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照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寫給女兒的情書,我想遇見你的人生:給女兒愛的書寫,楊照,大文學小說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推薦序    張大春

楊照寫了一本書,這大約是近年來每個月都不稀奇的事。年過四十以後的楊照,幾乎在每一個他所接觸的領域上都能發表深入淺出而博覽覃思的意見,我幾乎已經養成了一個“所知不太妙,每事問楊照”的習慣。所以很多時候,我會不太清楚他的哪些主張原來出自他的哪一本書。

這一本卻相當特別——它是一本情書。楊照明目張膽地揹著老婆和另一女孩傾吐心思、反思現實、墾抉記憶、期許未來;其多愁善感,迷惘惆悵,非墮入情網不能辦。繼《迷路的詩》之後,楊照再一次輕掩住他搏理善辯的滔滔之論,娓娓向女兒述說自己。

這個女兒李其叡和我自己的一雙兒女也是青梅竹馬的友伴,兩家時時過從,近年來幾乎每週相聚,大約都是為了孩子能夠玩兒在一起的緣故。原本是三個步亦步、趨亦趨,幾乎同時開始學鋼琴的孩子,大約從上小學起,李其叡和我家兩個的距離便拉開了。不幾年下來,雖然每週相見嬉遊打鬧依舊,可是在音樂演奏的表現上相較起來,李其叡與張容、張宜的差距,就像《莊子》書中借顏淵之口所形容的那樣:“夫子奔逸絕塵,而回瞠若乎後矣。”

我也是在這段期間才發現:楊照除了閱讀勤勉、議論跌宕、萬般入耳即關心之外,也無時無刻不在細膩、纏綿地省視以及記錄著他這位獨生女兒時時刻刻的人生。書名《我想遇見你的人生》——乍看有些奇怪:孩子的生命不就是你轉製出來的麼?過去十多年間的日日夜夜,你不都參與了這孩子生活裡的點點滴滴麼?你還想“遇見”什麼?

停頓在這個語詞上,讓我們讀讀這一段文字:

<blockquote><blockquote>球場裡的座位是不對號的,我最喜歡找父子一起來看球的,坐到他們身邊去。那樣的球迷爸爸都會在關鍵時刻,將他累積多年的看球經驗,傾倒給兒子。他會解釋投手剛才投的球路多麼刁鑽,會說打者握棒的方式顯示他預期投手會給什麼樣的球,會提醒外野內野防守者怎樣移動他們的位置。當然,他更會從記憶寶盒裡挖出自己看過最精彩的球賽過程、畫面,還有多彩多姿的統計資料——我那時候就想:將來無論如何,我要跟我的小孩有一樣的興趣,可以那樣對他說著我的經驗、我的知識。<sub><small>(《之三  因為你,我不怕老去》)</small></blockquote></blockquote>

這段引文的節略之處,有兩句尋常話值得丹黃標著:“球場上的絮絮叨叨,也必定會是兒子一生最寶貴、最溫暖的記憶。”我們所經歷過的生活、所掌握過的資訊、所流注灌溉過的情感,在時間巨力的催迫之下,非但不可停、不可逆,也似乎不能稍佇於寸心,古人以“白駒過隙”立喻,所說的豈止是時光飛逝而已?“白駒過隙”之嘆,所感慨的正是“錯身而不及遇”的失落。

我們這一代人的父母親大多話少,生養子女無論是教之以德、誨之以禮、授之以技、傳之以術,多屬“吉人詞寡”之類,據我在閒談間向身邊的友輩儕流打聽,絕大多數都不太知道自己的父母在青春年少之時具體而有細節的生命內容。那一輩的人,是不會將他們的心思情懷暴露得太多或太深的。若是放在文字的傳統看去,就連以給兒子寫家信而傳世的傅雷,或者是在病榻上不斷向女兒告白心緒的梁啟超,都沒有敞然交代自己生命瑣屑的用意。無論是藝術或政治,他們都在“大於一個人”的面向上標定了自己的位置。

可是,就楊照的體會和覺悟來說,事情不只是這樣。顯然,唯有“絮絮叨叨地述說”才是“遇見”的真諦;唯其透過不斷地傾吐,既揭露著自己的青春身世,也辨認著女兒的成長軌跡。他的確如願和女兒有了“共同的興趣”,也的確能夠暢快地“對她說著我的經驗、我的知識”,然而尚有其他——

<blockquote><blockquote>我記得,走在中山北路上,應該是秋天,風吹過來還不覺得冷,然而卻吹得地上的落葉翻飛騰走。我的小提琴老師說:“他們在對你說話,知道嗎?海頓、莫扎特、貝多芬、帕格尼尼、維尼奧夫斯基,你聽到他們在對你說話嗎?如果你瞭解他們在說什麼,你就知道怎樣演奏他們的音樂了。”<sub><small>(《之二  不把你寵壞,也希望你懂》)</small></blockquote></blockquote>

小提琴老師對楊照說這話的時候,楊照大約只有如今李其叡的年紀。也許她懵懵懂懂地能夠體會,她的父親除了曾經許願要和她分享的經驗和知識之外,還傳達了這篇文章裡提到的一個資訊,那就是小提琴對鋼琴宣示過:“我的一切,都是為了你!”

這樣的話,傅雷和梁啟超還不會表達。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都市小說相關閱讀More+

無上征服系統

一劍長歌

因你半生歡喜

秋已盡

地心遊記

儒勒·凡爾納

特種兵王闖花都

大漠孤羊

繼承者之戰,貴公子們的全盛時代

三斤咖啡豆

超級都市小醫仙

張抖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