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鶚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胡適《老殘遊記》序 ,老殘遊記,劉鶚,大文學小說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二 《老殘遊記》裡的思想

《老殘遊記》有光緒丙午(一九○六)的自敘,作者自述這部書是一種哭泣,是一種“其力甚勁,其行彌遠,不以哭泣為哭泣”的哭泣。他說:

吾人生今之時,有身世之感情,有家國之感情,有社會之感情,有種教之感情。其感情愈深者,其哭泣愈痛,此鴻都百鍊生所以有《老殘遊記》之作也。棋局已殘,吾人將老,欲不哭泣也得乎?

這是很明顯地說,這部小說是作者發表他對於身世、家國、種教的見解的書。

一個倜儻不羈的才士,一個很勇於事功的政客,到頭來卻只好做一部小說來寄託他的感情見解,來代替他的哭泣:這是一種很可悲的境遇。我們對此自然都有無限的同情,所以我們讀《老殘遊記》應該先注意這書裡發揮的感情見解,然後去討論這書的文學技術。

《老殘遊記》二十回只寫了兩個酷吏:前半寫一個玉賢;後半寫一個剛弼。此書與《官場現形記》不同:《現形記》只能摭拾官場的零星罪狀,沒有什么高明或慈祥的見解;《遊記》寫官吏的罪惡,始終認定一箇中心的主張,就是要指出所謂“清官”之可怕。作者曾自己說:

贓官可恨,人人知之;清官尤可恨,人多不知。蓋贓官自知有病,不敢公然為非;清官則自以為不要錢,何所不可,剛愎自用,小則殺人,大則誤國。吾人親目所見,不知凡幾矣。試觀徐桐、李秉衡,其顯然者也。廿四史中,指不勝屈。作者苦心願天下清官勿以不要錢便可任性妄為也。歷來小說皆揭贓官之惡,有揭清官之惡者,自《老殘遊記》始。(十六回原評)

這段話是《老殘遊記》的中心思想。清儒戴東原曾指出,宋明理學的影響,養成一班愚陋無用的理學先生,高談天理人慾之辨,自以為體認得天理,其實只是意見;自以為意見不出於自私自利便是天理,其實只是剛愎自用的我見。理是客觀的事物的條理,須用虛心的態度和精密的方法,方才尋得出。不但科學家如此,偵探訪案、老吏折獄,都是一樣的。

古來的“清官”,如包拯之流,所以能永久傳誦人口,並不是因為他們清廉不要錢,乃是因為他們的頭腦子清楚明白,能細心考查事實,能判斷獄訟,替百姓伸冤理枉。如果“清官”只靠清廉,國家何不塑幾個泥像,雕幾個木偶,豈不更能絕對不要錢嗎?一班迂腐的官吏自信不要錢便可以對上帝、質鬼神了,完全不講求那些搜求證據、研究事實、判斷是非的法子與手段,完全信任他們自己的意見,武斷事情,固執成見,所以“小則殺人,大則誤國”。劉鶚先生眼見毓賢、徐桐、李秉衡一班人,由清廉得名,後來都用他們的陋見來殺人誤國,怪不得他要感慨發憤,著作這部書,大聲指斥“清官”的可恨可怕了。

《老殘遊記》最稱讚張曜(莊宮保),但作者對於治河一案,也很有不滿意於張曜的話。張曜起初不肯犧牲夾堤裡面幾萬家的生產、十幾萬的百姓,但他後來終於聽信了幕府中人的話,實行他們的治河法子。《遊記》第十四回里老殘評論此事道:

然創此議之人卻也不是壞心,並無一毫為己私見在內;只因但會讀書,不諳世故,舉手動足便錯。……豈但河工為然?天下大事壞於奸臣者十之三四,壞於不通世故之君子者,倒有十分之六七也!

這不是很嚴厲的批評嗎?

他寫毓賢(玉賢),更是毫無恕詞了。毓賢是庚子拳匪案裡的一個罪魁;但他做山東曹州知府時,名譽很好,有“清官”、“能吏”之稱。劉先生偏要描寫他在曹州的種種虐政,預備留作史料。他寫於家被強盜移贓的一案,上堂時:

玉大人拿了失單交下來,說:“你們還有得說的嗎?”於家父子方說得一聲“冤枉”,只聽堂上驚堂一拍,大嚷道:“人贓現獲,還喊冤枉?把他站起來!去!”左右差人連拖帶拽拉下去了。(四回)

“站”就是受“站籠”的死刑。

這邊值日頭兒就走到公案面前,跪了一條腿,回道:“稟大人的話,今日站籠沒有空子,請大人示下。”那玉大人一聽,怒道:“胡說!我這兩天記得沒有站甚么人,怎會沒有空子呢?”

值日差回道:“只有十二架站籠,三天已滿。請大人查簿子看。”玉大人一查簿子,用手在簿子上點著說:“一,二,三,昨兒是三個。一,二,三,四,五,前兒是五個。一,二,三,四,大前兒是四個。沒有空,倒也不錯的。”差人又回道:“今兒可否將他們先行收監?明天定有幾個死的,等站籠出了缺,將他們補上,好不好?請大人示下。”

玉大人凝了一凝神,說道:“我最恨這些東西!若要將他們收監,豈不是又被他多活一天去了嗎?斷乎不行。你們去把大前天站的四個放下,拉來我看。”差人去將那四人放下,拉上堂去。大人親自下案,用手摸著四人鼻子,說道:“是還有點遊氣。”復行坐上堂去,說:“每人打二千板子,看他死不死!”那知每人不消幾十板子,那四個人就都死了。

這是一個“清官”的行為!

後來於家老頭子先站死了,於學禮的妻子吳氏跪倒在府衙門口,對著於學禮大哭一場,拔刀自刎了。這件事感動了三班差役,他們請稿案師爺去求玉大人把她的丈夫放了,“以慰烈婦幽魂”。玉大人笑道:

你們倒好!忽然的慈悲起來了!你會慈悲於學禮,你就不會慈悲你主人嗎?……況這吳氏尤其可恨,他一肚子覺得我冤枉了他一家子!若不是個女人,他雖死了,我還要打他二千板子出出氣呢!

於是於家父子三人就都死在站籠裡了。

剛弼似是一個假名,只借“剛愎”的字音,卻不影射什么人。賈家的十三條命案也是臆造出來的。故出事的地方名叫齊東鎮,“就是周朝齊東野人的老家”。而苦主兩家,一賈,一魏,即是假偽的意思。這件命案太離奇了,有點“超自然”的色彩,可算是這部書的一個缺點。但其中描寫那個“清廉得格登登的”剛弼,卻有點深刻的觀察。魏家不合請一位糊塗的胡舉人去行賄,剛弼以為行賄便是有罪的證據,就嚴刑拷問賈魏氏。她熬刑不過,遂承認謀害了十三命。

白耆複審的一回(十八回)只是教人如何撇開成見,研究事實,考察證據。他對剛弼說:

老哥所見甚是。但是兄弟……此刻不敢先有成見。像老哥聰明正直,凡事先有成竹在胸,自然投無不利。兄弟資質甚魯,只好就事論事,細意推求,不敢說無過,但能寡過已經是萬幸了。

“凡事先有成竹在胸”,這是自命理學先生剛愎自用的態度。“就事論事,細意推求”,這是折獄老吏的態度,是偵探家的態度,也就是科學家尋求真理的態度。

覆審的詳情,我們不用說了。定案之後,剛弼還不明白魏家既無罪何以肯花錢。他說:“卑職一生就沒有送過人一個錢。”白公呵呵大笑道:

老哥沒有送過人的錢,何以上臺也會契重你?可見天下人不全是見錢眼開的喲。清廉人原是最令人佩服的,只有一個脾氣不好,他總覺得天下人都是小人,只他一個人是君子。這個念頭最害事的。把天下大事不知害了多少!老兄也犯這個毛病,莫怪兄弟直言。至於魏家花錢,是他鄉下人沒見識處,不足為怪也。

有人說:李伯元做的是《官場現形記》,劉鐵雲做的是做官教科書。其實“就事論事,細意推求”,這八個字何止做官教科書?簡直是做學問、做人的教科書了。

我的朋友錢玄同先生曾批評《老殘遊記》中間桃花山夜遇璵姑、黃龍子的一大段(八回至十二回),神秘裡夾雜著不少舊迷信,他說劉鶚先生究竟是“老新黨頭腦不清楚”。錢先生的批評固然是很不錯的,但這一大段之中卻也有一部分有價值的見解,未可完全抹煞。就是那最荒謬的部分也可以考見一個老新黨的頭腦,也未嘗沒有史料的價值。我們研究思想史的人,一面要知道古人的思想高明到什么地步,一面也不可不知道古人的思想昏謬到什么地步。

《老殘遊記》裡最可笑的是“北拳南革”的預言。一班昏亂糊塗的妄人推崇此書,說他“關心治亂,推算興亡,秉史筆而參易象之長”(坊間偽造四十回本《老殘遊記》錢啟猷序);說他“於筆記敘事之中,具有推測步算之妙,較《推背圖》、《燒餅歌》諸數書尤見明晰”(同書膠州傅幼圃序)。

這班妄人的妄言,本不值一笑。但這種“買櫝還珠”的謬見未免太誣衊這部書了,我們不能不說幾句辨正的話。

此書作於庚子亂後,成於丙午年,上距拳匪之亂凡五年,下距辛亥革命也只五年。他說拳禍,只是追記,不是預言。他說革命,也只是根據當時的趨勢,作一種推測,也算不得預言。不過劉鶚先生把這話放在黃龍子的口裡,加上一點神秘的空氣,不說是事理上的推測,卻用干支來推算,所以裝出預言的口氣來了。若作預言看,黃龍子的推測,完全是錯的:

第一,他只看見甲辰(一九○四)的變法,以為科舉的廢止和五大臣出洋等事可以做到一種立憲的君主政治,所以他預定甲寅(一九一四)還有一次大變法,就是憲政的實行。“甲寅之後,文明大著,中外之猜嫌、滿漢之疑忌,盡皆消滅。”這一點他猜錯了。

第二,他猜想革命至庚戌(一九一○)而爆發,庚戌在辛亥革命前一年,這一點他幾乎猜中。然而他推算庚戌以後革命的運動便“潛消”了,這又大錯了。

第三,他猜測“甲寅以後為文明華敷之世……直至甲子(一九二四)為文明結實之世,可以自立矣”。這一點又大錯了。

總之,《老殘遊記》的預言無一不錯。這都是因為劉先生根本不贊成革命,“北拳南革,都是阿修羅部下的妖魔鬼怪”,運動革命的人“不有人災,必有鬼禍”──他存了這種成見,故推算全錯了。然而還有許多妄人把這書當作一部最靈的預言書!妄人之妄,真是無藥可醫的!

然而桃花山中的一夕話也有可取之處。璵姑解說《論語》“攻乎異端”一句話,說“端”字當“起頭”講,執其兩端是說執其兩頭;她批評:“後世學儒的人,覺得孔孟的道理太費事,不如弄兩句闢佛老的口頭禪,就算是聖人之徒。……孔孟的儒教被宋儒弄的小而又小,以至於絕了”。(九回)

這話雖然表示作者缺乏歷史眼光,卻也可以表示作者懷疑的態度。後來:

子平聞了,連連讚歎。說:“今日幸見姑娘,如對明師!但是宋儒錯會聖人意旨的地方,也是有的,然其發明正教的功德,亦不可及。即如‘理’、‘欲’二字、‘主敬’、‘存誠’等字,雖皆有古聖之言,一經宋儒提出,後世實受惠不少。人心由此而正,風俗由此而醇。”

那女子嫣然一笑,秋波流媚,向子平睇了一眼。子平覺得翠眉含嬌,丹唇啟秀,又似有一陣幽香沁入肌骨,不禁神魂飄蕩。那女子伸出一雙白如玉、軟如棉的手來,隔著炕桌子,握著子平的手。握住了之後,說道:“請問先生:這個時候比你少年在書房裡貴業師握住你手‘撲作教刑’的時候何如?”子平默無以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都市小說相關閱讀More+

鹹魚替身的白日夢

顧青詞

初見你時風華正茂

半度晨昏

港片:私生子崛起,先拿大佬開刀

史克狼

重生:我雙手插兜,拒絕白月光

美的冒泡

華籠一夢

倔強的小鑫

人在孃胎,先賺它十個億

小胖打嘟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