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煌貴胄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百九十一章 打一棒子再給個甜棗,埋葬大清,天煌貴胄,大文學小說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這還真不是冤枉他大清——正所謂唐詩、宋詞、明,這些都是需要識字才能懂的,而蒙元搞出來的元曲還有大清比較流行的相聲和戲曲,恰恰是不需要認識就能聽的。

究其根本原因,主要還是在於識字率的問題。

識字率越高,書籍的普及程度就越高,各種知識的傳播度就越快,文化、科技、藝術、哲學等方方面面的展也就越快。

反之也是一樣,識字率越低,書籍就越無法普及,各種知識被少數人壟斷,文化、科技、藝術、哲學等方面的展也會陷入停滯。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

在文字出現以前,世界上有什麼哲學、藝術之類的玩意存在嗎?

或許有,但是並沒能記錄下來,自然也就談不上什麼傳承。

而在文字出現之後,各種文化、科技、藝術和哲學之類的東西就開始有了記錄和傳承,比如說春秋時期,篆書和竹簡已經得到了相當大的展,所以才有了百家爭鳴。

雖然經歷了秦漢之後,其他百家學說大多都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之中,但是該傳承下來的東西,卻也大部分都傳承了下來。

《基因大時代》

等到了宋朝時期,隨著活字印刷術的明,書籍才真正開始了在民間的小規模普及,到了朱元章大力推廣社學之後,中原堂口識字的百姓就越來越多,這種東西也開始大行其道。

這裡面比較關鍵的一個節點就在於宋朝——在宋朝之前,李二算不算一代雄主?這哥們兒好歹也是帶人開片的狠茬子,要說他不算一代雄主那純屬就扯蛋。

(也別說李二的身上的鮮卑血統,因為中原堂口一直都是父系社會,人家李二都不認承認自己是鮮卑血脈,只會認為自己是漢家天子,這種說法最早還是倭奴搞出來的,包括崖山之後無中國的說法也一樣是倭奴搞出來的。)

然而,即便是李二這樣兒的雄主,也一樣要對世家門閥妥協,而妥協的原因,正是因為識字率過於低下所帶來的知識壟斷問題。

直到大送時期搞出了活字印刷術之後,知識壟斷的問題才算是得到了初步解決,大量的書籍開始擴散,大量的知識也從世家門閥的壟斷當中開始向著民間擴散。

這也是朱元章為什麼可以肆無忌憚的大興株連——除了朱元章本身就是個馬上皇帝,根本不怕有人造反之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書籍和社學的普及,讓中原堂口的識字率提升了上去,就算老朱把整個朝堂上的大臣全給換上一茬,也不用擔心沒有人可用的問題。

頂多就是先亂上一陣子,等到頂替上來的新手們適應了,問題也就慢慢解決了。

包括明朝後期,哪怕是因為各種各樣的天災人禍導致國力不斷下降,歐羅巴已經有了科技反的跡象,大明依舊可以按著荷蘭和英格蘭蠻子們摩擦,也正是因為識字率——以徐光啟為代表的那些讀書人,他們可沒放過學習歐羅巴技術的機會,此時的大明或許會落後一些,但是照樣有反的機會。

而這一點,也恰好是大清玩命搞文字獄的原因之所在。

只要識字率夠低,就不會有人透過閱讀書籍而思考,同樣也就不會有人去折騰那些有可能給大清帶來麻煩的技術。

所以,大清穩了一百五十多年,如果不是朱勁松這個掛逼穿越者忽然舉旗造反,只怕大清的江山還能再穩當幾十年,直到被英格蘭的蠻子們用火炮敲開了大門,直到拜耶總的洪秀全舉旗造反,直到大清徹底涼涼。

同樣的,這也是朱勁松為什麼玩了命的推廣掃盲和社學的原因之所在。

從剛剛佔據了孟良崮之時就開始的掃盲和社學,讓朱勁松的口袋裡有了足夠多的可用人才,也正是一批又一批的人才,大明的火炮、火槍、蒸汽機、電力等等方面的東西才能反歐羅巴。

更關鍵的是,大明的識字率不斷提高,讓大明的百姓逐漸擁有了閱讀的能力,再加上此時的娛樂活動還比較單調,故事版的《洪武大誥》自然也就有了推廣的土壤。

當《洪武大誥》推廣出去之後……

一想到整個大明的百姓都知道大明律的規定,甚至有可能拿著大明律來把某些為非作歹的官老爺們捆到京城受審,曾誠就忍不住有一種不寒而慄的感覺。

沉默了半晌之後,曾誠等一眾大老們才微微躬身應了下來。

大勢已成。

隨著一屆又一屆的生員從府學乃至於大學當中畢業,朝堂上的這些大老們忽然現自己所掌握的那些知識已經沒什麼壟斷性了。

跟那些系統學習過治政、歷史甚至於怎麼造反怎麼治國的生員們比起來,這些大老們僅有的優勢或許就是多年積累下來的經驗。

然而經驗也只是經驗,他們能積累的,那些生員們也照樣能慢慢積累起來。

所以,整個朝堂上,並沒有誰是不能替代的。

只是當曾誠等一眾大老們在有些迷茫甚至失落的時候,朱勁松卻又笑呵呵的說道“對了,朕還有一個想法,眾卿不妨為朕參謀參謀?”

也不待曾誠等人問,朱勁松就自顧自的說道“朕現在最為頭疼的問題,一個是咱們大明的丁口太少,另一個則是咱們大明的宗室太少。”

“丁口太少,宗室太少,這兩個問題已經嚴重製約了咱們大明向外擴張的度,如今只能眼巴巴的看著歐羅巴和西崑崙那邊大片的土地都被蠻子們掌握在手裡。”

被朱勁松這麼一說,曾誠等一眾大老們就忍不住有些懵。

大明的丁口太少,這在大明朝堂上也算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了,畢竟大明每年都要向外遷移一部分百姓去實邊,可是遷了這都快十年了,總共也不過是遷出去了幾百萬人,別說最新佔領的那些地盤了,就連最早就拿下的緬甸和交趾那邊都還沒能填滿,曾誠這些朝堂上的大老們也很頭疼這個問題。

但是宗室太少的這個話題,卻是朱勁松這個大明皇帝第一次提起來。

而相對於丁口太少的問題,大明宗室太少的這個問題就更難解決了——等到朱勁松和朱二旦、朱三順的孩子們成長起來,起碼也得有個十來年的時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科幻小說相關閱讀More+

絕美晚清格格之跨帝國戀情

重草深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