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海孤月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章 匈奴人最後的機會,南北朝那些事兒:劉裕拓跋珪卷,雲海孤月,大文學小說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有人把匈奴人比作狼。狼之所以兇狠,因為群狼構成了一支強大的團隊。狼群所過之處沒有任何動物能夠倖免,無論多麼兇猛狡猾。但是,一旦失去團結的精神,狼群就會喪失可怕的力量。人性的忌妒也會使人類的團結變得脆弱。此時的匈奴人已經不再是橫行草原的天之驕子,匈奴三大部落致命之處在於不團結。

一百年前,鮮卑人征服了驕狂的匈奴人。北匈奴逃得很遠,據說逃到歐洲,他們的首領阿提拉竟然攻入西羅馬帝國的首都。南匈奴更是四分五裂,大多部落成為晉王朝的附庸。這些受西晉帝國保護的附庸也一度佔領洛陽,建立了匈奴人的王國。後來,他們被來自中亞地區的羯人打敗,再度淪為牧羊人。

大匈奴的復興,只能寄希望於留在草原與鮮卑等北方民族互相通婚的三大部落,即獨孤部、鐵弗部和賀蘭部。拓跋鮮卑人復國成功,留給匈奴人的機會不多,可他們仍舊不團結。鐵弗匈奴人悠然享受著黃河河套、鄂爾多斯草原鮮美嫩綠的青草;賀蘭匈奴人兀自做著拉木倫河霸主的美夢;只有獨孤部在行動,這是匈奴人最後的機會。不求消滅所有拓跋人,只求扳倒他們的首領拓跋珪,因為這個人太可怕了。

壹 此兒有志高天下

拓跋珪最大的優點是什麼,志向!有志者事竟成。

北魏名臣漢人張袞曾經對人評價拓跋珪說,“主上天資傑邁,逸志凌霄,必能囊括六合,混一四海。”張袞說拓跋珪最大的優點就是有志氣、有理想、有抱負。這是一個人幹大事最基本的一項素質。

牛川在賀蘭部控制之下,心高氣傲的拓跋珪不甘心受人操縱。他不會去做懦弱的漢獻帝,很快和賀蘭部首領兩個舅舅賀訥、賀染干鬧翻。拓跋部與賀蘭部的蜜月僅僅維持了一個多月,拓跋部就脫離賀蘭部庇護,由牛川遷到雲中川。

雲中川,即今前套平原。今天的內蒙古省會、草原明珠青色之城呼和浩特就坐落在這裡,不過當時並沒有這麼一座城市。古時的雲中川是一望無際、天野相接、水草豐盛、牛羊肥壯的大草原。《魏書》中記載:“雲中川自東山至西河二百里,北山至南山百有餘裡,每歲孟秋,馬常大集,略為滿川。”這裡是拓跋鮮卑龍興之地,代王什翼犍在此建造了盛樂宮。

復興伊始,代國內憂外患,年輕國王拓跋珪面臨著重重困難,舉步艱難。從中國整個版圖望去,王國實際控制區域僅有現今內蒙古前套平原狹長的草原地帶。北有賀蘭部、南有獨孤部、西有匈奴鐵弗部、東有一個強大的慕容後燕國。

四面強敵環伺,危機重重,拓跋珪非但不退,反而主動出擊!公元386年四月,少年氣銳、志向遠大的代國國王拓跋珪毅然詔告草原諸部,將代國國號更名為魏,自稱魏王,改元立國,北魏國建立了。代國復國僅僅四個月,拓跋珪就更改國號,這一舉動意味著什麼?去掉百年傳承的國號,對草原新王國來說,是福還是禍呢?

更改國號需要智慧和莫大的勇氣。代國雄霸草原百餘年,拓跋珪復興家國,靠的就是這面招牌,你把自己的招牌砸碎,生意還做不做?看看人家慕容鮮卑人,這個復國,那個復國,都叫燕國。你爭我奪,互不相讓,就為了大燕那塊金字招牌。這也給後人留下些難題,前燕、後燕、西燕、南燕,分清楚很費勁。

為什麼要改稱魏國呢?歷史學家們曾經進行過無數次探討。其中有一種說法:古人看重五德歷運,按照五行說法,魏居土德,接續漢晉之間的曹魏。北魏所居的土德,就是曹魏的土德,承續的是漢朝的火德。拓跋之魏,即曹魏之魏。

八王之亂後,中國大地建立大大小小十多個政權,各自紛紛,都說自己是正統。拓跋珪怎麼辦呢?去掉代王稱號,就是要為自己尋個正統,不能承晉是必然的,因為晉朝仍在,承匈奴漢國?承羯族趙國?承氐人秦國?不行!乾脆一起否定,我即魏國,曹魏的魏國,你司馬氏篡魏而立,我就是曹魏,我復國了。

十六歲的年齡正是憧憬理想的時期,今天的我們沉迷在遊戲、網路中編織著自己的夢想,喜歡戰爭遊戲的玩家會精心選擇扮演的角色。拓跋珪心中的偶像是三國魏國的曹操,他認為代國稱號不足以威服四海,而且也不希望別人指手畫腳地說:“你能有今天,無非靠著祖輩的榮耀。”

南北朝的北朝魏國在漠南雲中川大草原上正式建立,拓跋珪親手掀開了中國歷史新的一頁。代王爵位是晉朝冊封的,拓跋珪拋棄了晉朝正統地位。雖然東晉取得淝水之戰勝利,但是經過苻堅苦心經營,晉朝在北方影響力已大不如前,各路英雄都想取而代之,大晉國不再是那個為少數民族所尊崇的天朝上國。代國更名魏國顯示出拓跋珪的雄心壯志,不再受晉朝束縛,定下了更高的戰略目標,要與各地群雄角逐天下。

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夠認同拓跋珪的志向和勇氣。拓跋聯盟中有些部落看不到魏國的前途,認為拓跋珪狂妄,把保護傘扔掉,數十年的老店換了門面,整個一敗家子。代國雖說復國,用不了多久,就會讓這位牛氣哄哄的少爺敗掉。燕雀焉知鴻鵠之志,他們哪裡懂得拓跋珪的凌霄壯志?古來英雄皆寂寞!

護佛部首領侯辰、乙弗部首領代題率各自部眾叛離魏國,獨自遊牧去了。二部的叛逃更激起聯盟內部的不穩,人心惶惶。拓跋各部落的首領和將領們憤怒不已,齊聚魏王大帳,請命追擊叛徒。

拓跋珪出奇的冷靜,他有自己的判斷:“侯辰和代題的部落世代為我們拓跋部做事,有罪過能忍則忍,當今國家草創,人們的想法不同,愚昧的人看不清形勢,自然進退無常,不值得追趕。”

兩個月後,沒能找到合適水草、安全又得不到保障的代題率乙弗部重新歸附魏國。拓跋珪不冷不熱,代題再次叛離魏國。這一次,乙弗部眾不願相隨,代題只得單身投靠獨孤部劉顯。拓跋珪任命代題的孫子倍斤為乙弗部的首領。這一手非常精明,不計前嫌,不搞牽連,遇上這樣的老闆,員工怎麼會不安心工作呢?

安定住部落聯盟的人心,拓跋珪開始注意最大的敵人匈奴獨孤部。拓跋部的強大在於團結,匈奴的衰落在於不團結。從南北匈奴開始,匈奴人就陷入到這個怪圈之中。

拓跋珪和母親賀氏一道對獨孤部開展瓦解工作。草原民族由一些血緣關係相近的部落組成,獨孤部也不例外,其中一個較大的部落在劉羅辰領導下。劉羅辰是劉眷的兒子,劉眷被劉顯殺死。拓跋珪利用二人的矛盾,繼續老代王什翼犍時代與孤獨部聯姻的政策,娶劉羅辰的妹妹劉氏為夫人。拓跋珪這段姻緣非常完美,既有綜合部族利益的因素,又有兩人的多年感情。

拓跋珪小時候寄居獨孤部,與劉氏兩小無猜,青梅竹馬。二人的婚姻徹底拉攏住劉羅辰部,引起獨孤部的分化,劉顯的另一個弟弟劉肺泥也率領部落降魏。劉顯被逼無奈,選擇戰略退卻,退入長城內,南走馬邑(今山西朔州一帶),把草原讓給了拓跋部。

生性殘忍、狡猾多詐的劉顯難道會坐以待斃?當然不會,他正在策劃著一個更大的陰謀。勝敗在此一舉,這是匈奴人最後的機會!

貳 三歲犢豈勝過載

什麼陰謀呢?劉顯派弟弟劉亢泥出使山西的西燕國,向西燕國主慕容永索要一個人,一個叫做拓跋窟咄的人。

拓跋窟咄是老代王什翼犍的幼子。前秦滅代國時,拓跋窟咄已長大,留在代北怕生變故,被強逼遷往長安,入太學讀書,實際上是監視起來。長安戰亂,拓跋窟咄隨慕容鮮卑東歸,隨行軍中。他是什翼犍所剩的唯一一個兒子。

西燕主慕容永是個很奇怪的人,命運跌宕起伏。他的遭遇可以印證一句古老的格言:“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他是前燕國的貴族,與慕容皇族是遠親。前秦滅燕,苻堅遷徙鮮卑人到關中。慕容永流落長安街頭,老婆在家縫製皮靴,他出去練攤。千萬不能小瞧賣鞋的,三國蜀主劉備早年也賣過鞋子。你也不必感嘆命運多舛、人生多難,只要有足夠的信念一定能夠成功。從萬人景仰的貴族淪落為尋常小商販,並沒有讓慕容永喪失鬥志。

前秦淝水戰敗,慕容永毅然踢掉攤子,跟隨帥哥皇帝慕容衝起兵關中,成為慕容衝手下的一員悍將。慕容衝被思鄉東歸的鮮卑人殺害,慕容永乘機奪取了西燕國的大權,率軍東歸,擊敗天王苻堅的長子、盤踞在晉陽的苻丕,獨霸山西稱帝。

以慕容永的閱歷和聰明,他對劉顯的用心洞若觀火,知道拓跋珪在草原光復代國對獨孤部構成威脅,所以他另外尋出一個代國的繼承人,想要引起魏國內亂,趁機消滅拓跋珪。幫助劉顯等於向魏國宣戰,與之為敵。不幫助劉顯,對西燕國沒有什麼害處。可慕容永做出一個奇怪的選擇,幫助劉顯。

原因不難猜測。慕容永認為劉顯的獨孤部在草原勢力最大,而拓跋珪的魏國畢竟是新生力量,再者拓跋窟咄一去,名正言順,勢必引起魏國分裂,一個內亂部落如何經得起強敵攻擊。幫助獨孤匈奴稱霸草原,自己憑空多了一個強大的盟友,何樂而不為呢?於是,慕容永同意將拓跋窟咄送給劉顯。

慕容永猜得沒錯,劉顯用意險惡。既然代國復興成為現實,拓跋珪稱王,可你畢竟是代王什翼犍的孫子,我把代王的兒子請回來,看你怎麼辦?按照草原規矩你就該讓出王位來,如果不讓,打你師出有名。劉顯的計策一方面爭取到西燕國支援,另一方面也可使魏國剛剛團結起來的部落聯盟陷入分裂。劉顯的奸計差一點就得逞了。

黃葉紛飛,秋風乍起。劉顯盡起獨孤部兵馬護送拓跋窟咄回盛樂繼承王位,此舉造成魏國部落聯盟大地震,諸部騷動,人心顧望。拓跋珪親信左右侍從勿忸於部族的於桓兄弟與莫那婁等八家部落首領密謀發動叛亂迎接拓跋窟咄。

八家部落密謀,莫那婁首領莫題提議派人送箭給拓跋窟咄以示效忠,並輕蔑聲稱:“三歲犢豈勝過載?”三歲小牛犢拉得了重貨嗎?言下之意,拓跋窟咄年長,拓跋珪年幼難以成事。

莫題這個人很聰明,然而聰明人往往為聰明所害。莫題獻給拓跋窟咄的長箭為他埋下了殺身之禍。莫題不僅是一家部落的首領,而且以幢將身份率領拓跋珪的禁兵,連親兵中都有人反對,可見局勢岌岌可危。

之所以有這麼多部落圖謀叛亂,因為他們和莫題的看法相同,認為拓跋珪年幼無知,行事魯莽,掌控不住形勢。再一個抱怨拓跋珪和賀蘭部鬧得太僵,以至於四面樹敵,不會是拓跋窟咄和劉顯的對手,準備及早效忠新主子。

討好新主子最大的功勞莫過於抓捕拓跋珪。於桓等人迅速制訂出抓捕拓跋珪的計劃。可就在當天晚上,以於桓兄弟為首參與密謀的勿忸於部五位頭領,卻被鮮卑武士從羊皮被窩裡硬生生拽出來,扭到魏王的帳篷,迎接他們的是拓跋珪那張冰冷的面孔。於桓知道一切都結束了,可他怎麼也想不通,為什麼拓跋珪這麼快獲悉密謀,直到舅舅穆崇站到身邊,他才明白。但他一直以為穆崇是一個最不該告密的人。

穆崇記得吧?就是和奚牧兩人到七介山向拓跋珪母子通報劉顯陰謀的那個穆崇。穆崇是代人,祖先從拓跋力微開始世代效忠拓跋部。他為人機靈敏捷,“少以盜竊為事”,就是小偷。

他雖然職業不光彩,但非常重義氣。看看穆崇是怎麼做的,當拓跋珪母子寄居獨孤部的時候,他時常救濟幫助,沒有人能比得上。在拓跋珪危難之時,他挺身而出,冒著生命危險送信。

當年劉顯要殺拓跋珪,梁六眷讓穆崇通風報信,知道劉顯會疑心是他走漏風聲,臨行前對穆崇說:“劉顯日後肯定會疑心我,你一定不要洩密,現在騎上我的駿馬,把我心愛的女人一起帶上。如果劉顯懷疑到我,你就說偷了我的馬,搶了我的女人畏罪逃跑。”

劉顯從七介山敗興而回以後,越想越不對勁,在駐地裡調查,發現梁六眷手下的奴才穆崇失蹤,並且梁六眷少了一匹駿馬。他聯想到梁六眷是什翼犍的外甥,又參與了此事,一定是他洩密。劉顯正要派人去抓,穆崇此時卻回來了,四處張揚說:“我看不慣梁六眷那副奴才樣,背主沽恩,忘記自己是代國的奴才。我奪他馬,搶他女人,看他能把我怎麼樣?”劉顯聽說後,又覺得梁六眷不會背叛自己,便不再深究此事。

穆崇大可和拓跋珪一道逃到賀蘭部去,遠無必要冒著兇險再回獨孤部。可他重“義”,對拓跋珪母子重“大義”,對梁六眷重“小義”,算得上俠義中人,義薄雲天。講義氣的人吃虧,但並非所有講義氣的人都吃虧。拓跋珪不是一個輕易被感動的人,穆崇義氣還是打動了那顆冰冷的心。穆崇日後參與策劃謀反,當時陷入極度瘋狂猜忌的拓跋珪殺死了弟弟,卻原諒了他。

當外甥於桓告訴穆崇,八家部落密謀抓捕拓跋珪時,穆崇卻大義滅親,連夜告密。拓跋珪臨危不亂,當機立斷,斬殺於桓等五人,對莫題等七家部落首領則全部原諒,並不追究。這一手顯示出他高人一等的政治手腕,誅殺主犯立威,從犯一概赦免來穩定各個部落的人心。

拓跋珪為防備聯盟內部的人繼續發難,率領諸部落向北翻越陰山,再次去依附賀蘭部。拓跋珪果然能屈能伸,先前和人家賀蘭部鬧得那麼不開心,這次居然扯下臉皮來再去。不過話又說回來,這也是沒有法子的事,以一個離心離德的部落聯盟去和拓跋窟咄、劉顯聯軍交戰又能有多少勝算。

拓跋珪第二個優點就是堅忍。堅持、不放棄,不到最後一刻不認輸。即使來到賀蘭部地盤,也指望不上賀蘭部會幫你出兵打仗,拓跋珪想到了中原帝國後燕。慕容燕國與拓跋魏國是姻親,拓跋珪是後燕國皇帝慕容垂的孫外甥,他的祖母是慕容垂的親妹妹。拓跋部的使者長孫賀和安同騎快馬入塞向後燕國求援,沒想到長孫賀半道投奔拓跋窟咄去了,安同歷經千辛萬苦從小路趕到後燕國新都中山城(今河北定州市)。

長孫賀之所以半路投奔拓跋窟咄,一方面出於對拓跋珪的輕視,另一方面他不認為慕容燕國會出兵幫助魏國,因為燕國的老皇帝慕容垂正忙於和黎陽的丁零人以及南方的東晉開仗,哪有閒工夫管草原上的事。

拓跋鮮卑人和匈奴獨孤人的命運竟然掌握在遙遠的中山皇宮裡。慕容鮮卑真是鮮卑人嗎?慕容垂又是個怎樣的人?他會幫助拓跋珪嗎?

叄 一代梟雄慕容垂

世間不乏常勝名將,但有不敗的將軍嗎?極少,但有!慕容垂就是其中之一。慕容垂十三歲開始帶兵,大小千餘戰,從無敗績,人們稱之為梟雄。前燕滅亡後,他依靠堅韌不拔的意志成功復國,成為慕容家復國第一人。然而,他死後僅僅一年,依靠一場場軍事勝利建立起來的後燕王國最終兵敗河北,退出中原。對於百戰百勝的名將慕容垂來說,上天似乎對他太不公允。

縱觀古今中外,沒有任何一個家族可以與鮮卑慕容家相媲美。慕容這個名字如同煙花般綻放出絢麗色彩後便湮沒在中國浩瀚的歷史洪流之中。慕容家族起初並不住在江南水鄉姑蘇燕子塢的參合莊,而是馳騁縱橫在廣闊無垠的遼東大地。金庸先生說得沒錯,他們擁有蓋世武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都市小說相關閱讀More+

全息遊戲裡的萬人迷npc

蘇懷荒

駭客法則+番外

間歇性抽筋

我死後,成了渣A前夫的白月光

丁了個丁

人魚惡礁

天堂放逐者

血腥的收穫

達希爾·哈米特

風月軼聞

聞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