當然的認為秦軍不會發生變化的前提下得出的。秦軍的保密工作做的太出色,假如趙括得知秦軍的統帥已經換成了白起,應該不會這麼莽撞行事。

40萬趙軍浩浩蕩蕩向秦軍壓來。秦軍的先頭部隊剛一接觸就敗下陣來。趙括大喜,命趙軍全線進擊向秦軍的陣地猛撲,秦軍依託有利的地勢和堅固的陣地進行防禦,趙軍無法突破,而這時趙軍已經離開營地12公里。趙軍想按原路返回,卻被預先埋伏的25000名秦軍阻擋,留守的趙軍試圖出去營救,又被秦軍的5000騎兵驅趕回來。趙括吃驚地發現戰場形勢完全不同於自己設想的那樣,更另他不可思議的是秦軍的統帥不知道什麼時候換成了白起。戰場不是從來就吃驚的地方,白起命秦軍從兩翼打擊趙軍,趙軍抵擋不住,最後被壓縮在一個長條地帶,糧道已然斷絕,趙括只好命令趙軍原地設防,以待援軍,可是援軍在哪裡?

留守營地的少數趙軍有的是糧食,但被秦軍的騎兵壓得不敢露頭,趙國的所有軍隊都集中在長平,邯鄲也無兵可派。情急之下趙王想到了求援,趙國使臣到了魏國和楚國,魏王和楚王不願發兵相助,原因是在秦趙相攻之前趙國還主動向秦國示好,魏王和楚王認為趙國和他們不在同一個陣營,如果這次出兵相救,趙國以後還可能再次投入秦國的懷抱。

趙王又想到了齊國,五年前齊國曾經派軍隊幫趙國打跑了秦國,《觸龍說太后》就是這個事件中的一部分。這次趙王滿心希望齊國再次幫忙,但五年間齊國的風水已經發生了轉變,齊襄王田法建已經去世,繼位的是不經世事的齊王田建。范雎的“遠交近攻”策略已經大面積、深層次的在齊國產生效果,齊國在秦國糖衣炮彈的攻擊下已經堅定地倒向了秦國那邊。在田建的眼裡,秦國與齊國好比兄弟之國。

趙王轉了一圈沒有借到一個兵,只好仰天長嘆一聲:“趙括啊,寡人就不了你,你自生自滅吧!”

趙括並沒有悲觀失望,在他的兵書上還寫著:“置之死地而後生”。在他看來趙軍現在雖然處於包圍之中,糧草無繼,生存危在旦夕,但士兵受到死亡的威脅一定會迸發出可怕的戰鬥力,憑藉這股由求生慾望激發計程車氣趙軍一定能夠衝出重圍,甚至肯能打敗秦軍。後來三國的馬謖被司馬懿包圍在街亭的時候也做如是想。

趙括的判斷部分正確,遭到包圍的趙軍確實做了非常兇猛的反撲,但是秦軍的準備更充分,他們依託防禦工事一次次將趙軍打退,雙方都損失慘重。

趙國的救兵沒有到,而秦國的援軍已經開到。秦王得知趙軍被圍,料定趙軍一定會做殊死的掙扎,長平之戰承載著秦國的國運,如果說前幾年的伊闕之戰、幾(地名)之戰,秦國還能輸得起,那麼長平之戰若失敗,基本上意味著秦國霸業的終結。秦王一狠心把黃河以東地區十五歲以上的男子全部徵集起來,每人晉爵一級送往前線。

白起有了援軍便能佈置更穩固的防線。趙括屢次突圍不成功也暗自納悶:書上的理論為什麼不靈了呢?趙軍的形勢越來越險惡,由於缺糧,部隊的戰鬥力大打折扣,每天都有人餓死,失敗情緒也開始蔓延。

七七四十九天過去了,外無救兵,內無糧草,趙軍的毀滅盡在咫尺,趙括決定親自率軍做最後的一搏。他從疲弱計程車兵中挑選精力相對旺盛的組織成幾支敢死隊分散突圍,躲在防禦工事後面的秦軍根本不屑於和這些餓鬼交鋒,一陣亂箭襲來,趙軍倒下無數,其中也包括趙括。

其餘的趙軍看到主帥陣亡,感到前途絕望,更由於對食物的渴求,他們紛紛投降了秦軍,清點下來總共有四十萬之多。長平之戰以秦軍的完勝結束,白起再一次創造了勝利的神話,等待他的是桂冠還是冷箭?那些俘虜將面臨怎樣的命運?敬請關注下文。

【5、屠夫】

秦軍的弩箭無情地奪去了趙括的卿卿性命,不給他留下絲毫雄辯的機會。趙軍因主帥陣亡陷入群龍無首的混亂狀態,紛紛放下武器,老老實實做了俘虜。恐怕這也是他們唯一的選擇。長期的飢餓之下,趙軍個個面黃肌瘦,四肢浮腫,身體衰弱,連自殺的力氣都沒有,更別說衝鋒殺敵。

受降的場面頗為壯觀,山谷裡步滿了趙軍俘虜,足足有40多萬。黑壓壓的一片,看著都眼暈。白起也沒有想到能夠一次性抓獲這麼多的俘虜。如何對待拿著武器的敵人,白起很有經驗;如何對待放下武器的敵人,白起很沒有經驗,秦國的戰爭政策中也沒有任何關於處理戰俘的內容。誠然白起殺過很多人,但都是在戰鬥中。可是眼前的這些都已經宣佈投降了呀!白起倒寧願他們繼續戰鬥,那樣就可以在沒有任何思想負擔的情況下把他們殺死,秦軍士兵也可以拎著他們地腦袋回去邀功領賞,就像他們曾經許多次熟練地做過的那樣。

白起注視山谷良久,從橫橫豎豎的俘虜中看出兩字——“吃飯”。秦軍的口糧依賴水陸交通長途運輸,自用尚顯不足,如何再分出一部分給數量龐大的趙軍?況且趙軍不可能簡單的有奶便是娘,人言“趙卒多反覆”,吃了秦國的飯能不能給秦國辦事很是個問題,如果他們恢復體力之後與秦軍為難,長平之戰的所有成果都會付之東流。想到這裡,白起下意識地想到了最簡單,最徹底地解決辦法——坑殺!

打定主意後,白起也不由的激靈靈打個冷戰,周圍的空氣中頓時充滿殺氣。旁邊枯樹上烏鴉“哇”的一聲,展翅飛走。

白起通令投降的趙軍在一指定地點集結,說是便於集中供應食物,實則是為了便於集中殺戮。投降者的普遍心理莫過於交出自己的身體任由對方處理,當然殺死不包括在內。可以肯定如果士卒知道投降後死路一條,無論如何也要頑抗到底。可憐的趙軍有個簡單的夢想,在他們放棄抵抗之後,秦軍能夠看在他們投降的面上給他們一點食物,哪怕就一點。

秦軍四面圍來,帶來的“食物”是滾木雷石,弓弩標槍。一生令下,各種遠端武器從四面八方襲來,絕望的趙軍無力反抗白起的背信棄義,只能用一聲聲哀號與這個世界做最後的告別。死神對趙軍投射出貪婪的一瞥,山谷頓時變成了屠宰場。由於飢餓的緣故,沒過多久,叫聲就停了下來,秦軍也停下了攻擊,但見谷中屍體層層疊疊地堆積在一起,場面甚是恐怖。此刻,人道主義緊閉住雙眼,死神卻在大快朵頤。

由於趙國搞全民皆兵,俘虜中的童子軍為數不少,其中有240個被白起有意保留下來,送回了邯鄲,當然不是手下留情,而且要讓他們把恐怖的訊息傳給趙國的國君。趙軍的屍體被堆成一座山丘。若干年後,肉體腐爛,只留下一堆白骨,為了紀念此臺的製造者,被稱為“白起臺”。

白起由於屠殺巨量趙卒,使得其殘酷的罵名千古流傳,直到現在,當地人民在殺豬的時候都要在豬的背部寫下白起的名字,白起是名副其實的“挨千刀”。白起違反人道主義精神的屠殺也受到了當時智識階層的詛咒,他們無力估量殺降對白起所造成的影響,只好含含糊糊地說了一句“殺降不祥”。——人性的,太人性的!二百年後,古羅馬的著名獨裁官蘇拉帶有表演性質地屠殺大量戰俘之後並沒有不祥的結局,相反幸運女神一直鍾情與他,直到他壽終正寢。所以,可以評論白起的殺降行為,但請道德家閉嘴。

〖馬後屁:

長平之戰是戰國時期的一條分界線,在這之前鹿死誰手還留有懸念,在這之後局勢馬上明朗。決定秦、趙兩大強國國運的這場戰爭由於意義重大,歷來受到各方人士的關注與議論,人們對趙國失敗的責任問題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長平之戰資訊量大,涉及面廣,人們可以從中間提煉出形形色色的觀點,其中不少針鋒相對,而且似乎每種觀點鬥能夠自圓其說。搞社會學科研究的人似乎有一種習慣:只選用那些能夠支撐自己的觀點的材料,而無視那些與自己觀點矛盾的材料。據說馬克思在構建共產主義學說的時候的也曾有意無意地這樣做過。

現代自然科學思想的發展為社會科學研究開啟了新的視窗。人們認識到定性的判斷需要定量的分析。能夠影響最後結果的因素有很多,每個因素對結果影響的比重不同,只有詳細分析了這些因素,才能得出全面、客觀的結論。用句數學術語,其實這是個求偏導的過程,分子是事件的結果,分母是造成結果的每個因素。下面我將對其中的主要因素逐條進行分析,對與不對,唯各位看官是裁。

一、是否應該接受上黨

趙國接受韓國上黨是引發長平之戰的直接原因。有一種觀點是既然趙國在長平慘敗,那麼接受長平就是一個錯誤,是趙國君臣貪圖眼前利益的表現。這種觀點非常符合生活中的一些習慣性思維,既然失敗了,那麼以前所做的一切都是錯誤的。很顯然,這樣的邏輯只能用來煽動烏合之眾。但凡有點分析能力的人都不會被矇蔽。影響戰爭勝負的事件有很多,不能武斷的認為趙國處處範錯,秦國處處佔尤。具體事件還是要放到當時的歷史背景下具體分析。

趙國接受長平只是造成了秦趙交戰局面,而不能說直接導致了趙國戰敗的後果。因為秦趙之間,實力相差不大,從歷次交戰記錄上也看不出哪方更強。鹿死誰手還是一個懸念。秦趙之戰,絕不象美國出兵伊拉克,阿富汗那樣。在秦趙最近的交鋒中,趙國在於閾連敗秦軍。趙國是山東六國中的實力最強大的國家,秦國以統一四海為己任。兩大強國之間的對決終究會發生。這完全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在對決之前,誰獲取的資源越豐富,誰在對決中就越有優勢。秦國如此,趙國亦是如此。按照范雎為秦國做的發展規劃,秦國的首攻目標是韓魏,韓魏之後將是趙楚,最後是燕齊。秦國攻長平本意是要消滅韓國,沒想到趙國卻突然接受韓國的上黨,打亂了秦國的規劃。秦國不得不提前考慮與趙國進行大決戰,因為上黨郡的戰略位置極其重要,它據守著邯鄲的門戶,並且可以俯視河南,河北一帶。一旦上黨落入趙國,會給秦國造成巨大的威脅。秦國興動大軍與趙國爭奪上黨,不單純是鬥氣,同時也是在爭利。

趙國接受上黨的好處是能在與秦國的最後對決之前不廢吹灰之力佔據一塊戰略意義極重的區域,而且有上黨老百姓的真心擁護。不利之處是,上黨郡無法為龐大的駐防軍提供充足的口糧,與趙都邯鄲之間又隔著太行山,只有一條小路可以透過,運輸糧食效率低下,跑冒滴漏現象嚴重,糧食問題將會成為制約趙軍戰鬥力的瓶頸。至於說趙國接受上黨引來秦國的攻擊,是個不是問題的問題,秦趙對決是大勢所趨。等秦國清理乾淨外圍,做好一切準備,趙國恐怕更吃不消。這裡不存在什麼“橫挑強鄰”的問題。

可以說趙國接受上黨,有利也有弊。個人認為利大於弊,而且弊端可以透過其他途徑克服,將在下面論述。

二、如何接受上黨

對長平之戰的爭論中,有一個環節不曾被他人注意。拋開趙國該不該接受上黨這個問題不論,趙國接收上黨心態很值得懷疑。從進展的速度,我們有理由懷疑,趙國單純地將上黨看作韓國送上大的禮物,而忽略了背後的秦國危險。如果說該不該接受長平還存有爭議,那麼趙國接受上黨的具體做法無論如何也說不過去了。關於上黨問題的爭論與其說是趙國該不該接受上黨毋寧說是如何接受上黨。

如果趙孝成王能夠深刻認識到接受韓國上黨便意味著與秦國開戰,趙軍無論如何也不會2個月才送去遲來的愛,上黨也不會在交戰初期便輕易地落入敵手。趙國恰當的做法是,第一時間派軍隊接管上黨,廣積錢糧,厲兵秣馬以待秦軍的到來。如此上黨才能發揮出它的戰略價值。

三、換將

趙國用趙括代替廉頗歷來被史學家看作是趙國失敗的直接原因。趙孝成王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趙孝成王政治經驗不足,同時也是軍事上的門外漢,一旦遇到困境就暈頭轉向,不知所措。他將趙括母親等人的忠告放在一旁,僅憑范雎別有用心傳播的一些街談巷議就作出了改變國運的一項人事決定。趙孝成王分辨能力差是一個方面,最主要的是范雎散佈的謠言正好切中趙孝成王內心的想法。

在換人之前,趙國出現糧荒,趙孝成王四處求救,均遭拒絕。此時趙國與秦國在前線僵持已過三年,這種高強度,長時間的軍事對抗對年輕的趙孝成王來說無異於煎熬。雖然趙國自從趙襄子時期就有勒緊褲腰打硬仗的光榮傳統,但傳到趙孝成王這一代已經蕩然無存。死亡是痛苦的,比死亡更痛苦的是等待死亡。趙孝成王已經亂了方寸,只是為了打破僵局而打破僵局。在這種心理下,號稱軍事天才的趙括便顯得那麼富有魅力。趙孝成王不由得動了心。

四、趙括

趙括作為長平之戰趙軍的最高指揮官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他的失敗不是偶然的,失敗的根源深藏在性格之中。“知之莫如母”。趙母完全清楚趙括性格中的死穴。戰爭是一門非常實際的學問,趙括僅憑從書本上學來的條條框框便自以為無敵於天下。“兵者,國家兇器也!”對待戰爭,最優秀的統帥表現出來的是深深的敬畏。決定戰爭勝負的因素很多,沒有誰敢保證一切盡在掌握中。趙括所瞭解的戰爭是抽象的戰爭,而不是真實的戰爭。抽象的戰爭其實是一種腦力遊戲,規律性很強,但凡有點智商的人就能玩得明白。而真實的戰爭卻處處體現規則,又處處沒有規則。比如,兵家普遍忌諱背水而戰,而韓信卻刻意地去追求背水而戰。兵書上寫著:交戰時要第一時間佔領地勢制高點,趙奢這樣做便打敗了秦軍,馬謖照著做卻痛失街亭。熟悉數學的同學都知道,數學建模的難點不在於求解模型,而是如何建立一個切合實際的模型。趙括只是精於求解模型,而不懂如何建立模型。趙括對戰爭的認知存在著巨大的缺陷,而他驕傲自大的性格又使其對自己的缺陷缺乏清醒的認識。而掌握決策權的軍事門外漢們只看到趙括誇誇其談時的熱鬧。最後致使趙括的缺陷成為致命的缺陷。

趙括接手兵權之後,並沒有做太多的偵察工作,連對方將領都沒有弄清楚的前提下,便草率地選擇了中央突破。這又是他驕傲自大的又一次體現。驕傲則容易主觀,主觀則會衝動,衝動便得到了懲罰,末了,還有一個成語流傳於世——紙上談兵。

五、其餘五國

山東六國皆知秦強趙弱。而且秦國號為暴秦,已有席捲天下之勢。很顯然,他們應該團結起來對抗秦國,這個道理六國都懂,以前也是這麼做的。秦國攻打魏國時,其他國家就會派援軍相助,迫使秦國數次鎩羽而歸。這種不成文的相互救援機制在長平之戰時卻失靈。秦趙對抗的三年多,其餘五國眼睜睜的看著,趙軍被包圍的49天裡,其餘五國依然在眼睜睜的看著,或許還有點幸災樂禍呢!

曾經的友邦為什麼一致選擇了袖手旁觀?原因是多方面的,戰爭之初,秦國用土地穩住了韓魏。戰爭之中,趙國試圖屈服,秦昭王,范雎又從中巧施妙計,讓五國感覺到趙國不是一個值得相助的盟友。

但是,所有這一切都不足以作為五國袖手旁觀的理由。無論秦國如何甜言蜜語外加大禮相送,趙國如何作賤自己,五國都應該堅定不移地堅持救趙。因為,救趙國就是在救自己。如果趙國垮了,六國沒一個能堅持下來。可惜五國當權者的政治覺悟太低,不是貪圖蠅頭小利,就是為了意氣之爭。丘吉爾是這樣說的:如果希特勒進攻地獄,我也要為魔鬼說兩句好話。其餘五國的領導人需要反省,如果還有機會的話。

馬後屁就此放完,嗆人之處,請各位看官指點則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都市小說相關閱讀More+

億萬甜妻之厲爺的心尖

香菜牛肉餃子

人在高武踩條蟲,系統說我在屠龍

雲上魚

直戀想象

繞染

讓你拍汽車廣告,你拍擎天柱?

一粟之

等花落你還在

芒果小呆

仙鈴

紫釵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