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友之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5章 援兵到來,玄門真祖,大友之友,大文學小說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曾潛花費了無數的口水,甚至已經口乾舌燥了,才把葉夫人勸回去。

葉夫人踉蹌著被下人們攙扶了回去,臨去時一臉的憂愁。

曾潛將葉夫人送出了門外,反身迴轉了屋裡,這時,醫師已經為曾越診療完畢,湊到他的近前,回報了曾越身體的詳細情況……經過診斷,曾越全身上下多處骨折,內有淤血,氣鬱於胸,幸而常年習武,鍛鍊下來,身體健壯,只要開幾副藥,好生調養一陣就可以康復了。

曾潛將醫師打離去後,安慰了兒子幾句,讓他回後院休息,自己一個人坐在原地琢磨良久……這怪人金碧眼長相十分的奇異,臨走時又報了地址名號,對方真的就不怕被人找上門去?他究竟是有恃無恐還是報出的地址名號是假的!

他招來管家,吩咐下去,讓所有的家丁下人撒開網去附近打探。接著,他來到了後院,寫了一張紙條,從籠子裡取出一隻白鴿,飛鴿傳書給秋葉山莊。

他和葉明凡已經把秋葉山莊交給了徒弟們主持。二人結伴退隱江湖,遠離了江湖上的是是非非。可這並不表示他們與徒弟之間斷絕了關係。

他們的徒弟也並不是白眼狼,依舊對他們執禮甚恭,每逢節日,他們都會親自前來探視,雙方也備用飛鴿傳書,緊急聯絡之用。

現在,已是用到他們的時候,他僅憑著兒子的講述就知道金怪人不好對付,整個葉家莊也只有他和兒子曾越算是高手,可就算是父子聯手只怕也不是對方的對手,所以,他不得不召喚徒弟來幫忙。

幸而金怪人臨走時囂張的留下了明確的線索--大空山雲棧洞。

大空山位於葉家莊七百里外的一座高山,此山山勢險峻,綿延數百里,叢林茂密,各種珍奇異獸層出不窮,兇猛野獸縱橫山林,人跡罕至。

沒過多久,打聽訊息的下人就回來了,不過,讓曾潛失望的是,得到的資訊十分的簡陋,只曉得那人叫楊德昭,不止相貌兇惡,為人做事也兇狠霸道,因為長相奇特,受到了不少人的歧視與嘲弄,然而,他也不是什麼良善的人物,往往因為口舌之爭,把人打得頭破血流,骨斷筋折,讓人既恨又怕。

楊德昭經常四處遊蕩,蓋因長相怪異,很難讓人親近,所以,也沒有什麼朋友。

而對方確實是住在大空山雲棧洞。

對方真的沒有騙人!

你就那麼自信嗎?

曾潛顧慮重重,心中滋味難以名狀。

他再次派出人手去大空山打探,想要把情報收集的更確切些。

可幾天過去了,前去大空山打探的下人到現在還是信影無蹤。

無奈,他再次接連派出了兩隊人馬去打探,結果還是一去不復返,沒有一個人回來。直到秋葉山莊的支援趕來,對大空山雲棧洞的具體情況仍是一無所知。

而這時葉笙被虜已經過了半月了,曾越的傷勢雖然才剛剛有些好轉,卻已然等不及了,整天吵吵嚷嚷的要去救人,曾潛被他吵得頭疼。幸好葉明凡的徒弟葉青和他的弟子袁歸漢帶人前來,眾人圍著他一陣的苦勸,才將他安撫了下來。

秋葉山莊現任莊主名叫葉青,他原是個孤兒,自小父母雙亡,流落江湖乞討為生,被葉明凡看到後,現他骨骼清奇,是一個練武的好材料,因此被葉明凡收為弟子,將一身的武學傾囊相授……葉明凡對他可以說是恩重如山。聽說師傅唯一的女兒出事,葉青怒火中燒,和袁歸漢點齊了一隊人馬直奔葉家莊而來。

來到葉家莊後,他們先是拜見了曾潛,詢問了事情的詳細經過,曾越當時也在一邊,聽到師兄詢問,再次將那噩夢般的經歷講述了一遍,一邊說一邊流淚。

葉青和袁歸漢感同心受,同樣義憤填膺,紛紛拍著胸脯保證讓楊德昭好看,並把葉笙救出來。

人手到齊,眾人打點好了行裝準備趕赴大空山救人。

曾越也想跟著一起去,曾潛連連搖頭不許。

“師弟,你的傷勢還未完全康復,還是留在家裡等候好訊息吧。”葉青在一邊勸道。

“就是,我們一定會將師妹救回來的,你就放心吧。”袁歸漢拉著曾越的手,情真意切的說道。

這些時日,曾越一直飽受煎熬,哪裡願意在家裡乾坐著苦等。

可無論他怎麼祈求,眾人都不答應,最後,曾潛沉著臉,了火,狠狠地教訓了他一頓,這才打消了他的念頭,他只能眼睜睜的目送眾人離去……

眾人救人心切,一路打馬飛馳,五日後,他們來到了大空山三十里外的一座村落。

西邊太陽欲墜,紅霞漫天,已近黃昏。眾人一路馬不停蹄的賓士,早已疲憊不堪,眼看快到大空山,想到馬上就會與人生一場大戰,就現在他們這個狀態,也不適合跟人動手。曾潛決定在這裡休息一夜,養好精神再去救人。

曾潛轉身對著葉青他們吩咐一聲,撥轉馬頭,領頭向著村子裡奔去。

一條蜿蜒的小路,兩邊成片的麥田,晚風吹過,麥浪翻滾,麥穗迎風搖曳。

穿過一道牌坊,眾人終於進入了村子裡,長滿野草的土路漸去,踏上了一道碎石鋪就的石子路。

石子路橫貫東西,將小村分為兩半,路兩旁全都是民舍,高矮不齊的排列著。一道道炊煙飄起。空氣中飯菜的香氣飄蕩在整個村子裡。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武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沐風遊

水月肖禾

我在水滸招賢納士

洞簫吹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