蠢萌的小妤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35章 袁紹崛起(5K,明天請假一天),高武三國:我大哥是劉備,蠢萌的小妤,大文學小說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快要開學了,一直在等學校通知,開學後就不能每天都日萬了…求月票呀~)

這場戰事的起因是袁紹與公孫瓚曾合謀聯手奪取韓馥的冀州,但事後袁紹絕口不提分贓之事,公孫瓚憋了一肚子火,恨袁紹恨得牙疼。

袁紹為了息事寧人,也做出了一些退讓姿態,把渤海郡太守一職讓給了公孫瓚的堂弟公孫範,等於是承認了公孫瓚佔據渤海郡的合法性,但對公孫瓚佔據的其餘三郡絕口不提,這讓公孫瓚的怒氣無法消退。

恰好此時公孫瓚攜大勝黃巾軍的威名,籍此大肆封官,任命嚴綱為冀州刺史,田楷為青州刺史,單經為兗州刺史,還任命了治下各郡太守、國相以及縣令等若干。

在公孫瓚直攤牌要與袁紹一戰後,雙方矛盾不斷激化。

當雙方都意識到一場決戰不可避免的時候,除了積極擴軍備戰,雙方還都想方設法給自己拉外援,給對手製造敵人。

袁紹拉的外援是曹操,公孫瓚到處伸手進行為同樣惹到了曹操,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加上袁紹與曹操自來關係莫逆,又共事多年,感情深厚,這種時候自然要叫上曹操一起對抗公孫瓚。

公孫瓚拉的外援是百萬黑山軍和袁術。

黑山軍目前並不是反賊,而是隸屬於朝廷的官方勢力,其領張燕在三年前(188年)就被皇帝劉宏封為了平難中郎將。

說起來,世人都知道袁紹的冀州牧是韓馥讓給他的,可實際上袁紹的冀州牧根本不合法,冀州牧本應是由皇帝任免的,怎能自行交接?

雖然袁紹走了一個“上表請任冀州牧”的程式,可關鍵是朝廷此時由董卓把控,雖說董卓把控的朝廷已經不能影響袁紹佔有冀州,但法統上董卓是能夠以朝廷名義任命冀州牧的。比舉雖說沒啥實際用處,但卻可以噁心噁心袁紹。

前文說過,討董結束之後,董卓就開始一一清算之前的舊賬,任命公孫瓚為奮武將軍,就是制衡袁紹的手段之一。

而任命壺壽為冀州牧,則是制衡袁紹的手段之二。

令黑山軍助陣公孫瓚共擊袁紹,便是制衡袁紹的手段之三。

不過,由於冀州已經被袁紹實際控制,壺壽這位冀州牧無法實際上任,只能選擇了在百萬黑山軍控制區的於毒所部內待命。

袁紹與公孫瓚即將開戰,便是壺壽進駐冀州的大好時機。

於是,天下間就出現了一個非常魔幻的場景董卓把持的長安朝廷與黑山軍站在一起,黑山軍與公孫瓚是盟友,公孫瓚與袁術又是盟友,而袁術正跟董卓正在激戰。同時,袁紹和袁術兩兄弟又勢同水火;另外,之前打算投奔黑山軍的三十萬青州黃巾軍被公孫瓚幾近全殲,卻絲毫沒影響黑山軍與公孫瓚結盟共擊袁紹,“整個晉西北亂成了一鍋粥”。

袁紹其實並不想在這個時候與公孫瓚開戰,此刻與公孫瓚開戰,他方方面面都處於絕對下風。

先是身份合法性。因為朝廷另有任命冀州牧的緣故,袁紹的地位非常尷尬,名不正言不順,理不直氣不壯。

其次是實力差距。雙方兵力對比,公孫瓚的實力更勝一籌。公孫瓚此時可呼叫的總兵力有十萬人左右,其中騎兵所佔的比例較高,戰鬥力強橫。

而袁紹一方的主力部隊大都是韓馥原來的人馬,且其中騎兵的佔比極少,基本可以忽略不計,步兵戰鬥力也一般,麾下眾軍師的軍師技又以免技能傷害為主,幾乎拿公孫瓚沒有任何辦法。

雖然張合、麴義、高覽都是一流勐將,但他們大都歸順不久,忠誠度尚待考驗,萬一戰場上出現不利的情況,他們會不會落井下石不太好說。

除此之外,袁紹要和公孫瓚決戰還必須過一道難關,那就是直面白馬義從。

在冀州平原這樣的開闊地帶,用騎兵打步兵簡直就是單方面吊打,來多少死多少那種。

但讓袁紹頭疼的事還不止這些,公孫瓚不但跟黑山軍結了盟,還策反了剛剛歸順他的南匈奴單于於扶羅,且跟徐州刺史陶謙建立了聯絡,再加上盟友袁術,袁紹基本上已經是四面皆敵。

也就是北面幽州牧劉備此時保持了中立,不然袁紹頃刻間就會覆滅。

袁紹整天跟審配、沮授、田豐、逢紀、許攸、郭圖等八大謀士,以及荀或和郭嘉等謀士一塊商議,試圖找到一條絕地求生之策。

但除了正面一戰,哪還有生路?

於是,界橋之戰就這樣爆了。

公孫瓚這邊一上來就咄咄逼人,率先布了一個“討袁檄文”,列舉袁紹十大罪狀。

第一罪,袁紹當年任職司隸,正值國家多災多難,太后攝政,何進輔政。袁紹不提出正確建議,糾正錯誤,而是專門進讒獻媚,招來不軌之人,疑誤社稷,致使丁原焚孟津,董卓亂京師,是為大奸。

第二罪,董卓把持朝政,挾持天子,袁紹不反抗董卓,反而拍屁股走人,只顧自己逃命,沒有履行臣子向天子盡忠的責任,是為不忠;

第三罪,袁紹當上渤海郡太守,偷偷準備兵馬反抗董卓,卻不提前告訴家裡人,結果招致叔父宗族2oo多口家人喪命,是為不孝;

第四罪,袁紹興兵之後,不恤國難,而是四處培植自己的勢力,又盤剝富室,搜刮百姓,弄得世人怨聲載道,是為大惡;

第五罪,逼迫韓馥,竊取冀州,還私自刻制官印,任命官員,對下行文總是稱謂詔書。行事與王莽無二,是為大佞;

第六罪,信任江湖術士,與其同吃同住,大事皆相詢於其,不似官為,是為大庸;

第七罪,前虎牙都尉劉勳和袁紹一同起兵,劉勳立了不少功,但袁紹聽信讒言,誅殺劉勳,是為大邪;

第八罪,袁紹給前上谷郡太守高焉、前甘陵國相姚貢下命令,讓他們交錢,只因錢沒有按時交來,便殺了他們二人,是為不仁;

第九罪,春秋之義,子以母貴,袁紹的生母本來只是府上的一個奴僕,袁紹出身低賤,德不配位,是為大丑;

第十罪,長沙太守孫堅,曾領豫州刺史,他驅逐董卓,祭掃陵墓宗廟,忠心王室,有很大的功勳。袁紹卻讓無功之人竊取他的職位,斷絕孫堅的糧食供給。導致他不能繼續進攻董卓,使董卓繼續為害,是為不義。

最後總結似袁紹此等不忠不孝,不仁不義,大奸大惡、大丑大庸之輩,當全天下共討之!

檄文一經布,天下譁然。

眾多有識之士這才恍然意識到,正是袁紹一手策劃了漢室崩塌的悲劇,於是荀或、郭嘉等大才之士,紛紛在此時脫離袁紹。

這檄文殺傷力之強,連公孫瓚都沒料到。

檄文中所說諸事,大多都有真實依據,少部分是勉強強加在袁紹頭上的罪名,但不管怎麼說,董卓禍亂京師這個亂國之罪,袁紹確實要負主要責任。

光是這一條,就足以令袁紹養了幾十年的名望和忠君愛國人設瞬間塌方。

如此,那便就只剩一戰了。

……

酸棗,山邊小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科幻小說相關閱讀More+

開局亂殺,我用空間搬空海盜私庫

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