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根本原因是他看透了“合纵联盟”的致命弱点———
六国看似联合,其实各怀鬼胎,都想“少出力、多获利”,没有真正的信任。
张仪的话术,不过是把这种“不信任”放大,让六国从“盟友”变成“敌人”。
这就像现在的商业联盟,如果成员之间只算自己的利益,哪怕联盟再大,也很容易被对手瓦解。
。?~′?
三、不止于“辩手”:
张仪的智慧,藏在“顺势而为”里~
→_→
很多人觉得张仪只是个“会说话的辩手”,但其实他的厉害,远不止于嘴皮子功夫。
他能成为秦国的“外交核心”,靠的是“顺势而为”的智慧———
知道什么时候该硬,什么时候该软,知道秦国需要什么,六国害怕什么,永远把自己的策略跟时代趋势绑在一起。
≧▽≦
比如张仪在秦国当相时,从不像商鞅那样“硬碰硬”搞改革,而是顺着秦惠文王的想法,把外交当成“扩张的利器”。
秦惠文王想东出,但又怕六国联合,张仪就搞“连横”;
秦惠文王想削弱楚国,张仪就用“六百里地”的诱饵骗楚国;
秦惠文王想巩固秦国的地位,张仪就到处给秦国“刷存在感”,让六国都知道“跟秦国交好有好处,跟秦国作对没好果子吃”。
←_←
再比如张仪对待不同国家的态度,也从来不是“一刀切”。
对弱国(比如韩国、魏国),他就用“武力威胁+小恩小惠”,让对方不敢反抗;
对强国(比如楚国、齐国),他就用“利益诱惑+分化瓦解”,让对方主动跟秦国结盟。
这种“看人下菜碟”的策略,不是“势利”,而是对“现实的清醒认知”———
在实力不对等的博弈中,只有顺应对方的需求,才能达成自己的目的。
on_no
张仪还有个难得的优点:
不贪功、懂进退。
他在秦国当相十几年,帮秦国拿下了汉中、巴蜀等战略要地,把六国联盟拆得七零八落,功劳大到能“功高震主”。
但他从不像其他大臣那样“居功自傲”,反而经常在秦惠文王面前说“这些功劳都是大王的,我只是做了分内的事”。
☆_☆
后来秦惠文王去世,秦武王继位。
秦武王一直看张仪不顺眼,觉得“纵横术都是花架子,不如打仗实在”。
张仪知道自己在秦国待不下去了,就主动向秦武王请辞:
“大王,我现在去魏国,齐国肯定会因为恨我而攻打魏国,到时候秦国就能趁机攻打韩国,夺取宜阳,打通东出的道路。”
●︿●
秦武王一听有道理,就派车送张仪去魏国。
果然,齐国听说张仪去了魏国,立马派兵攻打魏国。
张仪又跑到齐国,跟齐王说:
“大王您攻打魏国,其实是帮了秦国的忙———
秦国正好可以趁机打韩国,您这不是‘为他人作嫁衣’吗?
不如您撤兵,我帮您说服魏国跟齐国结盟。”
齐王觉得有道理,就撤了兵。
←_←
张仪就这么着,既保全了自己,又给秦国留了“东出的机会”,还让魏国和齐国都欠了他人情。
这种“全身而退还能利益最大化”的操作,放眼整个战国,没几个人能做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