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煌貴胄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4章 飛龍騎臉怎麼輸,埋葬大清,天煌貴胄,大文學小說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朱老三感覺朱勁松多少有點兒不拿豆包當乾糧的意思。

玉皇山的造反大軍攏共就八十來人,就算加上今天剛剛入夥的這兩百多也就是三百來人,按照朱勁松的編制方法來算,滿打滿算也就是一個營的兵力。

人家兗州兵備衙門再不濟也有千來號兵馬,往少了算那是三個營,往多了算就是一個團。

以一個營的兵力去對付人家一個團,而且還是泥腿子去打職業軍人,這事兒就已經夠扯蛋了,可是現在看朱勁松這意思,他是想用八十來人對付人家一個團?

所以,朱老三還是想勸勸朱勁松“大哥,我把這兩百來人都帶回山上,你這邊就只剩下八十來人,兗州兵備那邊可是一千兵馬,是不是……”

朱勁松搖了搖頭,說道“不是這麼算的。兗州兵備那邊確實是有一千兵馬可以調動,但是你想想,無論是他郝太爺,還是兗州知府和兗州兵備,他們敢大張旗鼓的調動一千兵馬?”

“要知道,調兵這種事兒得先向兵部報備,得了軍令才能調動,他們想趁著事情鬧大之前趕緊把事情壓下去,因此才不得不私自調兵,能調動個三五百就已經是極限了。”

“再說了,就算他們把兵備衙門的一千兵馬全部調來,其實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建奴不放心他們,所以兗州兵備衙門的老爺兵們不僅沒有裝備火器,就連弓箭都沒裝備多少,一個個只能拿著大刀長茅做兵器。”

“再加上這些老爺兵們未經戰陣且久不訓練,咱們八十來人用手榴彈炸他們,唯一需要擔心的問題應該是俘虜不太好抓。”

“還是那句話,能用手榴彈洗地來解決問題,就犯不上跟他們動刀動槍打生打死。”

被朱勁松這麼一說,朱老三也慢慢放下心來。

朱老三也搞不懂,為什麼自家老爹死了之後,自己這個大哥就像是變了個人一樣?雖說對自己跟朱老二還是像以前一般愛護,可是身上這股子威嚴卻是越來越重,說的話也認人不由自主的信服。

難道說,自家血脈裡真就流淌著造反的血液?大哥真就是天生當皇帝的命?

想了半天也沒想出個所以然來,朱老三也乾脆放下了這些亂七八糟的想法,跟朱勁松約定好碰面的地點之後便跟劉二牛一起,匆匆忙忙的領著那兩百多願意上山造反的青壯們直奔玉皇山而去。

待朱老三和劉二牛離開後,朱勁松也準備帶著玉皇山的造反大軍離開寧陽縣縣城。

朱勁松說過,這次帶人來寧陽縣城,一不為打家劫舍,二不為姦淫擄掠,三不逼著大家夥兒跟他一起造反,來縣城就是為了殺貪官,分糧食。

現在貪官也殺了,糧食也分了,該燒的那些地契什麼的也都燒了,朱勁松自然要完成他的承諾,帶著玉皇山的造反大軍離開寧陽縣縣城。

這讓寧陽縣的老百姓們看了個稀奇。

寧陽縣以前不是沒有兵,像巡檢手下的三百駐軍,還有縣尉手下的那些捕快,包括獄卒、驛卒之類的都能算做兵。

但是吧,那些兵在寧陽縣裡橫行霸道慣了,吃個西瓜不給錢那是正常操作,偶爾還會幹些踹寡婦門之類的破事兒。

兵這個字,早就被他們搞得頂得臭三里。

現在朱勁松帶著的玉皇山造反大軍來了寧陽縣,殺了官,分了糧,沒進百姓家門一步,沒搶百姓一個大子,就連分糧食的時候都是客客氣氣的。

現在朱勁松毫不留戀的說走就走,反倒讓寧陽縣的百姓們有些不適應了。

你這怎麼就跟逛窯子的那些文人騷客們一樣說走就走呢?真就是無情唄?

你朱勁松無情,可是咱寧陽縣得了你恩惠的老百姓不能跟著無情吧?那咱成啥了?以後還有臉說咱是孔孟之鄉?

所以,當朱勁松帶著玉皇山大軍往城門口走的時候,道路兩邊就圍滿了百姓。

說什麼十里長亭折柳相送依依不捨之類的那純屬扯蛋,畢竟就這麼一天的時間,哪兒有那麼深的交情?

對於這些沒什麼文化,一輩子大部分時間都在地裡刨食的百姓來說,最實惠的送別就是煮上幾個雞蛋。

五十斤糧食,跟幾個雞蛋,兩者的市場價值差了天高地遠。

但是放到朱勁松的心裡,這五十斤糧食,卻是遠遠比不上這幾個雞蛋。

朱勁松過過苦日子,知道哪怕是後世,寧陽縣這裡的百姓們送自家親戚出遠門時也不過是煮上幾個雞蛋帶著。

所以,現在這幾顆雞蛋,在朱勁松的心裡真就很沉重。

這一沉重,朱勁松從縣衙裡搜刮到的錢財就又少了一些——百姓願意給雞蛋那是給玉皇山造反大軍臉,所以這雞蛋得接著,錢得給百姓,不能佔百姓的便宜。

……

朱勁松在寧陽縣城裡跟寧陽縣的老百姓們上演軍民魚水情,遠在兗州府的郝良材郝太爺卻很想罵娘。

之前拿著撿到的金銀珠寶和字畫來兗州知府衙門時,郝太爺可謂是信心十足,認為只要能請動兗州兵備衙門出兵,區區玉皇山反賊定然是手拿擒來。

可是當兗州兵備許耀祖親自點齊了五百兵馬之後,郝太爺的一顆心就涼透了,比三伏天裡喝了冰鎮雪碧還要涼。

想象中的虎賁之師沒看到,想象中兵甲齊備刀劍鋒寒的場面也沒看到,目光所到之處,只有五百個穿的破破爛爛,甚至長茅斷杆大刀捲刃的“精兵”。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科幻小說相關閱讀More+

皇叔在上,本妃不二嫁

洛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