羋黍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世宗篇27 南洋勾吳,漢世祖小說,羋黍離,大文學小說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從雍熙五年起,每年都有吳國公府從帝國本土徵募人口(包括各種技術丁口),從帝國的沿海港口,輸送至封地,每次的規模都不算特別大,多者兩千餘人,少者數百到一千,每年一到兩次,但貴在堅持。

一直到雍熙十二年,這個節奏方才放緩,主要由兩方面的因素導致。其一是成本問題,即便是造船技術、航海技術以及航海路線都相對成熟的雍熙時代,走正規渠道往數千裡之遙的渤泥洲運輸一個人,用最極致的辦法去壓縮成本,平均每個人也得耗費4貫錢往上。

就這,還不包括前期人員的徵召集中、物資的準備供應、到岸後的安頓落戶,還不排除途中的風險,海上行船傾覆的情況比比皆是,就吳國公府的人口輸送,葬身在南海汪洋中的移民,不下四千人,船隻+人員損失及相應撫卹,足以讓吳國公府肉疼到骨子裡。

而各種技術人才、行政管理人員,他們的待遇與要求更高,再加上行政成本,以及墾殖拓荒過程中的損失......種種支出累積起來,就是一個天文數字。沒辦法,吳國公府做事,得“堂堂正正”,走正規的移民程式,代價就是這般高昂。

然,即便以吳國公府的家底,面對這樣的輸血支出,又能支撐幾時呢?事實上,前後堅持了八九年,損失巨大也不動搖,已經是劉暉、劉文渝父子意志堅定了。

這,或許都是吳王劉暉一輩子最堅持的一件事了,雖然其中,勞心勞力操持此事的,乃是劉文渝(在那些年裡,劉暉最主要的工作是在太和樓內喝酒彈琴,聽人議政)。

另一方面的因素,則源於吳國公府內部的牽扯了,準確地講是劉暉諸子之間的矛盾。劉暉共有五子長成,除長子文渝之外,另有文波、文淙、文泳、文渤四弟。

劉暉從開寶後期開始,在政治上是一直遭受打壓的,老子不得志,做兒子也很難在仕途上有什麼作為,因此,吳國公府下諸子,雖各有經營,但更主要的,還是指著公府啃老。

爵位問題,劉文渝佔著嫡長的優勢,很難推翻,但財產問題就有很大討論空間了,一個個盯得也很緊,尤其是同為嫡出的劉文波與劉文泳二人,更是眼紅得緊。

公國拓殖,雖然是劉暉定下的,但也不容你長房如此肆無忌憚的轉移財產,那可是二三十萬貫錢啊,看得幾兄弟是異常心疼,心中更有怨氣。

於是,在渤泥洲上的拓殖,從公府的層面,就有明裡暗裡的阻撓。劉文波、劉文泳二人,又時不時地跑到老爺子那裡告狀、訴委屈。二兄弟有一句話倒也沒說錯,再不節制,公府下屬的財產都要被劉文渝搬空了......

基於這兩方面的因素,渤泥洲方向,來自吳國公府從帝國本土的輸血放緩了,甚至陷入了停滯。然而,經過近十年的不懈支援,以及鄭峙等人的辛苦經營,渤泥洲的開拓也日見成效,不只是渤泥城,還向外擴散到幾乎整個北部渤泥洲,將原渤泥國最傳統統治區域都正式囊括治下。

在渤泥國統治時期,其盛時都城人口也就逾萬,這個數字在雍熙十二年的渤泥城,已然突破兩萬,其中漢人就佔一半多。

而能供養一座兩萬人口的城市,本身就是一種最直觀的開拓成果展現,畢竟這意味著足夠的物產供應。當然,達到這等程度,其中的辛苦與犧牲,也是難以計量的。

對公府來說,最大的損失,要屬於鄭峙的病逝了,這個開拓前期最主要的執行者,也是最重要的控局者,更是最大功臣,在長期的勞累與辛苦中,染上疾病,暴斃而亡,而其留下的,是一個初具雛形的南洋吳公國。

當然,對鄭峙之死,惋惜之餘,吳國公府也給予了足夠的尊榮,封其為馬驛伯,以其子鄭臺繼嗣。(馬驛位於渤泥城西南方向三百餘里,鄭峙於其地置鎮,名為馬驛。同時,各大封國下屬的爵位,與帝國本土有一項最大的區別,那就是世襲罔替,不存在降等一說,這也是帝國內部許多人願意往外闖的原因之一)

同時,還在渤泥城內,給鄭峙立廟、樹碑,敘其功勳,讓後人永以銘記。因其最初是以參軍之職主持對渤泥洲的開拓,其廟名“參軍廟”。在渤泥洲內,參軍之職不只一人擔當,但參軍廟紀念的獨指鄭峙。

鄭峙死於雍熙十年,他死後,渤泥城少了一個主事者,對於繼任者,公府那邊重新打造了一個“管理層”,像鄭峙那種一家獨大的情況是不允許出現了,公府同樣防備著。

於是新的主事之權,被一分為三,從渤泥洲當地提拔了一名開拓功臣劉褚負責軍事,此人乃是公府家將出身,劉文渝又將心腹王泰派去主管民政。

更為重要的,劉文渝將幼弟劉文渤也派去南洋,主持大局,在劉暉諸子之中,庶出的劉文渤與劉文渝關係最佳,可謂親密無間。此事對於南洋吳國來說,意義尤其重大,這意味著劉暉一脈,正式向南洋邁出了步伐,這是關鍵的一步,也是歷史性的一步。

雍熙十三年,在啟動渤泥洲拓殖將近十年後,劉文渝親自動身出海,以吳國公世子,也以主人家的身份,駕臨渤泥洲。

劉文渝此行,除了視察十年開拓之成果外,也宣告南洋吳公國的正式成立,這當然先得到了皇帝與朝廷的認可。雖然開國儀式上,作為公國君主的劉暉缺席了,但並不妨礙其重要意義,北渤泥洲的歷史已然就此翻開了一頁新篇章。

開國之初,除了封賞功臣之外,劉文渝還將渤泥城更名為朝暉城,取吳公劉暉名字中的那個暉字,也是對新吳國公國的美好寄望。

不得不說,新吳公國在南洋的拓殖建立,其過程堪稱是教科書級別的,基本完整地呈現了一個大漢封國從無到有的過程,絕不是中央朝廷一道金冊冊封就完事的。

到太宗駕崩,康宗繼位,劉暉晉吳王,封國也跟著升格成為王國,在朝廷國書上,記為“勾吳”,當然在民間與南洋地區也多呼之為新吳。

也有稱之為北吳的,因為吳國的主要領地範圍在渤泥洲北部,同時在東北、西北部沿海各據一部分土地城鎮。至於渤泥洲其他區域,則分別為劉淳建立的雍國以及劉晗建立越國所佔領。

等到劉文濟繼位,從康宗時代便一直以王太子身份統治吳國的劉文渝,終於熬死在太和樓彈了二十年琴的老父劉暉,成功轉正,繼位稱王,那時,他也已經四十歲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都市小說相關閱讀More+

魚羊野史·第3卷

高曉松

悠閒人生從小金剛身開始

我是多餘人

重生:從九二發財證開始

小胖娘

我的老爸是首富

水良兮

不敵她霸道撩人[電競]

斯文土匪

鬥神

失落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