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不言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41章 赴任前夕,大明:從洪武末年開始,何不言情,大文學小說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說起愛新覺羅,不免要提起清朝,而提起清朝,對於後世子孫來說,總歸有些一言難盡,甄武不是那種見不得關於清朝有一點褒義話語的黑子,但他同樣也不是給清朝洗白的孝子。

他的腦後沒有辮子,不會鼓吹康乾盛世或者八卦康乾爺三的後宮,當然也不會把大清誤我中華百年的事情一直掛著嘴邊去鞭屍大清。

後世民族融合的情況下,大家都是兄弟姐們,有些歷史遺留的後果,需要所有人一起來承擔。

畢竟誰家還不出個敗家子。

沒必要一直耿耿於懷。

而只要大家齊心協力,被耽誤的那百多年時光,終是會一點一點的追回來,並且再次站在世界的巔峰。

只不過那段屈辱的歷史,需要所有人去牢記,也需要從中得到一些教訓。

其實細看歷史,清朝的所有所作所為,都有著一個目的,那就是維護他們的統治。

自古以來,中原大地上的王朝更替,除了內亂的因素,最大的危機便來自北方遊牧民族的入侵,而清朝透過一系列的操作和政策,有效的消除了蒙古對他們的威脅,這是他們值得稱讚的地方。

但是當北方遊牧民族對他們的統治沒有了威脅後,他們卻並沒有大力展國內經濟和力量,反而是把更多的目光放在了杜絕內亂上。

他們有著來自小民族的自卑感和不安全感,又在這兩種心理下,對漢人敏感的嚴防死守,生怕漢人有一點鬧事的苗頭。

這是他們沒辦法改變的事情,他們人數太少了,少到死傷的人數稍微多一點,可能八旗所有人都得披麻戴孝。

這讓他們怎麼放心數之不盡的漢民!

火器,剋制他們的騎兵,那他們就不搞了。

可以代替人力的器具,也不搞了,他們怕漢民閒下來生事。

開智的讀書人多了,那也不行,他們必須得找藉口殺上一批。

等等一系列政策,無不表明著他們害怕漢族會顛覆他們的統治。

……

就這樣,他們以為沒了北方之患,又嚴防住漢族生事後,他們的大清就可以長治久安,可他們萬萬想不到,會有敵人從海上而來。

閉關鎖國,鎖的住敵人的槍炮嗎?

鎖不住。

但沒關係,他們不相信彈丸小國能夠把他們怎麼樣,畢竟中原地大物博,被小國入侵一些,也無妨。

即便到了不得不打仗的時候,那就讓漢民上戰場,勝敗無所謂,只要敵人不顛覆他們的統治,他們不差錢。

可現實終會教給他們一個道理,抱薪救火者,薪不盡,火不滅。

於是在越來越糟糕的情況下,在中原大地陷入水深火熱的時候,漢民覺醒了,他們義無反顧,如飛鴿撲火般,一個又一個的開始拯救這片古老的土地,然後共同譜出一個可歌可泣的年代。

甄武想到這些,嘆了口氣。

他想著,但願他能影響到未來,讓那段屈辱的歷史不再生在中原大地。

那麼滅了女真?甄武腦海中突然冒出了這個想法。

這倒簡單。

現下的女真達點的也才進入農耕社會,而且人數更談不上多,並不難滅,但是滅掉女真後,難道就沒有什麼其他的小民族,在大明的扶持下,慾望漸張?

肯定會的。

而這點也是甄武最怕的。

其實在甄武看來,各個少數民族都不適合主宰中原大地,因為不管哪一個少數民族當政,都會提防著漢族人民,他們因為人數的原因,做不到對各族一視同仁,不說給予漢族人民和平競爭的機會,不打壓漢族人民就算是燒高香了,就比如清朝時,漢官和滿官的生存環境,簡直不要太大。

所以這種情況難免會產生很大的內耗。

但是漢族則恰恰相反,因為龐大人數的關係,漢族從不擔心和任何民族進行和平競爭,只要那些民族不做亂,漢族很樂意接納他們,甚至為了保持和睦,還願意給各個少數民族一些傾斜政策,以圖照顧少數民族。

這也是漢族自古以來的天性使然,就比如朱棣,談論起安南的時候,心中自然的就把安南的人民都當做他的子民。

這說起來…也有點討人厭。

當慣了老大哥後,總想擺一擺老大哥的架子。

還他孃的屬於沒救的那種。

……

甄武一路想著這些東西,從宮裡回到家裡,他的那封兩條貿易線的奏摺,最終也沒有交給朱棣,安南的事朱棣都想放放,那麼他的設想也只好跟著放一放。

他來到書房,把奏摺重新放置好,隨後去了主屋裡。

可他轉了一圈後,朱玉英沒在不說,就連錦兒都沒在,甄武有些納悶了,這個點不應該的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科幻小說相關閱讀More+

唯有反派真絕色

鳳棲桐

清冷美人超會撒嬌的

羊羊不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