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大文学>唐末:从一介书生到天下共主 > 第46章 文化的悲哀(第1页)

第46章 文化的悲哀(第1页)

在石塘镇逗留两日,路过县城略作停留,隔天便可看到童试放榜。

拖这好几天,并非郑知县阅卷太慢,而是应考的学童太多。考棚实在坐不下,县试前后考了两批,每一批的出题都不相同。

在册人口不足两万的颍上县,这次参加县试的学童就有四千多。

是不是感觉很诡异?

史学界有几种说法:一种认为,唐代户籍统计只统计成年男丁;一种认为,唐代户籍只统计成年男女。

不论哪种,都不统计小孩,就算落户了也不计数。

但还是不对劲啊,学童和在册人口的比例依旧对不上。

呵呵。

官府在册人口,是给中央朝廷看的,有可能上百年没变动了,颍上县这边甚至一直下降。

只因人口增加,赋税总额也得增加。一来知县不容易征够赋税,二来知县能截留的就要变少,地方官脑子进水了才会变动户籍数据。

实际征税的时候,又是另一套系统。

以前靠里正,现在靠乡保长。根本不需要户口册子,乡里乡亲的,谁还不认识谁啊,没有大族庇护就得交税。

“让开,让开!”

苏如鹤年龄虽幼,却也算身体强壮,一路把其他看榜学童推开。

他走到榜下仰望——

第一名,苏如玉。

第二名,刘宗儒。

第三名,苏楷。

第四名:李佑。

一直看,一直读,他自己赫然取中了。

第一百一十七名:林渊。

第三百九十八名:苏如鹤。

颍上县的乡试榜单,一共录取了400个学童,大概是参考人数的十分之一!

一般情况下,县试只录取几十个,但那仅适用于正常州县。

北方最高纪录是河南洛阳,一次县试8000多人参加,录取800名左右。南方最高纪录是江南苏州,一次县试10000多人参加,录取了1000多人。(咳咳~那啥,夸张的写法啊,不要介意)

参加县试的学童水份很大,许多都是来体验气氛的。

也没有啥定额,通常十取其一,人太多就让知府头疼去吧。

“爹,我过了,我过了!”苏如鹤欣喜若狂。

苏皓面无表情:“过了便过了,不用去参加乡试,你怕连乡试题目都看不懂。”

苏如鹤依旧保持幻想:“万一运气好,知府老爷还是给过了呢。”

苏皓脸色非常不好看,咬牙切齿道:“知府可没知县好说话,你爹也跟知府没啥交情可言!”

苏如鹤立即闭嘴。李佑问道:“公子,那我也不用去乡试?”

“可去,可不去。”苏皓让李佑自己决定。

乡试录取了便是乡贡(相当于秀才),人数依旧没有定额,通常二取其一。但如果考生人数太多,也可能三取其一、四取其一、五取其一。

江南地区的地狱难度,首先便体现在府试,已经通过县试的孩童,至少要被刷下去四分之三。

而其他地区的州县,乡试录取率约为二分之一。

“那我还是不去吧。”李佑笑道。

就算通过乡试又如何?

乡试、会试那一关得疯狂刷人,大唐的科举不是那么好考的!从县试、再到乡试、会试,几道关卡加起来,录取率可能不足1%。

录取榜单旁边,贴着几篇范文,李佑的文章赫然便在其中。

一个十七八岁的学童,摇头晃脑,连声赞叹:“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真乃奇文也!不知李佑是哪位神童?”

“李佑是哪个?”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