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四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36章 ‘統’與‘治’,[大唐]武皇第一女官,顧四木,大文學小說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顯慶五年七月。

朝上就熊津都督劉仁軌所上‘請徵倭國事’,展開了激烈討論。

討論的議題倒不是打不打——拒不交出大唐的人(沒錯,百濟王子已經擁有大唐戶口了),以及阻攔大唐使者登岸兩件事疊加——打肯定是要打的,否則正如劉都督所奏,倭國強保百濟王子,必會給遼東局勢留下後患。

爭論點也不在能不能打贏,朝臣們沒有一個覺得這是個問題。

分歧之處,主要在於此番作戰規模——是要打到倭國俯首稱臣,從此成為大唐屬國?還是就打一場警告戰,逼令倭國交出百濟王子?

朝臣們各執一詞,都有理有據。

事關軍國大事,皇帝也很慎重,令三省宰輔詳議後,再各自報上最終的意見與詳奏。

*

尚書省下轄六部。

於是在剛剛返回京城的,尚書省左僕射李勣大將軍主持下,六部內五品以上官員,全體集合開了一場大會,來統一尚書省的觀點。

雖說六部齊聚,但與此戰事有關的,主要還是兵部、吏部、戶部三部。

工部管造器事,也算有一半牽連。

而刑部和禮部的官員們,都自覺都坐到遠一點的地方去了——專業不對口,純純來旁聽。

姜沃是習慣了什麼會議,都要做會議記錄的。

自李勣大將軍開口,她就提筆,準備開記。

李勣叩了叩桌子,神色一如既往肅然:“首先,先說說諸位疑惑的問題——”

“何為倭國?”

姜沃:……

然她抬頭環顧屋內,就發現許多朝臣都在認同地點頭。

之後帶著一臉求知,等著剛從遼東回來的李勣大將軍,講解下倭國到底是什麼國家。

她重新調整了心態:是啊,此時的大唐朝臣,又怎麼會關注、瞭解倭國呢?

就像此時向大唐朝貢的數十個西域國家一樣,若是隨意拎出來一個,姜沃對其國的瞭解,也只會停留在‘這個名字有印象’的層面。

倭國在大唐朝臣心中,就是如此。

*

於是姜沃擺正心態,認真做筆記:她也要站在此時大唐朝臣的角度,來看問題。

李勣大將軍簡短介紹了倭國——

“倭國,處於新羅之南的海上,依山島居。冠服頗似新羅人。”

沒了。

姜沃:……真的,好簡短啊。

而且全都以新羅作為對照組,倭國聽了不得破防啊。

好在,李勣大將軍想了想,又補了一句:“據滅百濟時所得的軍報,倭國的國力,應當與百濟新羅彷彿,甚至略差。”據說當地軍械很落後。

聽到這兒,便有朝臣不解發問:“既如此,倭國如何敢扣下百濟王子,截我朝使臣?”原以為倭國面對大唐這麼剛強,多少得跟吐蕃、當年突厥等一個體量呢。合著還不如新羅啊?那為什麼這麼猖狂呢?

李勣大將軍搖頭表示不清楚。只是他也並不在意——無論原因是什麼,問題解決了就行。

說來,若說此時滿屋朝臣,對倭國最瞭解的,真無過於姜沃。

她起身要求發言。

今日,她不光想讓在座六部朝臣們瞭解倭國,去開發下倭國銀礦,心裡還有另外一個更要緊的構思。

**

李勣大將軍很痛快準了姜沃發言。

姜沃就先與朝臣們解釋了下,此時倭國對大唐的認知和態度——

不單大唐朝臣不瞭解倭國,其實此時的倭國,根本也不瞭解大唐的實力!

從諸多事件分析可知:此時倭國的心態,是想要跟大唐平等論交,甚至覺得兩方勢均力敵,可以試著伸手搶大唐看中的地盤。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都市小說相關閱讀More+

文娛泥石流

一撲整條該

我的小姑娘過來

幕南辭

周先生的險情

燕子回時

攻略物件出了錯

金剛圈

從小養青梅,沒想到養了個病嬌

十二紙鳶

回到十七歲的三十個夜晚

小Du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