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之雄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六百二十七章 貌似北風之神,大國軍艦,華東之雄,大文學小說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水的密度是空氣的八百倍,所以,在水裡航行和在空氣中飛行,需要的外形是完全不同的。

在水裡最合適的造型是水滴形,而在空氣中最合適的是圓錐形。前者的例子是潛艇,後者的例子是子彈。

兩種型別是不可兼顧的,這對於潛艇射的彈道導彈提出了很大的挑戰。

潛射彈道導彈的最大優勢就在於隱蔽,所以,它必須要從水下射,等到導彈離開水面之後,再進入大氣層飛行,這樣,潛射彈道導彈就需要變身了。

巨浪2採用的是雙整流罩的設計,在水中使用流體效能最佳的水滴形,等到離開水面之後,將水下的整流罩拋掉,露出圓錐形的整流罩!

水滴形的整流罩不僅僅有前面的,尾部也得有才行,這樣在水中的效能最好,但是同時,設計太複雜了!

大毛也設計過,但是最後證明設計過於複雜。

哪怕就算是技術先進的西方,也沒有搞得這麼複雜,比如說美國的“三叉戟2d5”和法國的“m51”潛射洲際彈道導彈,他們把潛射導彈按照水下造型進行最佳化,這樣出水的過程非常順利。

但是,水滴形整流罩在空氣中飛行阻力很大,這個問題怎麼解決?答桉就是減阻杆!

這種導彈的外形就像是一條劍魚,在前面有一個長長的減阻杆,這個減阻杆在水裡不會影響航行,在空氣中飛行的時候,可以在導彈前面產生激波,減少後面彈體的阻力。

但是,減阻杆的效果肯定不如圓錐形的整流罩,減阻效果只有百分之五十左右,這就導致了導彈的射程大幅度縮短。

美國人的固體火箭動機技術先進,所以,就算是阻力大一些,依舊能保證導彈的射程,但是國內的就不行了啊!

此時,聽到了克瓦沙的話,楊老點頭:“是啊,克瓦沙先生說得沒錯,這樣設計是會導致系統太過複雜,但是,我們也沒有別的辦法啊,畢竟我們的彈道導彈射程八千公里的這個指標是硬性的,我們必須要按照這個指標來。對了,貴方是怎麼解決這個技術難題的?”

既然大毛的設計師過來了,當然也要聽一聽對方的意見了。

“我們採用的是水下點火的方式,靠導彈自身的動力出水。”克瓦沙也不遮掩,直接把這種技術說出來了。

國內和西方主流採用的都是燃氣彈射的方式,在水下將導彈彈出去,一直飛到水面上方,然後導彈才會點火,而老毛子就更直接了,在射筒內點火,自己飛出去,管他水下的阻力有多大呢,咱們直接衝就行了。

這種不同的設計,也是由於雙方的導彈設計不同造成的。

在冷戰的時期,老毛子的核潛艇一艘接一艘的下水,他們雖然也知道固體導彈很好用,但是一直搞不定相關的技術,所以,大多數都採用了液體導彈的技術,這種導彈的動機推力強勁,水下直接點火也沒事。一直到了颱風級核潛艇上,老毛子才開始使用固體導彈,專彈專用,所以,當颱風級核潛艇退役之後,老毛子突然現,自己手頭的潛射導彈又沒的用了!

備份計劃當然是有的,在紅色帝國時期,作為潛射導彈研龍頭單位的馬克耶夫設計局已經從1986年開始研製名為“巴爾克”的固體燃料潛射導彈。但是,試射了幾次之後,次次失敗,淪為了西方媒體嘴裡的笑柄,以至於大毛最終取消“巴爾克”研製計劃,透過公開競標選擇了莫斯科熱技術研究所的方案。這個機構就是大名鼎鼎的白楊導彈的研製單位,按說搞海基導彈也是很順手的,但是,這款代號為“布拉瓦”的導彈也沒有好到哪裡去,經常試射失敗,好在最終還是修成正果,算是給大毛挽回了顏面。

所以,在固體潛射彈道導彈的研上,老毛子的技術也不咋地,根本就沒法提供意見。

“說來也奇怪,在垂導彈上,老毛子一直用冷射,怎麼到了潛射導彈上,就搞了熱射呢?”秦濤在一旁打趣道,這件事,他也覺得很有意思了。

“還不是因為潛射彈道導彈的出水技術難度太大了。”克瓦沙說道:“當年海軍不是不知道固體導彈的好處,但是搞了幾款都失敗了,也只能是搞液體導彈了。”

眾人點頭,克瓦沙這個老毛子加入會議,也是有好處的,可以給他們提供一些大毛的核潛艇研製經驗,包括潛射彈道導彈的研經驗,哪怕只是失敗的經驗,也對己方有啟作用。

固體潛射彈道導彈的技術太難了!

眾人都是深有體會的,此時聽到克瓦沙這樣說,大傢伙都皺起來了眉頭,會議室短時間裡陷入了安靜的狀態。

秦濤也在思考著,如何才能兼顧水下和空氣中呢?美國人的那種減阻杆的方式不能用,有沒有更好的?

水的密度大,阻力大,空氣中的阻力就要小得多了,如果導彈在水下也和在空氣中一樣就好了!

想到這裡的時候,秦濤突然想到了什麼:“各位,你們聽說過空泡嗎?”

空泡技術先用在了魚雷上,大毛修成正果,搞出來了水下航兩百節的暴風魚雷,它的原理其實也很簡單,就是在魚雷的前面製造空氣泡,這樣就讓魚雷航行在了空氣裡,比在水裡要快得多。

聽到秦濤的話,眾人都是眼前一亮,是啊,怎麼沒有想過這種技術?如果給導彈前端增加一個空氣泡生裝置,讓導彈在出水的過程中,四周都是空氣,那就能大大地降低導彈在水中的空氣阻力了啊!

“秦總,您說的這個方案很有價值,我們會認真參考的。”楊老說道:“只是這樣一來,導彈的長度可能會增加一些,或許就得達到十四米了。”

秦濤點頭:“我們會根據十四米的長度來設計核潛艇,具體指標也得軍方認可,如果願意提升預算,提升排水量的話,我們倒是有可能取消核潛艇的龜背。”

13.5米的耐壓殼直徑是最大的,但是造這麼大的耐壓殼,必然意味著排水量增加,意味著建造成本飆升,所以,整體還是得統籌考慮,看看海軍能不能承受得起。

如果海軍覺得排水量太大,那降低一些也無所謂,只是增加個龜背而已,反正其他國家的導彈核潛艇幾乎都是帶龜背的。

“先請明州集團第三設計處按照不露龜背的方案來設計,然後出預算報告之後,由上級決定。”在場的一名軍官說道。

“好。”秦濤點頭。

“詳細的設計還需要以後具體計算,不過現在,我可以給海軍報一下大致引數。”作為最優秀的潛艇設計師,克瓦沙很快就給大致地計算了出來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折柳

巧克力阿華甜

我朱標不當仁君,大明成日不落了?

禦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