賤宗首席弟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五十七章 向著心中的野望,邁步!(三),大浩解說拳皇98終極之戰ol,賤宗首席弟子,大文學小說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陳王劉寵聞言淡淡一笑,正色說道,“依本王看來,黃巾賊若是散佈,反而禍大,倒不如促使其合軍聚攏……一戰而定!”

太史慈在旁越聽越感覺不對勁,猶豫一下後遲疑問道,“師傅,駱叔,你們說的……似乎早知那彭脫會來攻陳城?”

陳王劉寵笑而不語,駱俊則哈哈大笑道,“豈是早知?此乃是殿下故意誘使那彭脫合軍來攻我陳城罷了!”

太史慈一聽頓時驚愕,見此,陳王劉寵溫聲解釋道,“彭脫黃巾反起於我陳國長平,此五萬之眾,西可聯合潁川黃巾波才,南可支援汝南黃巾吳霸,無論其驅兵至潁川或汝南,兩者皆不能擋。……因此,本王誘其攻我陳城,實是為減輕潁川、汝南兩地官軍壓力。陳城城堅牆厚,況且我國兵士又以弓弩手居多,若在守城時登高遠射,賊軍雖眾然不能克城。待其糧草耗盡、軍心浮動,欲向後撤軍,我等再出城掩殺一番,便可一戰而撲滅這支亂軍,不至於叫其去禍害潁川及汝南。”

見陳王劉寵貴為國姓諸侯王,心中亦時時顧念大漢,太史慈心中很是佩服。忽然,他心中一動,好奇問道,“師傅,那彭脫為何會被你誘來攻陳城?”

陳王劉寵一聽笑道,“此還不簡單?近階段黃巾賊亂起於各地,廣收人馬、擴大軍勢,如此一來糧草必定不足,因此本王故意命人放出風聲去,言我陳城糧倉內米糧充盈,可供十萬人食一年,一旦聽說此事,那彭脫又豈會放過?”說罷,他似有深意地望了眼太史慈,語重心長地繼續說道,“子義,身為弓將,最緊要的是要看透風向,因勢利導……我問你,若有朝一日你在下風頭,而敵卻在上風頭,風向對你不利,你該如何處理?”

“跑?”太史慈琢磨了半響,試探性回答道。

陳王劉寵聞言哈哈大笑,在搖了搖頭後,這才注視著太史慈正色說道,“當風向不利於你時,你當靜待時機。……或者,誘使敵主動移向下風處,以利誘之!這姑且就算是本王教你的首堂課吧,你記在心中!”

“……是。”太史慈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將陳王劉寵的教誨牢記心中,他隱隱感覺,陳王劉寵教他的不單是如何成為一名弓將,還有些領兵應戰的經驗之談。

“本王對你的期待,可並非一員弓將吶!”

似乎是看透了太史慈心中的疑惑,陳王劉寵拍拍他的肩膀,微笑著溫聲說道。

此戰役最終,在陳王劉寵的戰略謀劃下,陳國黃巾渠帥彭脫終究是折戟陳城,多達五萬人的大軍非但沒能助他攻克陳城,反而加速了其黃巾軍中軍糧耗盡的窘迫。

雙方攻防了足足月餘,陳國黃巾最終糧盡而敗,隨後又被乘勝追擊的陳王劉寵狠狠殺了一通,五萬大軍潰不成軍。陳國黃巾渠帥彭脫無奈之下率領殘軍轉投汝南黃巾渠帥吳霸,使陳國成為了當時唯一一個以封邑國兵力戰勝了一路黃巾軍的諸侯國。

但是也因此,陳國米糧充盈的訊息也傳開了,致使日後袁術缺糧時便命人向陳國討要,在後者不予的情況下率大軍攻破陳國,陳王劉寵與陳國相駱俊皆戰死。

——可以公佈的武將資料——

姓名:劉寵【陳國三百石之弓】

勢力:漢、諸侯王。

屬性【10點換算成1★】

蠻力:67【6★】【單純指代身體力量,差距2★觸發“以力破巧”】

技藝:90【9★】【對各種對敵招式掌握的程度,差距2★觸發“以巧破力”】

敏捷:71【7★】【移動速度與出招速度,差距3★觸發“唯快不破”】

靈氣:05【☆】【對仙靈之氣的感悟能力】

生機:77【7★】【指代活力,1~4★體弱多病,5★一般普通人,6~7★冷熱不懼、百病不侵,8★強氣,大冬天赤膊裸泳吃冰棒全無所謂,9★睡覺也能自愈重傷的怪物】

天運:??

意志力:堅韌不拔。

武技(一般招式):【1★掌握,2★熟練,3★精純,4★圓滿,5★自創奧義】

拳法:☆。

刀劍:1★。

槍戟:1★。

弓術:5★【奧義:百步狙射連珠】

騎術:2★。

威嚴:2★【鼓舞己方,恐嚇敵方,差距2★觸發“威壓”】

戰技(特殊技藝):【1★掌握,2★熟練,3★精純,4★圓滿,5★自創奧義】

剛體類:2★(武魂+1★)

斬鐵類:1★。

槍貫類:1★。

崩拳類:☆。

矢巖類:4★。

武魂:瞿如【單指武魂虛影增幅武將的實力,不包括範圍光環,滿10★】

武魂天賦技:睛瞳遠視【1★,滿5★】

綜合戰力:48★。

當前心情:作為漢末唯一一個打贏了黃巾軍的諸侯王,本王他孃的竟然就是一個龍套?那什麼奧義你確定是給本王的?不安好心吶!……最後給個武魂就算是安慰了?本王要出鏡機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都市小說相關閱讀More+

念念不及為你而惜

月小小蕊

御手洗潔的旋律

島田莊司

瘋了吧!開局選擇人族鎮守使

吾乃太白之力

我能無限複製,多幾個女神合理吧

霹靂烏賊

神豪:被迫穿越的我居然有雙系統

生活就要爽

魔法蛋糕店(Channel A Ⅲ)

張小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