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朱允熥明白这其中还有另一个关键因素。
那就是武学带来的回报太少了。
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高中榜首即可为官。
但武学不同。
军事乃国家大事,关乎生死存亡。
怎能因为学会了武学,就会纸上谈兵,就被派往战场指挥作战呢?
这简直荒谬至极!
与文官选拔制度完全不同。
最终,从武学毕业的学生还是要上战场磨炼,靠战功一步步晋升官职。
既然如此,为何不直接参军呢?
何必多此一举?
朱元璋创办的武学,仅限于招收武官子弟,这反而缩小了招生范围。
这些人若想从军,最聪明的选择是直接跟随父辈的军队,而非进入所谓的**武学。
如此一来,京城的武学岂非形同鸡肋?
朱元璋心里清楚这一点,但暂时也找不到解决办法,只能任其发展。
朱允熥在考虑创办军事学院时,早已明白这些。
“皇爷爷,我知道金陵城内已有武学。”
朱允熥说道:“不过,我要办的军事学院与现有的武学不同。”
“我要招收的第一批学员,并非常人,而是朝中武将权贵,五军都督府的左右都督、佥事、断事官,以及各地驻守的指挥使等人。”
……
朱元璋目光骤然一凝,惊讶地看着他问:“我没听错吧?他们要当学生?”
要知道现在的武学,招收的是二十五岁以下的武官子弟,教授的内容主要是兵法和军事训练。
毕业后,学生们会被派往各军中担任低级**。
让高级将领或国公级别的勋贵成为学生,在这个时代简直太过超前。
连想都不敢想。
朱允熥见朱元璋神情异常,便问:“皇爷爷,这有什么不妥吗?”
朱元璋苦笑答道:“凭他们的资历和威望,谁能配当他们的老师?”
“要是把现在武学里的教官分派给他们,他们肯定立刻就会闹起来。”
朱允熥愣住了。
这个问题,他还真没考虑过。
后世的人对安排老师并不在意。
然而,在明朝这个封建社会里,拜师的意义完全不同。
天地君亲师,拜谁为师,就成为谁的**,意味着两人从此可能长期绑在一起。
那么,这些桀骜不驯的武将勋贵,又会甘愿拜谁为师呢?
让屡建奇功的武将世家与权高位重的大都督及各处指挥使向没有品秩的武学教习行拜师礼,他们必定觉得这是奇耻大辱,说不定当场就要翻脸,甚至拔刀相向了!
“三人同行,其中必有我的老师。”朱允熥说道,“圣人早就教导我们不要羞于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求教。”
“韩愈在《师说》中写道:‘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明,学生也不一定不如老师。”
“由此可知,老师的品级并不需要高于那些学生。”
“若以身份高低、尊卑来划分师生关系,那么太子就无法拜师,天子也无法开设经筵,请学识渊博的大儒讲学了。”
“况且,军事学院的课程可以邀请多位教师分别授课,不必每个人都得行拜师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