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鐵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十章 最後一批來客,戰國那些事兒老鐵手,老鐵手,大文學小說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1、鄭國】

在嫪毐被誅,呂不韋遭削的時候,一股政治思潮在秦國的朝廷湧動,所有的外籍大臣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他們突然發現自己在這個曾經具有海納百川胸懷的秦國突然變得不受歡迎,各種流言蜚語在明裡暗裡地流傳著,傳達著同一個訊息:是該驅逐客籍大臣的時候了。宗室力量和本土大臣是這種思潮的主要推動者。秦王嬴政年紀雖輕,但是頗有主見,可是他時間不長的從政經歷告訴他宗室力量和本土大臣的意見或許是對的。他的仲父——秦國的大相國——來自韓國的呂不韋,抱著沽名釣譽的心態來秦國求發展,結果又給王室家族和秦國帶來了無上的恥辱,這段經歷使每一個宗室成員和本土大臣感到由心往外的厭惡。

愛屋及烏,當然恨屋也及烏,呂不韋犯下的錯拖累了所有客籍大臣。眾口鑠金,積毀銷骨,天縱奇才如秦王嬴政者包圍在這種氣場之下也很難對事情進行客觀地分析,陷入選擇性失明。而正在這種情況下一個偶然的案件又使這種情勢變本加厲了。

話得從公元前246年說起,那一年秦王嬴政剛登上王位,不過事情的起因倒與秦王無關,因為他還是個孩子,當時秦國的當政者是呂不韋。自從范雎提出“遠交近攻”以來,秦國就將主要矛頭集中在心腹之患的韓、魏身上,就連著名的長平之戰都是由韓國直接引起的。從范雎到呂不韋,秦國幾乎不間斷地派軍對問候韓魏的邊境,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不在話下。韓國君臣眼瞅著就要亡國,不知道哪位高明之士想出了個飲鴆止渴的招數,派韓國的水利專家鄭國工程師入秦遊說當局,使秦國將越過越好人力物力用在水利設施建設上,比如挖個渠,堆個堰什麼的。當然想出這個辦法的傢伙也不乏歷史知識和奇思妙想。在500年之內的歷史中與此類似的事情曾經出現過兩次,勾踐在對他的宿敵吳國進行全方位、立體化、多角度顛覆的手段中有一招就是派人向吳王夫差灌輸享樂主義的人生價值觀。後來楚國滅越國的時候也是派一名大臣派到越王王無疆那裡,敗壞了越國的政治,使越國的財富無止境地消耗在享樂和公共建築上。(寫到此,突然發現越國的興起和衰亡都是由於同一種把戲。偶然乎?報應乎?)韓國君臣不無理由認為秦國也會走上吳國、越國的老路。

於是咱們的鄭總工程師帶著與他的抱負極不相稱的政治任務來到秦國。來到秦國後,接待他的是他的老鄉呂不韋。鄭國展開地圖用他那特有的科學口氣平鋪直敘,沒有雄辯術和修辭學,資料的魅力卻強過一切雄辯術和修辭學。鄭國在地圖上比比劃劃,同時口中唸唸有詞:秦國的核心地區是一塊四塞之地,涇河與渭河中間經過,關中平原沃野千里,美中不足的是兩條河流時常氾濫成災,沖毀房屋,淹死百姓,而關中平原又時不時地遭遇天旱。如果能將水資源進行有效的分配和利用,關中平原的土地潛能可望進一步挖掘,要做到一點說起來並不難,只要開一條大渠將涇河水引入關中平原即可,但實際上這條渠道的修建卻受到許多條件的制約,最典型的要數途中的清峪河、蝕峪河。我研究水利多年,也算有點心得,有一項還沒有申請專利的“橫絕”技術可以將二水堵住,這樣,涇河水就能保質保量地流入關中地區。根據初步估算,此渠長約300裡,需耗錢數萬金,人工數十萬,十年可成。渠成之後,關中4萬多頃鹽滷地變成旱澇保收的肥沃良田,60萬野戰軍的軍糧也有了著落。在鄭國平淡的敘述中,呂不韋看出了這項水利工程的巨大價值,既是對秦國,也是對他自己。秦國將得到的好處自不待言,而呂不韋也可以憑藉推動這一工程載入史冊,成為不朽,正如他後來組織撰寫《呂氏春秋》一樣。

然而庭議的效果並不理想,這條水渠的花費嚇到了絕大多數的大臣,但呂不韋對自己的判斷深信不疑,便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和決策權將這條渠由構思變成實際行動。有了呂不韋的支援,鄭國便一頭扎進這項讓他身體疲勞,心理興奮的偉大事業。這一年,水渠正式破土動工。

很顯然,韓國在將鄭國派出之前,沒有對他進行政治稽核,也許在韓國看來,根本無需對鄭國進行政治稽核,因為科學家鄭國在政治上毫無疑問是可靠的。其實鄭國對任何一國都是可靠的,在他的眼裡,科學技術是無國界的,無論韓國還是秦國,可是一個間諜或者破壞者必須要有自己的政治立場。在水渠的工地上,我們看不到破壞者的心機,只能看到建設者的熱情。秦國破壞者,秦國建設者?這個問題根本無須去考察當事人的出身,所有的證明材料全部寫水渠工程上。一個地下破壞者施工理念與建設者的施工理念決不相同,前者要做的是弄出不合理的設計、有意的留下安全隱患、大量浪費物資、殘暴地對待民工,後者要做的是設計上講究科學性、施工中追求多快好省、愛護民工、財務清晰,確保人與人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對秦國幸運的是,鄭國不是前者;對韓國不幸的是他是後者。在施工過程中,科學家的追求徹底戰勝了間諜的使命。

然而,到了第九個年頭,眼看大功就要告成,鄭國的來歷突然被人揭發出來,原來秦國的首席水利工程經理竟然是韓國的間諜。這一間諜門事件驚動了秦國朝野,這個時候秦國正在對外客過敏,呂不韋帶給秦國的傷害還沒有消解,這裡又突然跑出了鄭國。秦王對外籍大臣的厭惡再也無法遏制了。秦王的氣質具有爆發性,他的原則是要麼不做,要麼做絕,於是一條命令從天而降——逐一切外客!

所有的外籍大臣都震驚啦,但是他們知道秦王的命令不可違背,如果以前他們還對這一觀點抱有懷疑的話,經過嫪毐、呂不韋事件之後,沒有人再敢懷疑。於是所有外客,無論他們在這之前是前程似錦還是前途渺茫,是在奮力拼搏還是在暗待時機,對不起,請就此打住,因為秦王讓你們走。客籍官員只要收拾起行囊,依依不捨地踏上東去之路,咸陽城外擺起了長龍。

海納百川的秦國精神就此消失了麼?各國人才的大熔爐從此熄火了麼?欲知詳情,請看下節——李斯。

【2、李斯】

面對厄運的突然降臨,人們的第一反應是逃避,可秦國的法制嚴格而精細,沒有人能躲得過戶籍審查。人們的第二反應是抗爭,可是這種行為的風險係數更大,秦王的顯露的幾手鐵腕依然讓他們心有餘悸,因抗命而倒斃闕下的二十七名大臣便是明證,最後他們只好選擇認命。

當所有人都無能為力的時候,正是英雄好漢大顯身手的時機,只有口袋癱癟下去的時候,放在裡面的錐子才能脫穎而出;只有人氣低迷,交易萎縮的時候,才是炒股高手大顯伸手的時候。在被驅逐的官員當中,無論從那方面講李斯都能算得上是精英,他的出身、他的學識、他的才幹、他的志向、他目前的地位都是同行人中的佼佼者。因此李斯認為自己有必要改變秦王的想法,為自己,也為了與他同命相連的人。

李斯的奮鬥經歷頗具傳奇色彩,據說他從政的靈感來源於兩隻老鼠。從這方面講他與迪茲尼的經歷倒有幾分相似,不過迪茲尼從老鼠身上得到的是藝術形象,而李斯從老鼠身上看到的是“心多大,舞臺就有多大”的人生哲學。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年輕的時候,李斯在楚國的上蔡當一名小小的公務員,他娶了媳婦,生了兒子,有穩定的收入和工作,日復一日過著單調而重複的生活。這樣的生存環境對庸人而言勝似天堂,他們經常用“平平淡淡就是真”進行自我安慰。可是李斯是一匹還不為外人所知的千里馬、而且是黑色的。他從生活中享受不到幸福,這裡只有漫漫的無聊抽絲剝繭般消磨著青春,只有無盡的空虛無時無刻腐蝕著生命。想起外面的戰天鬥地的世界,李斯內心就泛起一陣狂熱,但所能做的不過是急匆匆地原地繞圈,手足無措地四處抓狂,沒有人的時候大概也會學兩聲狼叫。可是周圍的環境無聲地提醒他,喂,老兄,這裡是上蔡!頓時,李斯就像洩了氣的皮球。

有一天,李斯去廁所大便,當他蹲在茅坑上發呆的時候,忽然聽見茅坑下面瑟瑟作響。李斯低頭一看,只見茅坑裡面有兩隻骯髒的老鼠在搞活動,它們的神情既緊張又興奮,興奮是由於天上掉“餡餅”,緊張是擔心餡餅砸到身上。兩隻老鼠的滑稽形象刺激了正在發呆的李斯,他想起了它們在公家倉庫裡的同類,那裡的老鼠從不為食物發愁,居住的環境也非常衛生。

李斯同學想來喜歡思考一些人生哲理。倉庫裡的老鼠食人之所食,而廁所裡的老鼠卻食人之所瀉,同在一個種族為什麼處於食物鏈的上下兩層呢?這個生物學上的特殊現象引起了李斯的好奇心。細想之下,李斯明白了這一切都是環境惹得禍。進而李斯又將這一生物學現象推廣到社會學領域,環境能影響老鼠的價值取向,當然也能夠影響人的價值取向。得出這個結論後,李斯起了一身雞皮疙瘩,茅坑裡的兩隻小老鼠深深地烙在他的腦海,永久性地成為鞭笞他努力向前的反面教材。在以後無數的艱難時刻,李斯一想到當年茅坑中的兩隻小老鼠,便不敢鬆懈。

而眼下李斯要做的是辭職。在親朋好友,同事族人異樣的目光下,李斯堅決地推掉了工作,而後打點盤纏,走上了周遊之路。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李斯對自己的能力和潛力深信不疑,但他也知道自己目前也還只是一塊未經打磨的寶玉。因而李斯沒有直接去遊說諸侯,而是先去拜訪名師,準備進行系統、正規地學習。

無須遠行,在楚國的蘭陵郡就有一位名師,荀子是也。說起荀子,他可是大有來頭。荀子早年遊學於齊國,在文化聖地“稷下”之宮混得很是不錯,曾經三次擔任“祭酒”一職,相當於現在的學會主席。後來又四處遊走,到過趙國和秦國,在秦國荀子還見到了秦昭王,並給予秦國高度評價。在趙國,荀子曾經於楚國臨武君在趙孝成王面前談論軍事思想。春申君在楚國當政之後,荀子又在春申君的支援下在蘭陵為令。春申君失勢之後,荀子退出政壇,專心教學,教學基地就設在蘭陵,就是李斯想要去的地方。在思想上,荀子既屬於儒家又屬於法家,他強調禮教的作用,但又認為人性本惡。現今流傳最廣的是他的教育思想,一篇膾炙人口的《勸學篇》不知教育了多少中國人。其中“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等名句已經融入中華民族的語言寶庫。

李斯在荀子門下刻苦地學習,一直持續了七年,但嚴格說在這七年李斯並沒有學盡荀老師的所有知識,其中原因不是李斯接受能力差,也不是荀子不樂意教,而是由於李斯骨子裡就是一個出世主義者,因此把精力全部放在了帝王術上,在天理人心等方面只是進行了泛泛地涉獵。帝王術更多地體現了法家思想。這也就是為什麼儒法兼修的老師卻教出了徹頭徹尾的法家弟子。好在荀子一代宗師,胸懷廣闊,只求弟子成才,不求弟子在學路上與自己一致,並不像後世的學者經常因門派而爭吵,而不是真理。無獨有偶,在李斯求學期間,另外一名更實際的弟子也加入到求學者的行列,此人便是韓國的王室貴族韓非。韓非來目的更直接,他不像李斯還沒有自己的舞臺,他的舞臺是現成的,韓國就是他的天空,他要學的是富國強兵之術。不用問,韓非也將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法家。共同的志趣將李斯和韓非兩人拉在一起,兩人關係非常親密。韓非口吃,但善於寫文章,他的文章經常受在同學們中間爭相傳閱。

七年之後,李斯自度學成,來向荀子辭行。師徒告別之時,徒弟一般要談談自己今後的發展計劃,還要表達一下對老師的感謝。李斯的辭行表白別具特色,閃耀著強烈的入世光輝,數千年後讀來仍然讓人心血澎湃,他說:“我聽說人應該抓住機會一炮走紅,現在各大國正在激烈爭鬥,遊走四方的僱傭兵主導著時代的潮流。秦國企圖吞併六國,一統河山,這正是布衣人才大顯身手之際。處在低賤位置而無動於衷的那些人,好比綿羊看見鮮肉,恰似長著人臉而行屍走肉。人世間最悲哀的事情莫過於卑賤,最恥辱的莫過於窮苦。比這更其不幸的是長久地生存在卑賤、窮苦地環境中不思進取,張口世界太黑暗,閉口人性很骯髒,而自詡清高無為,這決不是爺們兒的作派。”

李斯說完這些話後,告別老師,踏上了西行之路。李斯考慮到六國皆弱,舞臺太小,只有秦國才是他夢想起飛的地方。李斯到咸陽的時候正是呂不韋炙手可熱的時候。士人中經常流傳一句話:想當官,找偉哥。後來這句話傳來傳去傳到現在變了味,就成了“想快活,找偉哥”。李斯也加入了呂不韋的門客隊伍。在為呂不韋服務期間,李斯的才幹被呂不韋發現。於是呂不韋將李斯推薦為郎官,這個職位大概是秦王的隨從,和四品帶刀護衛展昭一個職業,不過李斯帶的不是刀,而是帝王術。在給秦王當跟班的時候,李斯這塊金子發光了。他智慧的光芒照亮了年輕的秦王的心房。李斯旗幟鮮明地提出秦王嬴政應該負起統一中國的重任,並提出了新形勢下的新策略,即:組建特務部門,有計劃、有組織地向六國展開間諜戰,具體方法是黃金在前、利刃在後,六國中的當權派能收買則收買,不能收買就刺殺。

李斯的主張深得秦王的讚賞,秦王雖然還沒有當政,但還是利用自己的影響拜李斯為長史,並授權李斯組建特務機關,全面主抓間諜戰。到此為止,李斯擺脫了呂不韋的控制,直接受秦王的領導。在長史這個位置上,李斯干得風生水起,間諜戰效果顯著,深受秦王好評,李斯的前途也一片光明,不久就被提拔為客卿,相當於現在的外國顧問。秦國的客卿在百官中有著特殊的含意,傳統上,相國經常出自客卿。張儀、范雎都是從這個位置上升為相國的。

就在李斯春風得意的時候,逐客的災難降臨了。這場災難和個人表現無關,李斯也未能身免。在這個關鍵時刻,李斯的才能註定使他成為關鍵人物。這次李斯沒有發揮他的套套雄辯,而是運用了能夠妙筆生花的手,於是一篇光耀百世的《諫逐客書》便新鮮出爐了。

其文曰: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於戎,東得百里奚於宛,迎蹇叔於宋,求丕豹、公孫支於晉,此五子者,不產於秦,而穆公用之,並國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強。惠王用張儀之計,拔三川之地,西並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國之縱,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廢穰侯,逐華陽,強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觀之,客何負於秦哉!向使四君卻客而不納,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強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崑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此數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悅之,何也?必秦國之所生而然後可,則是夜光之璧不飾朝廷,犀象之器不為玩好,鄭、衛之女不充後宮,而駿馬駃騠不實外廄,江南金錫不為用,西蜀丹青不為採。所以飾後宮、充下陳、娛心意、悅耳目者,必出於秦然後可,則是宛珠之簪、傅璣之珥、阿縞之衣、錦繡之飾不進於前,而隨俗雅化、佳冶窈窕趙女不立於側也。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鄭、衛、桑間,韶虞、武象者,異國之樂也。今棄擊甕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今取人則不然,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然則是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

“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強則士勇。是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向西,裹足不入秦,此所謂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

“夫物不產於秦,可寶者多;士不產於秦,而願忠者眾。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仇,內自虛而外樹怨於諸侯,求國之無危,不可得也。”

這篇文字是各種經典古文選編的必選篇目。但當今的人更多是欣賞李斯的文采,至於李斯的思想,我們感受並不強烈。李斯的文采好不?好,非常好,相當好,絕對好。但僅憑文采是無法打動講求實效的秦王,文采的背後必須蘊含著深刻有力的道理才行,要不然蘇軾早就當上宰相了,在此多說一句,蘇軾的文采確實不一般,但有些政論文章中所持觀點也確實有失偏頗,與同輩的幾個政治家仍有一些差距。

我們現在之所以沒有強烈感受到李斯文章中的思想是由於李斯之後有過許多著名的歷史事件在印證著李斯的說法。由於這些歷史事件的重要性,李斯的這篇文字中的思想力量反倒被淡化了。比如,古代有五胡亂華後中華民族的浴火重生,以及後來李世民開放的民族政策和人才觀念,到了近代,美國這個民族大熔爐更是將李斯當初的說法演繹到了極致。如果排除後見之明,在那個歷史時代條件下李斯提出的思想是嶄新而有力的,一下就點醒了夢中的嬴政。

嬴政何其英明,一眼就看出李斯的文字與秦國前途的關係,馬上改變了主意。於是李斯留下來了,其他外客也留下來了。逐客事件不但沒有影響李斯的前途,反而增加了他的政治資本。李斯在客卿這個位置上還要幹很多中重要的事。不過現在得接待另外一名來客了。

進入下一節。誰呢?

【3、尉繚】

秦王嬴政親政之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肅清了政權上的羈袢,將權力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緊接著又將目光轉向國外。此時的嬴政繼承了自從秦孝公以來六世國君的政治遺產,再經過李斯的有意渲染,所面臨的政治任務能且只能是吞併天下、統一六國。此時的秦王才二十出頭,來日方長,前途無量。他有雄心,有決心、有謀略、有手段,對自己身上的歷史使命信心百倍。嬴政經過韓非和李斯的薰陶已經成為一名不折不扣的法家主義者,他所擁有的政治地位使他成為一名法家思想的實踐者。嬴政對法家的推崇源於兩方面:一,秦國今日的成就得益於法家商鞅所推行的變法,事實證明法家給秦國帶來的制度是先進的。二,法家思想與秦王本人的性格幾乎完全匹配,凡是秦王所追求的,法家必定用邏輯、道理、規則將其推廣到極限。比方說,嬴政需要絕對的權力,法家則主張強化君權,並提供了切實的解決辦法。韓非子所著的《孤憤》、《五蠹》深深地打動了嬴政,所以嬴政平定天下的思想武器非法家莫屬,但遺憾地是以前的法家將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內政建設方面,在對外戰爭方面留意的不是很多。相比起來,比較不適合戰爭的儒家在戰爭方面仍然有“天下定於一”“仁者無敵”等論述,實用不實用姑且不論,但至少如儒家對戰爭還是有指導意見的。

秦國以往的對外戰爭雖然成績顯著,但並沒有統一、連貫的指導方針。白起好殺,所以白起時代的戰爭血腥味最重。呂不韋推崇儒家,所以對外戰爭殺戮較少,但無論白起、還是呂不韋所推行的戰爭政策都是個人意願,並不是最最佳化的有意設計。現在任何一個明眼人都能看秦國統一六國是大勢所趨,是歷史的必然。秦國並不缺少能夠領軍打仗的將材,白起後時代雖然有過范雎時期的將慌,但呂不韋又使秦國將壇重現勃勃生機,蒙驁及子蒙武、蒙毅、王翦及其子王賁、李信等都是冠絕一時的人物。嬴政需要的是一種多快好省的戰爭政策。

魏國命中註定要做秦國的最大讚助商,每當秦國需要制定或改變政策的時候,魏國總能送來相關的專業化人才。秦國需要基本制度的時候,魏國送來了商鞅;秦國需要大國外交的時候,魏國送來了張儀;秦國需要軍事吞併的時候,魏國送來了范雎;秦國需要戰略收官的時候,他們送來的是尉繚。

尉繚,男,魏國大梁人,寫過一本書叫《尉繚子》。史籍中關於尉繚見秦王之前的介紹就這麼可憐的一點,其餘的都是猜測。有人說他年輕時候曾經和魏惠王有過交往。此說甚不足取,魏惠王的年代與秦王嬴政的年代差80多年,如果尉繚能橫跨這兩個年代,那他至少已經100多歲,在這樣的年齡還有精力西入遊說秦王簡直是不可想象的,現在的人們即便生活水平高了,醫療條件好了,能吃上腦白金了,也沒有誰能在100多歲的年齡還能夠坐車或騎馬從開封到咸陽,更何況隨後還要指揮一部龐大的戰爭機器。更不足信的說法是:尉繚是鬼谷子的高足。後世的人們好像有種習慣,只要是出身不祥的奇才,便是出自鬼谷子的門下。看來這鬼谷子也夠累的,幾百年間裡時不時地就就得給人世間培養出一些高徒。我們不妨採取古龍經常在小說中的處理方法,在做大事之前尉繚只是一個小人物,不是出自名門,也沒有奇異的歷險。我們所能夠推測出尉繚只是一名純粹的軍事理論家,就像後世德國的克勞塞維茨一樣。這是由於:其一,尉繚應該沒有指揮過大型戰役,因為中國古代的史官寧肯放過一種偉大的思想,也不肯放棄一場偉大的戰役。其二、尉繚有一本講述軍事思想的《尉繚子》傳於後世。

同樣是兵書《尉繚子》不同於《孫子兵法》,前者主要講述抽象的原則,偏向於理論和軍隊建設;後者講述具體的操作,偏向於實踐和臨陣應敵。中國人重視實際,因此《孫子兵法》更為流行,但竊以為《尉繚子》更有可取之處。《尉繚子》打造出來的是殘酷高效的羅馬軍團,誰做統帥都無所謂,只要按照原則辦事就能打勝仗,無論是加圖,凱撒還是龐培。而《孫子兵法》鑄就的是詭計多端的將軍,軍隊的戰鬥力非常受將領素質的影響。後世學者雖然曾經一度懷疑《尉繚子》的真實性,其中不乏名師大儒,但是近年來考古學家從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中發現了《尉繚子》的戰國竹簡,一切懷疑便不攻自破,所以其人也不假,其書也真實。

尉繚在見秦王之前,他的思想已經臻於至善,他的那本《尉繚子》已經成書,或者其中的重點章節已經寫完。《尉繚子》是一本講些什麼的兵書呢?尉繚在書中說了一些怎樣動聽的話語呢?且聽我擇其要而道來。

現存本的《尉繚子》有二十四篇。這二十四篇講述了軍隊建設的個個方面,為取得戰爭勝利進行了最最佳化的設計,法家思想從頭到尾貫穿始終。尉繚對戰爭的定義和提出的取勝之道全新而系統,源於當世的思想而遠超出於當世的思想。

比如尉繚對戰爭的定義:“故兵者,兇器也;爭者,逆德也;將者,死官也。故不得已而用之。”尉繚對戰爭持謹慎而剋制的態度,他認為如果必不得已需要發動戰爭,那也只是為了“誅暴亂,禁不義”,而且即便戰爭發動起來,也要追求最少傷害,理想狀態是“農不離其田業,賈不離其肆宅,士大夫不離其官府,故兵不血刃而天下親”。初看之下,尉繚對戰爭的定義似於儒家的頗有相似,其實兩者形同而實異,儒家著眼於保護對方的人民和財產,追求的是一種“仁天下”的道德目標,而《尉繚子》卻著眼於減少己方的阻力和損失,迅速實現戰爭目標。因為打擊面越大,所遇到的阻力也就越大。

尉繚在軍隊內部建設上也表現出不搞虛談,一切圍繞取勝轉的作風。尉繚對軍隊紀律尤其重視,他也講“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但尉繚所談的“人和”不單純是指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團結等,而是強調軍士的遵紀守法和部隊的軍事素養。他認為“人和”做好了,可以勝過“天時”“地利”等方面的不利因素,並舉武王伐紂中的戰例進行說明。當時的兵書一般認為不背水列陣,不向坡列陣,可是武王伐紂的時候,周國聯軍卻背水面坡列陣,反而將商紂王的軍隊殺得大敗。對此,尉繚的解釋是周軍在“人和”的優勢抵消了“地利”上的劣勢。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都市小說相關閱讀More+

浣春歸+番外

煙穠

重返2000

痞少本尊

師弟太強,下山禍害師姐去吧

何君清風遠

劍神奶爸在都市

煙雨殘殤

有話好好說

藍艾草

追個總裁當老婆

冬天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