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四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64章 他心思深得好像失去過什麼,三國:誰讓他做謀士的?,三天四包,大文學小說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你當初聽我論的時候,可不是這麼說的!!伱甚至面色上一點波瀾都沒有!

君侯,你不要太過分了!

賈詡心裡,一口老槽簡直是不吐不快,但是表面上必須仍然要保持平靜,不能被人察覺。

荀攸聽完誇讚後,卻沒有笑,而是認真的看著張韓,道:“君侯不必藏鋒於鞘,以此韜光養晦。”

“在下觀君侯奪下廬江之法,收取人心為主,雖耽擱了一兩月時日,卻穩固疆域,收人心而御下。”

“此後,更是令廬江、淮南可得收容十萬難民的底蘊,光憑此便已堪稱為目光深遠。”

“至於收服張繡、不使其亂之事,甚至跟這定疆之功比起來反而不值一提。”

荀攸性格虛懷若谷、淡泊名利,年輕時雖有熱血情懷的衝動,但是這些衝動也已經在謀劃刺董敗露之後,全部磨滅收於心底,此後性子沉穩,善察不妄言。

所以他聽得出來,張韓雖然在誇讚,聽到意見之後雖然也面有奇異之色,可實際上,他肯定知道這些局勢。

才會……提前重視南疆,先將廬江舒城治理得凝聚一片,後又派遣兵馬前去皖城,這是要將廬江四方周圍,盡皆收攏穩固於麾下。

目光,甚大也,不可為不毒辣。

張韓愣了愣道:“這樣的嗎?我真沒想這麼多,公達先生應該是謬讚了……我生性謹慎,也只是隱隱覺得這麼做能夠得更加穩固罷了。”

“呵呵呵,”荀攸輕笑而視,不做評價,一副洞若觀火的模樣。

你說是就是吧,君侯心思深沉,足智多謀,沒有如此遠見反而才奇怪。

當初那一句“君子論跡不論心”,直到今日,家叔都仍然常掛在口中。

都到了現在,又怎麼還會有人把張韓當做是一個普通的年輕人呢?

他的眼光和心計,應該是舉世罕見的那一類,甚至口才都是。

而且,荀攸其實暗中還有一種猜測。

本來取廬江,是不易的,在戰略上也並非是上佳之選,是因為張韓領軍,所以成為了妙計。

故,張韓之謀,不在於有多麼精妙,而在於他自身。

謀略雖妙,也需有人達成方可步步深入奏效,張韓的計策,無論是否“出其不意”、“算無遺策”,他都會親自強攻達成。

才有了跨越五百里行軍,耗時數月而取舒城的壯舉。

這是他的獨特之處,恐怕當世再無這等人了。

若是此刻再給張韓重新做一個評價的話……荀攸低頭深思了許久,暗暗思索。

應當是一名足智多謀、深受愛戴的儒將,他能領兵多少,不知定論,但萬人以內,定然是有翻雲覆雨之能。

“公達先生,勝負並非是我等一論,便可得窺結果。”

張韓握著酒觥把玩,臉上帶著褪不去的淡笑,“是千萬將士用命去換,方才能有的數道勝機。”

“不光是將士,”張韓的眼神忽然銳利了起來,“許都之盛,來自於軍民協同,萬眾一心,如果朝堂上依舊還是一灘渾水,與冀州爭奪時,便不會如當下這般簡單。”

“我們能取揚州,並非因為軍力已天下無敵,而是袁術篡漢失義,朝中諸臣不敢有所異動。”

“且,楊太尉以自身之名望、人脈,在死守朝堂的各家言談,並無人插手戰事,方才頗為順遂。”

“可日後,再面對比袁術強大十倍的袁紹時,還會是這等狀況嗎?”

何來十倍之說……荀攸摸了摸鼻頭,暗暗腹誹,君侯這話未免也有些聳人聽聞了。

但是,為何忽然這麼嚴肅、正經的說起此事!?難道……

不確定,再聽聽。

荀攸打起了精神,仔細去聽張韓話裡的意思。

“公達先生,試想一下,若是公卿欲歸袁紹,而大戰又起,到焦灼難分勝負的時候,他們會否與我等一同死戰?”

這個,荀攸想都不用想,笑道:“不掀起內亂就算不錯了。”

“正是,”張韓長嘆了一口氣,道:“我令廬江一地計程車族真心依附,都耗盡心力,還讓楊德祖從正面而來,又從中斡旋,與張佑維做了一場戲,在此之前,我還買通了太守劉勳為我疏通打點關係,所用錢財何止萬金。”

“這,才換來一個不錯的結果,且還是有仁義之名廣為傳播的狀況下……”

“在許都,我不敢想。”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穿越女主的小丫鬟

江邊水色

我在異界搞基建

青鏡裡

重生豪門:首席老公找上門

九空空

炮灰讀心我劇透,慌了一個又一個

Oukinhou

快穿之萬人迷她引人注目

第二隻秋鴨

大酈第一女捕

琉璃欲成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