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大文学>我,接生婆,掌中宫尺 > 第247章 娘子军踩烂符纸堆(第2页)

第247章 娘子军踩烂符纸堆(第2页)

而祠堂那边,只有一名产妇活着走出,抱着奄奄一息的孩子,跪在泥地上痛哭。

另外两名,一个大出血昏死,一个因滞产导致子宫破裂,已在无声无息中离世。

消息传得比风还快。

不到半个时辰,村中妇人纷纷涌向产房棚,有人带来鸡蛋,有人捧着新蒸的米糕,更多人只是站着,望着那个身穿素袍、神情冷峻的女人,眼中不再是怀疑,而是敬畏。

“掌医……我们以后生孩子,能不能都来这里?”一名老妇颤声问。

沈知微没回答,只是转身走进棚内。

桌上,摊开着老稳婆亲手交出的《接生口诀》。

泛黄纸页上写满“焚符请神”“念咒三遍压床角”“产妇污血冲煞需避三日”等荒诞条目。

她拿起炭笔,逐条批注:

“焚符无效,实为心理安慰,建议改为通风换气。”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咒语无用,宫缩规律由激素调控,建议记录时间以预判产程。”

“污血非煞,乃产后恶露,应观察量与气味判断感染风险。”

她不是要毁掉过去,而是要把迷信,炼成知识。

窗外,晨光铺满田野。

忽然,一道身影从村外小路缓缓走来,披着旧麻衣,手里捧着一只红布包裹的铜铃。

他在医棚外停下,犹豫良久,终是抬起手,轻轻叩了三下门框。

巫祝老姜站在医棚外,晨风掀起他破旧的麻衣下摆,手中红布包裹的铜铃沉得像块铁。

他望着那扇半开的竹门,听见里面炭笔划过纸页的沙沙声,像是命运在翻页。

他深吸一口气,抬手叩了三下门框。

沈知微抬头,目光平静如水。

她没问来意,只是放下笔,起身走来。

老姜颤抖着解开红布,露出一只铜铃——铃身斑驳,刻着歪扭符文,铃舌上还缠着褪色的朱砂线。

“这是我师父亲授的‘驱邪铃’。”他声音干涩,“从前摇它,是为了吓鬼……可昨夜,我听见七个孩子哭,四个活了,三个死了。死的那个,不是鬼带走的,是我念咒念到嗓子破也没能救回来。”他顿了顿,喉结滚动,“如今……能不能改成‘报安铃’?”

沈知微接过铜铃,指尖抚过那些荒诞的符文。

她没有笑,也没有否定。

她转身从木箱中取出一段黄铜管,连接在早已埋入地底的“地听桩”上——那是她命工部匠人参照地震仪原理所设,专为监测地下水脉异动与疫情初兆。

咔哒一声,铜铃嵌入机关。

“若地下浊气升腾、疫病将起,地听桩震动,铃声急促三连响。”她淡淡道,“若警报解除,风清月明,则长鸣三声,报平安。”

老姜怔住,眼眶忽然热。

他曾用这铃召魂十年,今日才知,它可以为人世间真正的安宁而响。

数日后,人们看见老姜带着两个小徒弟上了后山。

他们不再采香蒿贴符,而是挖艾草、晒苍术、碾成细粉装袋。

村头公告板上贴出新告示:《艾烟熏屋防疫法》,落款写着——“退休神汉,现任药工”。

与此同时,阿铁蹲在医棚角落,盯着烧炭炉出神。

他粗糙的手指在泥地上画了又抹,终于拍腿站起。

七天后,一座可拆卸的“流动医帐”立于晒谷场——骨架取自废弃织机梁柱,轻便坚固;篷布经药液浸泡,防蛀防火;帐内设小型地听桩、净水釜,甚至配有折叠产床。

批十顶医帐造好那日,十名经过培训的“乡医娘子”背着药箱出,身影消失在蜿蜒山路尽头。

某夜,沈知微巡诊归来,马蹄踏碎月下薄霜。

忽见远处山腰一点灯火,在漆黑群山中孤悬如星。

那是新设医帐的油灯。

窗纸上,映着一道纤细身影——女子端坐案前,执笔疾书,记录体温、胎动、用药剂量。

风吹帘动,她的影子在墙上微微晃动,却始终未离案边。

沈知微勒马驻足,良久不语。

寒风吹起她胸前的听诊器,金属探头泛着冷光。

她轻轻抚摸它,像抚摸一个沉默的誓言。

“母亲,你看……”她低语,声音散入风里,“她们不再等神明点亮黑夜了。”

远处,那盏灯一直亮着,直到天边泛出第一缕青白。

喜欢我,接生婆,掌中宫尺请大家收藏:dududu我,接生婆,掌中宫尺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