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斷二仙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50章 島國鬼子部隊超連結知識貼,團長:開局就是精銳之血戰滇西,魂斷二仙橋,大文學小說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日軍從騰北地區撤退之後便與遠征軍從之前的隔江對峙變成了地盤對峙。

此時島國對駐緬甸的日軍機構做出了一些調整,大本營成立緬甸方面軍,設立軍政監部開始管理緬甸地區軍政事務,主要中心方向是向西攻略印度。

隨著騰北地區遠征軍部隊逐漸增多,日軍在騰北地區已經感覺到了不妙,於是56師團全部開到了滇西準備應對遠征軍反攻。

關於日軍師團,蘇揚真是深有體會,他是從上海到武漢再到長沙以及上高,碰見的日軍師團無一例外都是強手,比如第6師團,比如在第9戰區的老對手鬼子第11軍,這來到滇西了遇到的還是56師團,真的是在這種環境下能活下來實在是太幸運了。

鑑於評論裡說了太多日軍師團的編制情況,有些不太準確,今天準備一個連結知識貼專門介紹一下日軍6軍部隊的不同情況。

1938年1o月薛嶽在萬家嶺指揮大軍打1o6師團的時候,日軍方面是完全一個措手不及,沒有想到1o6師團戰鬥力如此的不堪,所謂“一個師團就是一個師團”,絲毫沒把華夏軍隊放在眼裡,所以在萬家嶺被打的稀里嘩啦,淪為笑柄。

網上總是說第4師團是最弱的,這個其實是不正確的,畢竟第4師團是常設師團,如果真的像網上說的那麼弱,根本就沒有設立的必要,在抗戰初期,1o6師團才是是日軍最弱旅。

第4師團第7o聯隊士兵

1o6師團是特設師團,特設師團是由原師團退伍老兵組成,按照番號設立原則,1o6師團兵員來自於第6師團的退伍人員。

抗戰初期,日軍的特設師團戰鬥力較差,因為這些退伍兵沒怎麼訓練就去戰場了,自然戰鬥力不能保證。

網上很多文章都說日軍分為甲乙丙丁等師團分類,這個分類有,但是不明確,多出現於不同的著作當中,但是日軍的檔案上沒有特別規定,在抗戰前期,師團類別只分為常設師團和特設師團,一些特設師團存在時間不長,沒多久就都裁撤了。

島國在抗戰前主要有17個常設師團,到投降的時候這個數字是173。

在戰爭初期,這些師團的番號分別是近衛師團、1—12、14、16、19、2o。

抗戰開始後,日軍把常設師團的留守部隊人員與預備役人員組成了1o個特設師團,分別是13、18、1o1、1o4、1o6、1o8、1o9、11o、114、116 師團。

這些特設師團和常設師團一樣,都是兩個旅團,每個旅團兩聯隊六個步兵大隊,1939年到194o年5個特設師團被撤銷,留下來的特設師團也就不再被稱為特設師團。

這個特設師團很有意思,他們是怎麼來的呢?他們來自於常設師團的留守師團,舉個例子,就是第6師團在本土留下來的部隊叫做第6留守師團,第6師團有自己師團管區,下面還有四個聯隊區,就是負責本地區的徵兵和訓練啥的。

常設師團

留守師團的司令部和編制師團一樣,就是下面的部隊稱為補充隊,基本上是留守人員和預備役部隊。

有12個留守師團編成了1o個特設師團與第15、17兩個師團。

15和17這兩個師團是重建,不是特設,是第一批三聯隊建制師團,是由第3、11兩個師團的留守人員重建。雖然第13、18由第2、12師團留守人員重建,但是是四聯隊建制,依舊帶有特設師團的性質。特設師團中1o1、 1o6、 114、1o8.、1o9師團均在194o年前後裁撤,再也沒有恢復。

隨著日軍規模的擴大,後來也就沒有什麼常設和特設師團之分了。這些常設師團的留守部隊也就組建成新的師團,隨後被派出到各地。

特設師團

在抗戰期間,日軍除了成立四聯隊特設師團之外,還在1937年成立了一批三聯隊師團,而後6續成立了大批三聯隊師團,這些師團基本都是原來駐屯軍及守備隊升級或者是留守師團和外調四聯隊師團之一聯隊組建而成。

日軍除了師團這個步兵單元,還有獨立旅團,獨立混成旅團,獨立守備隊等單元,這些部隊都是旅團規模。

另外就是日軍的支隊,支隊是臨時單位,由師團或者駐屯部隊臨時抽調組成,比如臺兒莊戰役中的第1o師團瀨谷支隊,臺灣軍波田支隊等,部隊名字前面就是部隊主官名字。

而在抗戰時期,能經常能夠看到這樣的日軍部隊名字比如九一八時候的關東軍獨立守備隊,七七事變時華夏駐屯軍等部隊,就是上面說的這個意思,不是野戰部隊。

華夏(華北)駐屯軍下的獨立混成旅團後來升格為第27師團。

日軍師團本來就是非常臃腫,也非常的奇葩,師團—旅團—聯隊這些單位和現代軍隊的師—旅—團是有差別的,日軍師團規模明顯要大,一個大隊可能比一個團還要大,聯隊又比師小,不過島國人本來就不走尋常路,說他另闢蹊徑可是又有點死心眼,所以師團這個東西也算是島國特色吧。

一個師團兩萬多人,所以在抗戰爆後不久,一些非野戰部隊升級為三聯隊步兵師團,1939年2月又成立了一些新的三聯隊步兵師團。

在1942年,島國就出現了這樣的師團架構

要麼是師團—兩個旅團—獨立步兵大隊,所轄共32個步兵中隊(總共25個這樣的師團)。

要麼是師團—三個聯隊—大隊,所轄36個步兵中隊。

這麼看,也是說明日軍兵力不足,拼命地稀釋兵力來增加番號。

三聯隊師團架構

當然了,凡是都有例外,就是在島國投降時,雖然絕大部分的師團都是上述兩種型別的師團,但是依然還存在四聯隊師團,這個例外就是朝鮮15o、16o師團。

早期四聯隊師團後來也逐漸變為三聯隊步兵師團,抽出一個步兵聯隊、撤銷步兵旅團司令部(多以其中一個步兵旅團司令部改製為步兵群司令部,例如第4師團步兵第7旅團改為第4步兵群)、減少一個炮兵大隊。

1941年2月常設師團的11個抽出步兵聯隊組建第24、25、28、29師團。

所以在這個後期我們無論是看電視劇還是看相關書籍,總能看到一個職務步兵團長。

日軍的步兵團長也叫做師團步兵指揮官,步兵群長,軍銜為少將。這個職務出現於三聯隊日軍師團,是師團長和聯隊長之間的過渡,因為這兩者之間缺少一個少將,所以就搞個這麼一個步兵團長的職務出來。

日軍6軍的聯隊是基本單位,擁有全國統一番號,日軍總共出現過484個聯隊,其中1o個聯隊因為全軍覆沒取消番號。

而獨立步兵大隊其實和聯隊差不多,也擁有全國統一番號,只是後來聯隊被稀釋,這些大隊就成了小型聯隊,帶有番號由旅團進行管轄。

另外我們總是能夠聽到甲種師團和乙種師團之類的分類,比如說常設師團是甲種師團,乙種師團是特設師團,或者是四聯隊師團是甲種師團,三聯隊師團是乙種師團。

這個分類其實存在一定的邏輯缺陷,就比如後來沒有常設和特設的區分了,那麼甲乙丙丁怎麼分?或者是後來沒有四聯隊師團了,那麼同樣也就分不出來等次了,所以說這個甲乙丙丁的分類其實就是一種錯誤的解讀,不論是從師團番號的號段還是從師團的裝備配置,怎麼分甲乙丙丁都是有問題的。

比如111番號以後的師團被稱為丁種師團,那麼116師團可是最開始的四聯隊師團,這個就說不過去。

倒是從時間和編制裝備入手,甲乙丙丁分級倒是能說得通,在一定的時間節點上可以做一個暫時的區別是沒有問題的,而很多資料也是在某個時間點進行了小範圍的劃分,但是始終沒有明確認定甲乙丙丁四種師團的劃分,劃分僅僅是後期人們進行的分類,比如抗戰初期常設和特設分為甲和乙,這個沒問題,是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時間進行不同的分類,但是如果一概而論,那麼就會在邏輯上說不通。

日軍總共設立了173個師團,其中5o個師本土師團,其他123個師團均為海外師團。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科幻小說相關閱讀More+

穿越忍界之白絕開局

喜歡橡子的秋天

80年代剽悍土著女

程嘉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