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劍山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明天子,名劍山莊,大文學小說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今年春天的旱情,朱祁鎮自然砸進去一千萬兩,雖然很多都沒有花出去,不過是轉換成了糧食而已。

但是總體來說,于謙今年籌備的物資遠遠少於去年同期。

于謙說道:“陛下,今年災民,臣都已經落戶各縣。所以用不著以工代賑了,自然可以徵召各地民役,百姓苦於水旱,只要朝廷是真心治水,百姓自然願意出工出力的。”

“如此消耗也就不用太大了。”

朱祁鎮這才知道以工代賑與朝廷正常工程之中消耗差了多少。

雖然明朝徭役制度,很難說是合理,更多是朝廷對老百姓體力剝削。百姓對徭役也是怨聲載道。

朱祁鎮都是有所耳聞的。

但是有時候用起來,真覺得好。

也就是這種能夠無償的讓百姓勞動的權力,才能修建出這麼多的大工程。

但是這些徭役都是建立在完善的黃冊之上的,隨著黃冊失效,徭役之中的貓膩也就越來越多,士大夫不服徭役,有辦法的逃避徭役,但是徭役數量不少,自然讓百姓逃避。

這種國家動員機制,自然崩潰了。

朱祁鎮說道:“那麼河北的黃冊就讓先生多費心了。”

于謙說道:“臣自然會一一核實各地黃冊,決計不會讓百姓受怨蒙屈的。”

朱祁鎮說道:“有一件事情,也是先提前給先生打一個招呼,太祖定下各地稅額,但是而今時過境遷。有些事情也是要改變了,比如這一次,朝廷投入河北銀錢糧食,何止千萬,如果河北定額還是如同當初。朕這些努力又有什麼用?”

“如果與朝廷沒有利益,即便朕再推動,今後恐怕也不會有人願意這樣做了。”

“所以,朕想要動一動河北各地的稅額。”

于謙好像要說什麼,朱祁鎮一伸手,說道:“先生先聽朕說完,朕雖然年幼,但是也是讀聖賢書,自然知道愛民的道理。所以,朕也不要橫徵暴斂,只不過想讓先生按照太祖皇帝定下的賦稅,一一核實,否則有些人可以交稅,有些人卻不用交稅,豈不是不平等。”

于謙說道:“陛下,自從永樂以來,列代先帝為了增加河北人口,都有詔書,言在河北開荒,永不徵科。”

“有這事情?”朱祁鎮一時間愣住了。

于謙說道:“臣在河北河南任職多次,斷然不可能欺君,如果陛下不信,臣立即去找來永樂十一年,十三,十九的詔書,必在其中。”

朱祁鎮一時間頭大。

只覺得別人老子爺爺都是給後世留下好東西,但是他的太祖太宗皇帝。都是給他留下坑。

朱祁鎮想了想說道:“永不起課,乃是開荒本人永不起課,並不是子孫後世都不起課,如果開荒的土地,還是本人在,那麼朕就遵太宗皇帝之意,不起課,如果本人不在了,子孫在,卻是要起課的。”

于謙說道:“陛下,如此也——”于謙一時間不知道怎麼說了。

朱祁鎮嘆息一聲,說道:“先生,並非朕貪圖升斗小民之財,只是民不患寡而患不均,雖然之前是開荒,但是一代人下來,這荒地與良田何異?為什麼別人要交稅,他不交稅,人心苦不平。”

“而且交稅之後,就在朝廷登記造冊了,乃是民產,如果不交稅,黃冊上有他們嗎?”

“這對他們未必是好事。”

于謙頓時明白了,他久列地方官,特別是在順天府做過,自然知道權貴的嘴臉。

特別是孫家,黃冊上有的需要交稅的土地,想要的話,自然是花錢賣。但是那些不在黃冊上的,在朝廷的登記之中還算荒地的,卻有很多文章要做。

朱祁鎮就差點中計,會昌伯就做過這樣的事情,他來向朱祁鎮說,某某有一處荒地,他想開荒,讓朱祁鎮劃給他。

朱祁鎮當時覺得開荒是好事,差點答應了,如果不是多個心眼,私下問了錦衣衛。這一個村子就成了會昌伯家的產業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都市小說相關閱讀More+

諸天福運

我叫排雲掌

[綜崩鐵]開拓者在橫濱的開拓之旅

明新

大佬養了三年的紙片人跑了

山柚子

重生的我選擇與天后領證

與門

當天長遇上地久

閒閒令

重生之最強控運師

如此純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