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巴萨的海风裹挟着咸涩气息掠过新建的索国海军基地,杨三站在旗舰甲板上,望着港口内忙碌装卸物资的货轮,眉头却依旧紧锁。
吞并尼国虽已尘埃落定,但接踵而至的难题让他意识到,占领一块土地远比攻下它艰难百倍。
非盟的贸易制裁如同套在脖颈上的枷锁,西方媒体的恶意炒作更是将索国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
而尼国境内此起彼伏的反抗声浪,更像是埋在地下的火药桶,随时可能被点燃。
此时,远在加州农场的杨革勇和叶雨泽密切关注着尼国局势。
两人坐在农场的木屋里,面前的电脑屏幕上不断刷新着尼国的相关新闻和情报。
“这样下去不是办法,”杨革勇猛吸一口莫合烟,烟雾在屋内缭绕。
叶雨泽点头:“经济制裁和舆论压力短期内难以消除,当务之急是解决尼国百姓的温饱问题,让他们看到跟着索国能过上好日子,才能从根本上稳定局势。”
杨革勇缓缓点头,眼神中透着深思熟虑:
“我同意。尼国土地广袤,但农业技术落后,百姓连基本的粮食供应都难以保障。”
“我们农场的先进种植和养殖技术,或许能成为破局的关键。不如我们亲自去一趟尼国,实地考察,看看如何将这些技术落地。”
杨革勇眼中闪过一丝忧虑:“你我都不年轻了,尼国局势又不稳定,此行怕是风险不小。”
“风险再大也得去,”叶雨泽拍了拍杨革勇的肩膀。
“孩子们在前线拼命打下这片土地,我们做长辈的,不能在后方干着急。况且,凭咱俩的经验和手段,还能应付得来。”
就这样,杨革勇和叶雨泽踏上了前往尼国的征程。
他们带着农场的技术团队和一批先进的农业设备,抵达尼国后,没有选择住进戒备森严的政府大楼,而是直接深入到尼国农村地区。
眼前的景象让他们触目惊心:大片的土地荒芜,百姓面黄肌瘦,简陋的茅草屋在风中摇摇欲坠。
两人决定先从最基础的粮食种植入手。
他们选中了一片靠近河流、土壤相对肥沃的区域,作为试点种植基地。
杨革勇凭借多年的农业经验,亲自指导当地农民翻整土地。
他现尼国传统的耕作方式十分粗放,便耐心地向农民们讲解深耕细作的好处,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土壤特性进行改良。
叶雨泽则带领技术团队,将从加州农场带来的优良种子分给农民。
这些种子经过改良,具有高产、耐旱、抗病等特性。
“大家看,”叶雨泽举起一把种子,向围在身边的农民们介绍道,“这种小麦种子,只要按照我们教的方法种植,产量至少能比你们以前的种子提高三倍。”
农民们听后,眼中露出怀疑和期待交织的神色。
在灌溉方面,技术团队现尼国水资源分配不均,许多农田因缺乏灌溉而干旱。
于是,他们着手建设现代化的滴灌系统。工人们在田间铺设管道,安装滴头,将水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
这不仅大大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还能避免因大水漫灌导致的土壤盐碱化问题。
与此同时,养殖技术的推广也在同步进行。
在另一个村庄,技术人员建起了现代化的养殖场。他们引进了优质的牛羊品种,并向当地牧民传授科学的养殖方法。
“以前你们喂牛羊,就是随便扔些草料,”技术人员指着养殖场里的自动喂食设备说道。
“现在我们采用科学的饲料配方,根据牛羊不同的生长阶段,搭配不同的营养成分,这样它们长得更快更壮,产肉量和产奶量也会大幅提高。”
然而,推广新技术并非一帆风顺。
一些当地部落领对索国的介入心存疑虑,担心这会影响他们的传统利益和地位。他们煽动村民抵制新技术,拒绝配合试点工作。
面对这种情况,杨革勇和叶雨泽没有强行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