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馬釣魚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74章 畫葬,天字第一當,騎馬釣魚,大文學小說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車子在教工樓下面停下,蔣蘇亞卻在車裡平復心情,她深吸了幾口氣,可還是沒有下車。

我過去開啟車門說了一句“緊張了?”

蔣蘇亞“嗯”了一聲道“有點。”

我說“放寬心,我父親竟然請你來,說不定就是認可你了。”

拉著蔣蘇亞上樓,我明顯感覺到她的手心已經出了汗。

到了門口,我就現房門是虛掩著的,站在門口我就聞到了飯菜的香味。

推門進去的同時,我也是道了一句“爸、媽,我來了。”

我話音剛落,就看到母親圍著圍裙從廚房衝了出來,她一手拿著鏟子,一手招呼我們“你們先在沙那邊坐一會兒,還剩兩個菜,馬上好。”

蔣蘇亞也是連忙打招呼“伯母好!”

母親笑著說“都好,都好,快去坐吧。”

往沙那邊走的時候,我也是問了一句“我爸呢?”

母親道“書房呢。”

我讓蔣蘇亞在沙這邊坐著先看電視,然後往書房那邊去了。

書房的門是開著,我探頭看了下,就現父親坐在書桌前,桌子上平鋪著一幅畫,他正在仔細地研究那幅畫。

我敲了敲門,父親就說“這也是你家,不用那麼拘束,過來看看吧,徐坤給我的一幅畫。”

我皺了一下眉頭,然後趕緊走了過去。

這是一幅橫幅的山水畫,山勢巍峨,近處有幾顆高聳的大樹,紅、綠相交的樹葉大致畫的是秋季的景色。

中遠處的山間有一座寺廟,雖然畫的不是很清晰,可依稀能看到一個和尚正在鐘樓上撞鐘。

看著那意境,我彷彿都已經聽到鐘聲在山間迴盪。

左下角有一處湖泊,湖上泛著一葉小舟,船後是站著身披蓑笠划著小船的老翁,之所以稱之為老翁,是因為他的身軀佝僂,下巴處明顯能看到長長的白鬍子。

船頭站著一個老嫗,手中拄著柺杖,腰間掛著一塊玉牌,從穿著上看,好像是出身富貴人家。

老嫗看向寺廟的方向,雖然只露了半邊臉,可我卻依稀能看到,她似乎在期盼著什麼。

至於遠處,群山若隱若現,一望無際,直至天邊。

看了一會兒我就說“這幅的意境描寫太到位了。”

父親問我“這幅畫的落款很奇怪。”

說著父親指了指畫的左上方的一個銀色的印章上面印了四個字“洪仝熙合。”

洪仝熙聽著像是一個名字,可名字後的“合”字卻顯得有些唐突。

我點了點頭說“是很唐突,這幅畫本身也有些唐突!”

父親“哦”了一聲說“說說看,哪裡唐突了。”

我道“這幅畫用的是澄心堂紙,乃是南唐後主李煜建立澄心堂之後改良的紙張,特別受到當時文人墨客的喜好,特別是宋代之後,更是流行。”

“宋宮廷畫,喜用絹,可民間的文人墨客卻偏愛澄心堂紙。”

“再加上我對紙張顏色的分辨,所以我覺得這大機率是一幅五代宋初的畫作。”

父親說“繼續說下去。”

我繞到父親的另一邊指著整幅畫說“這幅畫的畫風是典型的北方山水畫派的風格,氣、韻、景、思、筆、墨都達到了天花板界別的高度,可洪仝熙這個人我卻沒有聽過。”

“我看過不少北方山水畫派的畫工,乍一看,這幅畫的畫工,像是一個人所作,可再仔細分析,卻現這幅畫並非一人所做,而是由三個人,幾乎在同一時期共同創作的。”

“再結合印章上的字來看,我覺得這三個人應該是,北方山水畫派開山鼻祖洪穀子荊浩,享有關家山水之名的關仝,以及師承這二人,並留下多幅傳世之作的李鹹熙,李成,他的晴巒蕭寺圖,展與美堪薩斯納爾遜美術館,寒林平野圖,展與臺北故宮博物館。”

“荊浩最為年長,大了關仝、李成二將近六十多歲,而且到澄心堂紙出現的時候,荊浩應該要九十多歲了。”

“那個時候的他,還能提筆作畫,著實讓人欽佩。”

“這幅畫意境深遠,好似在講述一個並不是很美好的故事,正如印章旁邊的題字秋意濃深,山淒涼,寒鍾悠然,掛南川,不道山中無鬼神,一絕傾城葬此山。”

“所以這幅畫是畫,也是一幅風水墓葬的演示圖。”

“這三個人聯手作畫,怕是所葬之人不簡單啊。”

“對了,那一絕傾城四字,讓我聯想到的是一個美女!”

說到這裡的時候,我忽然愣了一下。

父親問我怎麼了。

我道“我剛才有一處說錯了,這幅畫雖然是三人連手所做,可並非同一時間。”

“荊浩、關仝下筆早,而李成下筆稍晚了幾年。”

“不對,這早先的畫工,有荊浩、關仝二人,而這後期的畫工是荊浩和李成兩人。

“我之前看到前後期都有荊浩,便誤以為是三人同一時間所做,現在看來,並非如此。”

“這幅最早是荊浩聯合師承自己的關仝聯合所畫,後來大概是因為關仝死了,他才轉而和李成聯手。”

“不過這畫的結尾是荊浩一人所作,若是我猜的沒錯,畫到結尾的時候,李成也死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靈異小說相關閱讀More+

妙可

柒落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