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东海道大行台尚书令……”
&esp;&esp;琅琊公主府,张公谨正坐在摇篮前,那张老帅脸回忆起不少事情来。
&esp;&esp;“作甚念叨这个?”
&esp;&esp;“当年天子亦做过大行台尚书令,不过是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
&esp;&esp;大行台就是大行省,李世民因为做过尚书令,后来就没有了尚书令,尚书省的最高长官,实际就是说尚书左仆射和尚书右仆射。
&esp;&esp;品级上一样,但实际权力却是天差地别。
&esp;&esp;当然这个实际权力区别,因时而异,不同时间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esp;&esp;只不过此时此刻,在张公谨眼中,那个什么东海道黜置大使,就是个荣誉。唯有东海道大行台尚书令,还有点意思。
&esp;&esp;但不管如何,张公谨也是松了口气:“太子稳了。”
&esp;&esp;“噢?”
&esp;&esp;李蔻放下手中的甜汤,瓷碗中还有莲子、红枣、银耳沉着,只是她不爱吃,就还喝点甜汤。
&esp;&esp;“说到底,眼下皇帝身体不好,这几年又多是皇后帮忙梳理朝政。内外人事,多敬皇后。再者,皇后掌控财权,便是她愿意交权,不拘内廷外朝,都是不愿,也不敢。”
&esp;&esp;很多人承担不起这种权力变动,太多的人需要靠着长孙皇后吃饭。所以哪怕明知道这江山是姓李的,也得让长孙皇后慢慢地交权,而不是皇帝一死立刻做太后去享福。
&esp;&esp;不管长孙皇后有没有这个意愿,底下的人必须要有一个缓冲期,哪怕只有两三年,也是好的。
&esp;&esp;至于皇帝的死活,谁来当皇帝,和他们无关。
&esp;&esp;其实太子李承乾的问题,是个无解的死循环。如果想要太子接班容易,那就要培养班底。可问题来了,强势老子雄才大略,你当儿子的培养班底不是上眼药?稍微风吹草动,就是万劫不复。
&esp;&esp;可如果不培养班底,又没有办法在权力交接的时候,迅速接过权柄。
&esp;&esp;李承乾既没有自己的陈阿娇,也没有自己的卫子夫,更没有自己的卫青,连情绪复杂的窦太皇太后都没有。
&esp;&esp;如果没有张德这条突然乱入,他的日子相当的不好过。
&esp;&esp;现在皇帝让李承乾去做东海道大行台尚书令,职权如果比照当年,那李承乾只要不是太傻,在东海道养些文臣武将不成问题。就算没有狠角色,能帮忙吆喝两声知道要钱要官贪污受贿,也比什么都没有要强。
&esp;&esp;有了班底,将来接班也就不成问题。
&esp;&esp;甚至哪怕再忍几年,让太后老娘继续垂帘,自己在外也可以用东海道诸夷不服来糊弄过去。
&esp;&esp;而太后老娘想要废立储君,在这个时侯,就基本没戏。
&esp;&esp;东海道再矬,现在也有牛进达、王万岁、杜构、单道真……还有辽州集团和徐州集团,新老贵族地方世族豪强都在其中,作为一地不管是名义还是实际上的老大,李承乾天然有优势。
&esp;&esp;更何况,帝国的储君外出,这是前所未有的投资好时机。
&esp;&esp;“二郎当真铁石心肠,承乾已经三十有五,平素也就在水池中扑腾两下,让他漂洋过海,不怕到了‘扶桑地’就水土不服当场去世?”
&esp;&esp;“……”
&esp;&esp;张公谨一脸无语,“这话你在家中说说就算了,怎地还这般大声嚷嚷?”
&esp;&esp;“怎地?他还能拍出羽林卫杀了我们夫妻?”
&esp;&esp;李蔻一脸的不爽,“还有张德!比二郎还要歹毒!”
&esp;&esp;“……”
&esp;&esp;张叔叔寻思着是不是产后忧郁症来了,所以也没跟老婆争辩,反而道,“这竖子确实歹毒了些,好歹大哥也是儿子,虎毒尚且不食子……”
&esp;&esp;“你不能学他!”
&esp;&esp;“这是自然!”
&esp;&esp;张叔叔就差对天发誓,当场斩钉截铁地说道。
&esp;&esp;“不过小娘嫁妆,你须现在积攒起来,承乾东渡一事,想来也是先去朝鲜,再走鲸海。有甚利市,且盯着些。”
&esp;&esp;“……”
&esp;&esp;“怎地?”
&esp;&esp;“不是说不能学操之么?”
&esp;&esp;“别人坏的你不学,好的你也不学?张公谨,你是不是趁我怀孕生产,在外面养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