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深知,国运根基在于民心,在于黎民生计。
若底层不稳,再庞大的国运也不过是沙上塔楼。
他并未惊动任何人,只是身形一晃,已化作一名寻常的青衫文士。
他一步踏出,便离开了繁华喧嚣的皇都,来到了远在北境的一处偏僻村落。
这里曾是魏胤交战的前线区域之一,如今虽战火已熄,但留下的创伤却远未抚平。
村落破败,屋舍低矮,许多墙上还残留着刀劈箭凿的痕迹。
田间地头,耕作的农夫面黄肌瘦,眼神麻木,身上的衣物打着厚厚的补丁。
几个孩童在村口玩耍,也是瘦骨嶙峋,远远看到生人,便如同受惊的兔子般躲回屋里。
李元乾眉头微蹙,这与他想象中的“太平景象”相去甚远。
他拦住一位刚从田里回来的老农,拱手问道:
“老丈,敢问今年收成如何?”
“日子可还过得去?”
那老农抬起浑浊的双眼,打量了一下李元乾,见他像个读书人,便叹了口气,声音沙哑:
“收成?也就将将饿不死罢咧!”
“前些年打仗,壮劳力被抓去不少,田地都荒了。”
“这好不容易不打仗了,官府的税却一点没少,名目还多了起来。”
“什么‘光复税’、‘犒军税’、‘修缮税’……”
“层层加码,交完税粮,家里剩下的米还不够吃到月底呐!”
旁边一个妇人闻言,也忍不住抹着眼泪插嘴道:“
可不是嘛,衙役们三天两头来催逼,稍微慢一点,非打即骂,家里唯一一口铁锅都被抢去抵税了……”
“这日子,比以前的时候还要难熬啊!”
“听说皇都里的王爷老爷们打下了大大的江山,可咱们小老百姓,这身上的担子,怎么就一点没轻呢?”
另一个汉子蹲在墙角,闷声闷气地说道,语气中充满了无奈与一丝不易察觉的愤懑。
李元乾沉默地听着,心中已然明了。
连年征战,消耗的不仅是军队钱粮,更是民力!
为了支撑战争,无论是大魏还是大胤,都必然对底层进行极限的压榨。
如今战争虽结束,但旧的盘剥体系未能及时调整。
甚至可能因为新朝的建立,又增添了新的税赋名目。
官吏趁机中饱私囊,层层加码,最终所有的负担,都压在了这些最为脆弱的百姓身上。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句古老的谚语,此刻如同沉重的钟声,在李元乾心中回荡。
他一直以来追求力量,谋划天下,扫平敌国,汇聚国运。
若最终的结果是让这亿兆黎民生活更加困苦。
那这国运,这力量,又有何意义?
不过是建立在沙丘之上的宫殿,终有一日会轰然倒塌。
李元乾看着眼前这些面容枯槁、眼神绝望的百姓,内心感慨道。
他们不懂什么王朝争霸,不懂什么法相神通,他们只求一日温饱,一世太平。
一股明悟涌上心头。
光靠武力征服和权术制衡,无法真正稳固江山。
真正的国运根基,在于让这天下百姓,能安居乐业。
“魏国已灭,刀兵当止。”
“如今,是该与民休息了。”
李元乾心中已然有了决断。
他不再停留,对那老农微微颔首,身形便如同青烟般消散在原地,仿佛从未出现过。
老农和村民揉了揉眼睛,只当是眼花,继续沉浸在生活的重压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