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偏执,早已在他童年时便被种下。当别的孩童还在玩泥巴时,他已经被要求熟读经史;当别的少年开始憧憬江湖时,他已经被关在练功房里,日复一日地与枯燥的招式为伴。他的父亲,崔氏的一位长老,总会用严厉的口吻告诉他:“子锺,记住,你姓崔,生在清河。你的每一次呼吸,都为了崔氏的荣耀;你的每一次挥剑,都必须是所有同龄人仰望的标杆。崔氏,高于一切!”
“崔氏荣耀高于一切。”
这八个字,像一道符咒,刻进了他的灵魂深处。他的人生,不是他自己的,而是整个清河崔氏的。所以,他必须是第一,必须是永恒的第一。
就在崔喜钟陷入这种自我折磨的怪圈时,一个意想不到的转折,悄然来临。
那一日,崔府迎来了一位贵客。
那是一位仙风道骨的道人,自称“玉虚”,来自终南山楼观道,乃是当今道家领袖,楼观道掌教妙道真人的二师弟。他云游天下,恰好路过清河,听闻崔氏大名,特来拜访。
崔氏作为天下望族,与佛道两家素有往来。族长亲自设宴款待,崔喜钟作为家族中武学最杰出的子弟,亦被允许在一旁陪坐。
宴席上,族长与玉虚真人谈经论道,从《道德经》谈到《南华经》,从治世安民谈到养生延年。崔喜钟对此并无兴趣,他只是礼貌地坐着,心中还在复盘着自己剑法中的瑕疵。
直到,族长将话题引向了武学。
“真人,久闻楼观道武学玄妙,有夺天地造化之功。不知与我儒门这中正平和的入世剑法相比,其根本区别何在?”族长饶有兴致地问道。
玉虚真人淡然一笑,呷了一口清茶,缓缓说道:“崔族长过誉了。天下武学,殊途同归。若说根本,不过‘法度’与‘自然’之别。世间多数武学,讲究法度森严,一招一式,皆有规矩,此乃以人之力,求技之精,如崔公子方才所演剑法,已是此道之极致,令人赞叹。”
听到对自己的赞扬,崔喜钟脸上依旧挂着微笑,心中却并无波澜。
但玉虚真人的下一句话,却像一道惊雷,在他心中炸响。
“而我楼观道所求,则在‘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不求招式之精,而求心境之合。当心与天地同频,则风声、雨声、万物吐纳,皆可为我所用。挥手之间,引动的是山川之力,江河之势。这,已非‘术’之范畴,而是近乎于‘道’了。”
风声、雨声、皆可为我所用?
引动山川之力,江河之势?
崔喜钟的心脏,猛地一跳!
他听不懂其中那些关于“心境”、“同频”的玄妙哲学,他的耳朵里,只剩下了这几句描述力量的话语。在他那被“胜利”和“第一”填满的脑海里,玉虚真人的话被自动翻译成了另一种意思——楼观道,拥有一种能够驾驭天地之力的,最强的“术”!
一种,远比他苦修的《霜河剑法》更强大,更根本,更无法被越的“术”!
一瞬间,他感到自己苦苦追求的“完美”,是如此的可笑。自己就像一个在沙滩上用沙子堆砌城堡的孩子,无论城堡堆得多么精致华丽,也挡不住真正大海的浪潮。
而楼观道的“道”,就是那片大海!
宴席在什么时候结束的,后面又谈了什么,崔喜钟已经完全听不进去了。他的心中,燃起了一团前所未有的,名为“渴望”的熊熊烈火。
他认为,崔氏的家传武学虽强,但终究被困在了“形”的枷锁之中,一招一式,皆有定法,终有极限。而楼观道的“道”,那种能够调动天地之力的法门,才是通往武学巅峰,通往真正“无敌”的终极途径!
他要学!他必须学到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当晚,他便跪在了族长的书房外,整整一夜。
夜色如墨,冷风夹着细雨打在他的肩头,顺着衣襟渗进骨髓。膝盖早已与冰冷的青石融成一体,麻木得没有了知觉,却没有一丝要移动的意思。
屋内的灯火直到深夜才熄灭,他依旧垂静跪,像一尊无声的石像,任风雨在他身上刻下更深的痕迹。
天明时,他终于见到了面带倦容的族长。他没有说任何关于追求武学真谛的空话,而是用了最直接,也最能打动这些家族掌权者的理由。
“族长,孩儿以为,若能习得楼观道真传,不仅能让我清河崔氏在武学领域上更上一层,更能让我清河崔氏与道家圣地楼观道结下善缘。未来无论朝堂如何风云变幻,我清河崔氏,都将多一条坚实无比的退路。”
看着自己这个一向只知练剑的儿子,竟然说出了如此深思熟虑的政治考量,崔喜钟的父亲沉默了许久。他知道,崔喜钟内心真正的渴望,绝非如此。但这个理由,却强大到让他无法拒绝。
最终,长老们经过商议,同意了。
数日后,少年崔喜钟背上了一个简单的行囊,辞别了家族。他站在清河郡的城门口,回望那座困了他十七年的华美牢笼,眼中没有丝毫的不舍。
他转过身,望向西方,望向那遥远的终南山方向。
他的眼中,不再有往日的疲惫与茫然,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近乎狂热的向往,与志在必得的,更为炽盛的骄傲。
他不是去求道的。
他是去夺取那份,他认为能够让他成为“第一”的,最强的力量。
他正意气风地,踏上了一条,通往深渊的歧路。
喜欢江湖武林榜请大家收藏:dududu江湖武林榜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