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煌貴胄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79章 去南洋,發小妾,埋葬大清,天煌貴胄,大文學小說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這就是拳頭大的好處。

大明的拳頭大,所以大明就說了算,其他人就算心裡不滿,也只能把憋屈藏在心裡。

要不然還能怎麼樣呢?

聯合起來跟大明開戰?

武器裝備比不過大明,歐羅巴各國之間又齷齪不斷,其中還有英法這種恨不得對方去死的死對頭,難道還能指望這些國家聯合起來,組成一支跨海遠征大軍,從歐羅巴萬里迢迢的跑來大明砸場子?

與其打一場多半會輸的戰爭,倒還不如趁著這個機會跟大明帝國搞好關係,從其他的國家身上多撈一些好處回來——歐羅巴的蠻子們同樣也知道遠交近攻。

所以,歐羅巴的一眾使節們只能各自派出人手往自家國內傳信,表示大明皇帝要邀請天下所有君主前來大明聚會,並且將在四年之後舉辦第一屆世界級的運動會。

只是相比起誰拳頭硬誰就說了算的某鍋以及小破球運動會,南洋諸藩的一大堆問題,才是真正令人頭疼的難題。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雲南。

無論是大唐時期的南詔,還是大宋時期的段氏,雲南那裡基本上都只能算是外藩,跟交趾、緬甸之流並無區別。

直到朱元璋建立大明,把沐英封為世襲黔國公以永鎮雲南,雲南才算是徹底從外藩轉回了朝廷直管的布政使司。

在這個過程中,朱元璋不僅指示大將軍傅友德回絕了大理段氏的請降和歸附,接著又展開了大規模的毀文焚書,將南詔和大理六百多年曆史下累積的所有書籍,無論是“在官之典籍”還是“在野之簡編”,都盡數付之一炬,再透過嚴刑峻法來壓制當地勢力,將已經傳承了數百年的南康和大理文明連根拔起。

除了大規模的焚書毀史之外,大明又用了幾十年的時間,對雲南地區進行了一場大規模的移民換種——先是強行遷移一部分當地居民到山東,繼而又從江浙、江西、湖廣等地遷移約三百萬中原百姓進入雲南,並且讓這些人佔據了交通相對便利的土地。

比如洪武二十一年七月二十八日,朱元璋給傅友德和沐英的口諭“將雲南布政使司管下的百姓五萬九千有零戶、八百六百有零丁,除當馬站急遞鋪口使了的,餘外的見一戶要一丁,自備刀槍,根大軍下營徵白夷。若不肯雲的,等大軍徵了白夷回來,著總兵官領軍拿了遷了。”

簡單來說,就是朱老用“是否願意自帶乾糧跟著明軍去打白夷”這種法子來判斷當地居民是否可靠,凡是不願意的,都被當成是不可靠分子,必須強制遷移到中原堂口的其他地方。

再然後,大明又預設許可當地的世家大族們“冒籍”——即承認這些世家大族們的祖上原本是漢人,都是跟著朝廷行軍打仗才遷移到了雲南,其中大部分都冒認了江南、四川等地的漢籍,大理段氏更是冒認了河西武威郡。

與此同時,大明又不遺餘力的在雲南推廣中原堂口文化,杜絕了當地百姓再度異化的可能。

這個過程,大明花了前前後後花了一百多年的時間。

交趾、緬甸和暹羅等地也是一樣的道理。

雖然說整個交趾已經宣告平定,再加上緬甸和暹羅也都內附,從法理上來說已經跟山東、河南這樣兒的布政使司沒什麼區別,剩下的基本上就是在南洋那邊設定州縣,然後開啟大規模的移民實邊。

然而交趾的平定以及緬甸和暹羅的內附,僅僅只是在法理上完成了由外藩轉為直管的手續,從實際的角度來看,後面必然還會有一大堆的問題。

像交趾那邊還好說一些,但是緬甸和暹羅的諸多世家大族們肯定不樂意朱勁松版的改土歸流——要是換成朱元璋版的改土歸流,他們興許還能樂意,畢竟改個家譜改個族譜啥的,對於南洋的這些世家大族們來說也算是祖傳技能了。

問題是朱勁松版本的改土歸流是要打劣紳,分田地的,對於大明朝廷來說倒是完成了財富再分配,而對於這些士家大族們來說可就要了命了。

還有收繳當地的書籍——無論是“在官典籍”又或者是“在野簡編”,這些東西都必須收繳,可以封存到大明的皇家圖書館裡,但是絕對不能允許當地民間留存。

再加上徹底廢除其原本的文字、語言,全面推行大明的語言和文字……

總之就是一大堆的問題。

當然,其他的問題倒也不算什麼問題,就算猴子們反叛不斷也無所謂,畢竟大明的軍事實力就擺在那兒,不怕鎮壓不住這些猴子。

真正讓朱勁松和大明朝堂上的一眾大佬們頭疼的問題在於移民實邊——

朱元璋對於雲南的操作就擺在那裡,朱勁松和大明朝堂上的一眾大佬們當然會選擇遷移大量的百姓過去,依靠大明本身的人口優勢,形成對當地土著人口基數的碾壓。

問題在於怎麼樣才能讓百姓遷移。

跟大清時的湖廣填四川、遷界禁海一樣拿刀逼著百姓遷移?

別扯淡了,這種直接拿著刀子逼迫百姓遷移的事情,大清可以幹,甚至連朱重八和朱老四乃至於歷史上的那些皇帝們都能這麼幹,唯獨朱勁松不能這麼幹。

這是從朱勁松起兵反清之時就已經註定的結果。

現在的局面就處於一種極其蛋疼的狀態朱勁松如果需要錢糧或者需要兵力去打仗,大明的百姓都很願意支援,他們甚至願意拿出家裡最後一粒米當軍糧、送出最後一個兒子上戰場。

但是要讓他們背井離鄉,遷移到緬甸和暹羅、交趾等地,那就很難,任憑地方官府和農會怎麼勸說,也沒幾個人願意響應。

給安家銀子?給種子耕牛和農具?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科幻小說相關閱讀More+

跨越迪拉克之海

姑蘇小懶喵

82年的我

金貔貅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