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四,博爾赫斯的面孔,格非,大文學小說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在《一個無可奈何的奇蹟》中,博爾赫斯筆下的主人公因為自己的苦惱得不到解脫而走進了瓦齊汗清真寺的大門。他祈求上帝或安拉替“他”解脫重負,同時又想到,上帝和安拉不過是一個無法想象的事物的兩種不同的名稱。最後,一個乞丐來到了他的身邊:

他向我伸出手,對我說起話來,聲音始終很低:

“給點兒施捨吧,窮人的保護者。”

我摸摸口袋,回答他:

“我一個錢也沒有。”

“你有很多。”他答覆說。

我右邊的口袋裡就是那些小石片。我拿出一片,讓它落到空空的手掌裡。我連一點聲音也沒聽到。

“得把所有的都給我,”他對我說,“給了所有的,就是什麼也沒有給。”

我明白了,對他說:

“我要你知道,我的施捨也許是可怕的。”

他答覆我說:

“說不定這是我唯一能夠接受的施捨。我有罪孽。”

我讓所有的小石片都落進這隻凹陷的手掌裡。好像落到海底裡一樣,連最輕微的聲音都沒有。

後來,他對我說:

“我不知道你的施捨是什麼。可是我的施捨才真是可怕。它留在你的身邊,跟白天、黑夜、智慧、習慣、世界,一起留在你的身邊。”

我以為,在這段文字裡,已經包含了博爾赫斯敘事的大部分資訊。通常,在傳統的小說中,故事的情節大多以行動的目的,實現目的過程中所遇到的障礙,目的的完成三部分構成。博爾赫斯在他的大部分小說中都沿用這一敘事模式,但這一模式的三個構成部分都一一被加以徹底的改造。

首先,目的本身缺乏明確的指向性。一本書,一個傳說,甚至是一個意念都會引發主人公一連串的行動。在上述引文中,藍色的小石片為何使主人公陷於瀕臨瘋狂的境地,充其量也只是一個哲學和玄學命題。

其次,在實現目的過程中,原初的動機往往在事件的發展中為另一個更大的動機所取代。所謂的障礙往往只是對目的的修正。實現目的的過程並不意味著“問題”的解決,而是恰恰相反,只是為了使新的問題凸現出來,這樣層層遞進,迴圈往復,構成了頭尾相接的敘事圓環。在《一個無可奈何的奇蹟》中,對老虎的渴望源於布萊克和切斯特頓對老虎的描述,而他在恆河三角洲並沒有見到夢想中的老虎,只是得到了一些藍色的小石片,而小石片的無限繁殖又引發了他新的苦惱。用卡夫卡的話來說,我們確信已經擁有的東西,最終只有丟棄。他最終將這些石片交給了一個乞丐。

再次,目的的完成或問題的解決總是在另一個層次上實現。主人公給了乞丐所有的東西,而乞丐認為他什麼也沒給。乞丐什麼也沒有“施捨”給他,卻給了他一切,這就是跟白天、黑夜、智慧、習慣、世界一起留在他身邊的日常生活。在這裡,原始的動機——去旁遮普尋找老虎的衝動已經沒有什麼意義了。

作家史鐵生曾經向我打過這樣一個比方:博爾赫斯相對於二十世紀的敘事文學,有些類似於愛因斯坦對於現代物理學所作出的貢獻。假如說陀思妥耶夫斯基試圖在地獄般的人間重建天國,博爾赫斯則是在語言的領域內創造另一個宇宙。他發現並記述了一個個奇蹟,但卻是無可奈何的奇蹟,只有在想象中才有意義。他的喜悅和悲觀同樣透明、美好,他的“遊戲”寂寞而自由,洋溢著啟示的力量。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都市小說相關閱讀More+

長日將盡

石黑一雄

折心緣

古早月

游龍十三針

孤魂鎖心

諸界入侵,反向獲取諸界資源

莫北北

科技大佬重生日常

默明非

不可能考第一

松下玩螞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