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海孤月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十六章 最大的奸雄,南北朝那些事兒:劉裕拓跋珪卷,雲海孤月,大文學小說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氣吞萬里如虎的大英雄在人生最後時刻,終於揭開面紗,露出本來面目。劉裕要改朝換代,終結兩晉一百五十五年曆史。這位賭徒無賴出身的軍官用一柄長刀開創了一個皇朝,南朝的紀年隨著他走上輝煌燦爛的寶座開始計數。有得有失,他所失掉的不僅僅是一個關中,而是一個統一的大帝國。

壹 棄關中

晉軍北伐震動天下,北方各國都在猜測劉裕的下一步行動。最緊張的,莫過於西北三個國家,北涼、西秦和匈奴夏國。因為他們國力太弱,不像北魏那樣有恃無恐。

北涼和西秦先後派使者向東晉稱臣,我老實聽話,你總不能先打我吧!西秦屬於遊牧民族,是個無賴。西秦王乞伏熾磐態度明確,無非想從北伐戰爭中分一杯羹,並且開始行動,奪取後秦西北邊疆幾個州郡。

北涼幾乎擁有甘肅全境,由好幾個大城市組成,不可能像西秦那樣四處遊蕩。北涼國主沮渠蒙遜狡猾老道,嘴裡叫嚷著配合北伐,其實按兵不動,內心不希望後秦滅亡。他知道一旦漢人大英雄劉裕得到關中,漢人憑空增長百年志氣,涼州地區匈奴族政權就會受到威脅。當劉裕滅後秦的訊息傳到姑臧,沮渠蒙遜十分憤怒。心情正煩躁,漢人劉祥衣冠楚楚進宮奏事,沮渠蒙遜一反常態,暴跳如雷道:“你聽說劉裕進關,就敢穿得如此漂亮!”喝令拖出去斬首。

赫連勃勃也不知所措,但他手底下有一個非常厲害的謀士,叫王買德。我們習慣把為好人出謀劃策的人叫做智囊,替壞人出主意想辦法的人叫做狗頭軍師。你不能否認狗頭軍師的厲害,比如三國董卓手下的李儒。

王買德告訴赫連勃勃,不要害怕劉裕,因為劉裕根本不會留在關中,他老了。赫連勃勃恨不得把王買德的腦袋擰下來。人老了和打仗沒有關係,“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真正的英雄從不服老。

王買德冷笑著,劉裕當然不服老,但他還有一件事沒有做,他要做皇帝,做江南人的皇帝。劉裕五十有四,能有幾年活頭?最多再活十年,用這十年的時間冒險去和北方鐵騎作戰,不如回江南穩穩當當做皇帝。繼續北伐,或許他會統一中國,可皇帝的寶座這一輩子他是摸不到了。所以,王買德齜著一口黃牙說道:“關中是我們的,這是上天賜給我們的。”

說同樣話的人,還有北魏大臣崔浩。他一臉平靜,向北魏皇帝品評著氣吞萬里如虎的大英雄:“劉裕之平禍亂,司馬德宗之曹操也。”

天下似乎只有這兩個人看透了劉裕的心。但是,劉裕此時並沒有像他們預料的那樣準備回師江南,而是向著河北磨刀霍霍。

有關劉裕下一步的軍事動向,《宋書》和《資治通鑑》有分歧,《宋書》稱劉裕有意經略趙魏,《資治通鑑》認為他想攻打西北。

司馬光先生過於看重赫連勃勃和沮渠蒙遜的力量,認為劉裕不可能在關中和西北地區存在敵人的情況下貿然發動對北魏的戰爭。沮渠蒙遜自保不暇,何敢侵入關中,況且隴西尚有西秦。只要劉裕繼續征戰北方,依照赫連勃勃欺軟怕硬的個性,他是不會進攻關中的。司馬光生活的北宋受盡西夏的氣,以為劉裕像宋仁宗、宋英宗呢!

劉裕是不折不扣的名將,十足的冒險家,宋書記載無誤,他的目標很明確,攻打北魏。伐魏是北伐一攬子計劃中的一項。魏國是北方強國,同北魏打仗,必須集中全國人力、物力和財力。所以,劉裕提出遷都的設想,只有遷都才能做到這一點。

遷都決策得到北伐將領們擁護,但很快被否決掉。王仲德的一席話使繼續北伐打了折扣,他說:“不尋常的事,不是常人所能接受。一旦遷都,必然引起舉國驚駭騷動。如今軍隊在外作戰已久,士有歸心,遷都之計,不可討論。”士有歸心只是託詞,王仲德的第一句話才是關鍵所在。遷都大事,東晉百姓一時難以接受。高門士族在江南經營近百年,怎麼可能放棄江東地區的既得利益?

回到洛陽,勢必與中原豪強發生衝突。現在的漢人已沒有司馬睿最初渡江時,“寄人國土,心常懷慚”的感覺了。高門望族已經以國人自居,再回到北方又成客人。洛陽隔河與胡族相望,習慣於風流唱詠的江左衣冠哪有膽量到中原來與胡馬悍客一決高下。右長史鄭鮮之的話代表了江南士族對繼續北伐的看法,他寫信給劉裕說:“江南士庶,引領以望殿下之返旆。”

高門士族不贊同將戰爭繼續下去,江南大後方存在危險。劉裕與高門士族關係不融洽。門閥士族並非真心擁戴,陳郡謝氏和高平郗氏明確支援過劉毅。沒有高門士族支援,統治很難鞏固。

劉裕出身寒門,掌權後,頗慕風流,極力往名士堆裡靠,常與名士們一起高談闊論。縱然如此,士族們虛情假意的多,看不起他的大有人在。高門士族的態度,劉裕不能不考慮。恰恰在這個時候,留守京都建康的劉穆之病死了。

劉穆之是劉裕第一得意之人。二人為布衣之交,換命京口。劉裕倚之為心腹,每次出征,國中之事,事無大小全部交給他處理。北伐前,任命劉穆之為尚書右僕射,總管朝政。

死訊傳到關中,劉裕震驚悲痛,一連幾天不勝哀婉。悲痛為劉穆之,震驚卻是為自己。史書中稱“(劉裕)以根本無託,乃決意東還”,這句話突出表明劉裕對建康官員們的不信任。

到底出於什麼心思讓劉裕對所有的人充滿警惕,因劉裕心裡有個天大陰謀。王買德和崔浩猜得不錯,劉裕要做皇帝,要改朝換代,建立屬於自己的王朝。

八王之亂後,北方朝代更替頻繁,五胡十六國,做皇帝的不計其數,南方卻一直都維繫著司馬氏正統。想稱帝的王敦下場淒涼,桓溫至死不敢明明白白告訴世人自己心中的真實想法,膽大妄為的桓玄身死國滅。劉裕出身庶族,想登上萬萬人之上的位子,沒有驚天動地的功績絕無可能。北伐是爭取民心人望的捷徑。劉裕每次俘虜敵國君主總是送到京都建康鬧市口砍頭,無非炫耀赫赫武功。

劉裕心機深沉,做事隱秘,善於偽裝,甚至對無話不談的劉穆之也沒透露過一絲口風。劉穆之的死和洞察出劉裕心思有很大關係。當晉軍收復洛陽,劉裕派人回到建康,委婉地向朝廷請求加授九錫。這是明顯訊號,劉穆之如夢初醒,由是“愧懼發病”。

懼怕從何而來?劉穆之本是劉裕心腹,縱使劉裕稱帝,他是實實在在的開國功臣。但他感到有愧,對不住劉裕。作為留守大臣,心腹要員,竟然沒有想到趁北伐大勝之機給主子榮耀,要等主子張口說話。想起與劉裕關係之密,對他還有防備,不肯直言,因此劉穆之思想壓力加大,思慮重重,患了重病。

劉穆之的死改變了劉裕的想法,不再北伐,決計東歸。劉裕東歸後不久,赫連勃勃佔領關中。對於關中的得而復失,許多人將其歸結為劉裕稱帝野心。這種說法不全面,不足以解釋劉淵左國城起兵以來持續一百多年漢人與胡人複雜的民族矛盾,不足以說明江南與關中人民的微妙心理。

從前秦帝國開始,關中人民習慣做主人。劉裕與關中百姓有過一段對話,對話清晰表明了關中人的看法。

當得知劉裕東還的訊息後,三秦父老痛哭流涕地來到大營門前勸阻:“殘民不沾王化,於今百年,始睹衣冠,人人相賀。長安十陵是劉公家的墳墓,咸陽宮殿是劉公家的室宅,您放棄它們想去哪裡!”劉裕為之感傷,勸慰道:“受命朝廷,不得擅留。感謝諸君懷念故國之志,今留下次子與文武賢才共鎮此境,希望你們和好共處。”

關中人明白告訴劉裕,關中是你的家,你哪裡也別去!

北伐勝利,劉裕搶佔許多地盤,有了與高門望族對抗的威望和力量。可關中畢竟是虎狼之地,百餘年來,民族雜居。劉裕雖自詡漢室宗親,也絕不可能放棄江南之地,來此三面受敵之所。劉裕斬殺姚氏,以大漢民族英雄自居,實際自絕於胡人。狹隘的民族主義思想是南朝始終未能收復北方的原因之一。

關中人民請劉裕效仿漢高祖劉邦,放棄故鄉,定都長安,那麼關中豪傑百姓定當與劉裕一條心。想當年,劉邦憑什麼打敗項羽,還不是依靠關中的人力和財富。

劉裕放棄關中,拋棄關中人民,關中人民自然會拋棄劉裕,甚至不惜把匈奴狼引進來。大軍一撤,關中處境危險,劉裕心中有數,他要安撫北方的那個匈奴美男子。

貳 髑髏臺

劉裕寫了一封態度誠懇的信,派使者交給赫連勃勃,約為兄弟。赫連勃勃這下子相信了王買德的話,劉裕要撤軍了。人與人之間常常忽悠的,開玩笑的,搞競爭的,領導人之間也是如此。既然你劉裕忽悠我,來而不往非禮也。赫連勃勃預先讓大臣寫好回信,擬好詞,自己背下來,再當著晉使的面,口授大臣照寫。

有才幹的領導人出口成章,演講脫稿,不擅長口才的人,只能捧著稿子照著讀,還時常念出錯別字。赫連勃勃是個好面子的人,生怕別人瞧不起。於是,赫連勃勃作弊,反正吹牛不上稅,他把晉使忽悠了,也把劉裕忽悠了。劉裕看過信後,感嘆此人才華出眾,嘆息說:“我不如他啊!”

劉裕前腳剛走,西北狼後腳闖入長安。赫連勃勃兵分三路對關中晉軍實施戰略包圍:赫連璝為前鋒,率領騎兵兩萬直取長安,自己總領大軍隨後進發;赫連昌進兵潼關;王買德南斷青泥之路。

留守關中的將領們在關鍵當口發生內訌。晉軍主帥是劉裕二公子劉義真,年僅十二歲。十二歲對於慕容鮮卑人來說,不能算小孩,後燕皇帝慕容垂十二歲時,已經馳馬縱橫在高句麗王朝的崇山峻嶺中。可人家是鮮卑人,走馬鮮卑兒,從小沉浸於騎射和遊獵中。江南人做不到,更何況王孫子弟。

照理說,關中何等重要,怎麼能讓一個小娃娃管著,因為劉裕猜忌心極重,不放心將領們,關中可是成就王霸之業的好地方。劉義真喜歡文學,不喜歡武功,對於軍事啥也不懂。劉裕回江南之時,親自拉著劉義真的手交給長史王修,希望王修盡力輔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都市小說相關閱讀More+

荒島六人行

金角大王728

暗處

吉莉安·弗琳

你在荒涼與寧靜,我在鬧市與喧囂

明月攜星辰

殭屍醫生

高樓大廈

“男”配她成了團寵

觀閒君

遊戲設計:我!虐瘋玩家!

世間一小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