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大文学>洪荒后传之天门 > 第106章 共和肇始(第2页)

第106章 共和肇始(第2页)

他抬起头,眼中闪烁着前所未有的光芒,“朕想继续跟着先生学道!学那能飞天遁地、移星换斗的通天本事!朕要像先生一样!像秦先生、墨先生一样!拥有能够决定自己命运、能够改变这天地的力量!”

顾承安的嘴角,终于勾起了一抹极淡、却意味深长的弧度。

“陛下有此凌云之志,实乃天下苍生之福,亦是陛下自身之大幸。”

顾承安缓缓站起身,目光深邃如渊,“然,陛下身系社稷,退位归隐,绝非寻常儿戏。需得名正言顺,合乎法理,方能服天下之悠悠众口,平朝野之汹汹物议,更要为这天下,寻一条长治久安的新路。”

在顾承安那看似平静实则翻江倒海般的意志推动下,一场注定改写大周格局的政治变革,如同静水深流,悄然推进。

数日后,一道由幼帝周元亲自签署、加盖传国玉玺的诏书,伴随着天门最高效的信息传递网络以惊人的度,如同燎原之火,瞬间席卷了大周疆域的每一个角落。

诏书内容,摒弃了所有繁文缛节,字字如金,句句似铁,掷地有声:

“朕,周元,承昊天之命,膺列祖之托,以幼冲之龄,践祚大宝。御宇以来,夙夜兢惕,然观寰宇大势,如江河奔涌,不可逆阻。民智渐启,如星火燎原;万民思治,求安求强之心,沛然莫御。上古圣王,有禅让之至德;今世变局,有共和之新义。

朕深察皇权之重,非一人之智可独断乾坤;亦感时局之艰,需万民之力共克时艰。为顺天应时,体察亿兆黎庶之真意,兹颁明诏:

自即日起,朕退位归隐,还政于民!大周王朝,自此改制共和!

国之权柄,非一家一姓之私器,乃天下万民之公器!此后,国是决于‘人民革新联合会’(简称‘人革联’)。由天下万民,自选贤能代表,共聚一堂,参议国政,制定律法,监督行政,以求天下大同,万世太平!

望我大周子民,戮力同心,共襄此亘古未有之盛举!开创人人平等、共享太平之新纪元!

钦此!

大周皇帝周元

承平七年冬月

诏书一出,天下震动!但这震动之下,酝酿的情绪却与旧时代改朝换代截然不同。

初时,短暂的茫然与困惑不可避免。

“共和?”

“人革联?”

“选代表?”

这些词汇对习惯了“皇帝万岁”的百姓来说,确实新鲜。

街头巷尾,茶馆酒肆,议论纷纷,声音里透着几分小心翼翼,几分对未知的揣测。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那层薄薄的茫然之下,涌动的并非恐慌或抵触,而是一种巨大的、沉甸甸的“释然”,一种“靴子终于落地”的平静,甚至,在许多人眼底,跳跃着隐隐的、被长久压抑的期待。

“皇帝退位了?哦……退就退了吧。”

田埂边,张老汉粗糙的手指在腰间一个不起眼的布囊上摩挲着,那里面是新的“华元”,硬硬的棱角硌着掌心,带来一种奇异的踏实感。

他抬头,浑浊的目光越过金黄的麦浪,落在远处村镇中心那座通体流转着温润微光的武神像上。

那光芒仿佛能驱散心头的阴霾。

“这几年,不一直是顾先生在管事吗?衙门办事快多了,‘玄武’的眼睛亮着呢,也没那么多杂七杂八的摊派了。皇帝?”

老汉的嘴角扯出一个几乎看不见的弧度,“早就是个泥塑的菩萨喽。”

他下意识地“看”了一眼脑中那个无形的“灵犀”界面,上个月那份“基础保障金”的数字清晰可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镇上的茶馆里,人声比往日更稠密了些。

一个精瘦的小商贩唾沫横飞:“选代表?好事啊!总比上头空降个两眼一抹黑的老爷强!”

他得意地晃了晃手腕,仿佛在炫耀一个无形的宝贝,“瞧瞧这‘灵犀’,昨儿个给娃买的笔墨纸砚,手指头点点,马上就到货了!省了多少功夫?省下的功夫就是钱!”

他压低声音,带着点神秘,“听说啊,这‘善恶值’可灵着呢,隔壁街王二麻子偷摸顺了老李头一只鸡,没两天就黄名了,买东西都贵三分!啧啧,这规矩……”

角落里,一个穿着半旧青衫的读书人,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桌面,眼中闪着压抑的光:“早该如此了!”

他的声音不大,却带着一股力量,“看看这几年!新学堂开了,娃娃们念的书不再是之乎者也;河堤修得结实,去年大水就没漫进来;米价、布价,稳得像秤砣!这些,哪一样是靠那龙椅上的人?顾先生才是做实事的!”

他深吸一口气,环视四周,“以后国事大家商量着办,总比一个人金口玉言强!再说。”

他指了指自己的太阳穴,“咱们脑瓜子里这位‘灵犀’,可都记着账呢。守规矩,肯出力,日子才有奔头!”

“就是!顾先生才是真给咱们谋活路的人!”

旁边一个汉子用力一拍桌子,震得茶碗叮当响,“武神宫立在那儿,那些飞天遁地的能人就得守规矩,给咱老百姓干活!晚上走路都不怕黑了!灵犀管着咱吃喝拉撒,还管着那些歪心思!皇帝?”

他嗤笑一声,“谁还在乎他坐不坐那冷冰冰的龙椅!咱们下河镇刘嫂,一个寡妇带俩娃,以前哭都没地方哭,现在呢?公家分的房子住进去了,保障金领着,娃的学费公家出!听说还要去公家的缝纫厂!这才叫活路!”

汉子的话引来一片嗡嗡的赞同声,不少人下意识地“点开”灵犀,看看镇上的招工布告或者集体农场的承包公示。

这种弥漫在街头巷尾、田间地头的“释然”与“接受”,并非凭空而生。

它是顾承安掌权这些年,一点一滴,如同春雨浸润干涸的土地,悄然改变着世道人心。

那无声矗立在乡村城镇中心的武神像,那深入脑海的“灵犀”,那每月按时放、足以果腹的保障金,那只要肯干就能多拿补贴的承包机会……这一切,早已织成了一张无形的大网,托起了普通人沉甸甸的生活。

张老汉记得,当初地归公家时,心里也像被剜了一块肉。

可当那笔“华元”实实在在揣进怀里,当第一个月的保障金无声无息出现在“灵犀”账户里,那份恐慌就被一种更深的安稳取代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