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中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二二四、長江的戰火,北洋軍閥史話epub,丁中江,大文學小說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上海事變後,段祺瑞即於1月12日責成盧永祥會同蘇軍總指揮秦洸迅速戡定上海事變。同時電令安徽軍務善後督辦王揖唐就近派兵協助盧永祥,並令何豐林收編已潰散的陳樂山舊部第四師。

孫傳芳也派謝鴻勳為第四師師長,收編陳樂山的潰軍。

上海總商會則乘宮邦鐸、張允明被逐時,宣佈上海為不設軍職、不駐軍隊及將兵工廠遷移他處的不設防城市。

東南大學校董和教職員則反對北京教育部將校長郭秉文免職,主張教育獨立,不宜隨政潮進退。

14年1月13日北京執政府下令獎勵孫傳芳撤兵回浙。

這顯示段祺瑞把齊孫分別處理,孤立齊燮元。

同日又令派陳調元幫辦江蘇軍務善後事宜,白寶山為海州護軍使,馬玉仁為淮揚護軍使。

在上海的張允明部一師一旅,及陳樂山的第四師殘部只有少數投入齊、孫兩軍。其餘為數1萬餘人悉向租界繳械,即由租界當局收容。

上海的領事團,鑑於戰爭可能波及上海,乃開會決議:禁止中國失意軍人在租界活動,並調各國的海軍陸戰隊登陸,監視所收容的中國潰兵。

盧永祥在南京組織宣撫軍,以奉軍軍長張宗昌為宣撫軍總司令兼第一路軍總指揮,參謀長臧致平兼第二路軍總指揮,軍務幫辦陳調元兼第三路軍總指揮,江蘇全省水陸警備司令冷遹為戒嚴總司令。

蘇軍總指揮秦洸在蘇州被當地駐軍攻擊,蘇州商會付出一筆錢請秦洸離蘇州。上海齊燮元軍隊即透過蘇州,與常州鎮江的齊氏舊部聯合。

1月14日淞滬聯軍孫傳芳齊燮元聯名發表通電:願意撤退上海地域內所有兩省駐軍,廢除護軍使及鎮守使名目,反對以後再設類此軍職,兵工廠亦即日擇地遷移。北京執政府亦頒佈處置浙、滬問題三令:(一)淞滬護軍使一缺著即裁撤。(二)上海兵工廠著陸軍部即日飭令停止軍用工作,以便招商承領改組商業工廠,並先委託上海總商會暫行接收,妥為保管,即由該部遴派專員會同該商會妥籌辦理。(三)上海嗣後永遠不得駐紮及設定何種軍事機關。

1月16日北京執政府令:

“此次蘇浙軍隊發生衝突,聞齊燮元有從中煽惑情事。……應另派員查辦外,嗣後各該省軍長官,務各嚴飭所部,恪守疆界,不得輕信謠諑,致啟釁端。如再有前項情事,定惟各該長官是問。”

又令:

“暫兼督辦江蘇軍務善後事宜韓國鈞,準免兼職。特任蘇皖宣撫使盧永祥兼督辦江蘇軍務善後事宜。特任方本仁督辦江西軍務善後事宜。長江上游總司令王汝勤著兼任幫辦湖北軍務善後事宜。山東、福建督理缺員著即裁撤。特任鄭士琦督辦山東軍務善後事宜。孫傳芳督辦浙江軍務善後事宜。周蔭人督辦福建軍務善後事宜。派盧金山為長江上游副司令。”

盧永祥在南京自有一套想法,其實對他來說仍是舊調重彈,他於三年前做浙江督軍時,因受第一次直奉戰爭影響,曾一度通電倡議廢督,通電中慷慨陳詞,一時極為輿論所讚美,可惜後來盧氏對於通電所提倡的事,僅能做到改“督軍”名稱為“軍務善後督辦”而止。致輿論對他頗為失望。

14年2月27日盧永祥又電段祺瑞籲請廢督。他的電文中有不少的警句:

“……廢督之議創之久矣!上既憚而莫敢為,下遂鍥而不忍舍。一日不廢,則一日不能息民。廢督以前大要者二,曰定軍制、曰劃軍區。然此非一省之事也,有一省以創之,中央鼓其激昂之氣,推之鄰省焉。推之全國焉。則事無不舉矣。……應暫以徐州一帶為國軍區域,大江以南不再駐國軍。凡駐蘇國軍一律調赴國軍區域,悉聽中央指揮。餉由部給,不幹省政。蘇省固有師旅,酌量蘇之財力另行改編,歸省長節制。浙省同時將國軍調赴國防規定區域,不得仍駐江浙毗連境壤,並將軍務善後悉聽中央主持。”

在當時浙江人民環請撤兵的時候,這些話是中聽的,也是必要之舉。同時他對江浙軍務善後督辦一職要求北京政府迅頒明令永遠廢除,為各省倡。

盧永祥這一個電報的“動機”從善的一方面說,他已經真實覺悟了;從惡的方面說,他想玩弄三年前的老手法。至於影響方面,在善後會議中已經有人向政府責問處置辦法,政府答以通盤籌劃四個字,似乎還沒有同意盧氏這個廢督的計劃。皖督辦王揖唐在京,表示贊成盧氏辦法,願將安徽軍務善後督辦陪同裁撤。對盧更備極揄揚,而江浙各團體亦以“與人為善”之心,紛紛通電贊成。南京方面雖有人假造省議會電報,說廢督尚非其時,請政府催盧氏速就江蘇軍務善後督辦職,可是隨即經省議會正式否認了。政變以後,馮玉祥的呈請辭職,通電下野出洋,就曾博得當時輿論界的稱揚。現在輿論也對盧永祥電請廢督一事大為推崇。不過有實力的人附合的並不熱烈。

江浙和約簽定後,上海的護軍使等軍職真個廢掉了,軍事上所必爭的兵工廠完全交由總商會接收了,浙奉兩軍的大隊也都離去,兵也可算是沒有了,上海人半年來所努力進行的避免兵禍運動,僅僅就軍事關係說,到此可謂已經成功,剩下來的是上海地域內所尚未解決而成為問題的,就是上海怎樣成為特別市或商埠的建設問題。

上海民政的改組,當初從事於避免兵禍運動的上海人似乎都還沒有考慮到,執政府於1月15日所下的三個命令亦僅說到上海為通商重埠,此後永遠不駐兵隊及設定任何軍事機關,而未說及民政事宜的如何處置。反而是齊燮元、孫傳芳的聯合通電中倒能說出“……其民政事宜,與平常縣份不同,擬另組成政廳以理之”的一句話。戰事粗定時,江蘇省長韓國鈞於1月29日在百忙中首先宣告於上海設特別市,電聘上海舊市董李平書等11人為籌備委員,令先行擬定區域如何劃分?機關如何組織?職權如何分配諸事宜。而上海有幾個商人,則提出意見於總商會,反對上海市政悉由少數蘇紳主持。申述執政府擬改上海為特別區域,永不駐兵,特設督辦處理民政,而主張督辦直隸中央,地方事宜由地方紳商共同處理。同時,上海的輿論,則一致主張上海應籌改為特別市,市政廳須以市民為主體,市長鬚由市民公選。戰後一個月間,關於上海的建設問題,引起了劇烈的爭議,中央與蘇省政府、商人與市民,都各表示不同的態度與意見。

事實上,執政府對於江蘇省長聘請委員籌備特別市一事,並未有所表示,可說完全不承認其效力。2月6日北京政府下令任孫寶琦為淞滬商埠督辦、虞和德為會辦。不過定上海為商埠,是與上海人民設立自治市的希望背道而馳,因此輿論反對,頗為劇烈。至於江蘇省政府所聘的籌備委員會,則積極進行籌備,一面擬成淞滬特別市籌備會章程,大致劃定上海、寶山、川沙、南匯、太倉等五縣所屬40餘市鄉為特別區域,並與各縣公團所組織的市政協會聯絡,定於3月5日召集特別市臨時市議會,討論一切重要問題;一面力爭特別市根本立法,須由籌備處擬定,經市鄉同意施行。這項關於特別市籌備會的事情,迭由江蘇省長電致北京內務部,但迄未得到覆電。

江浙二次戰後,鬧得最有聲色的是上海問題。廢使、撤兵與遷廠的運動均告成功,於是,使得同受兵災各地望而生羨。和上海地域相毗連的如松江等處,紛紛要求加入上海區域,相距稍遠的如蘇州等處,則圖謀仿上海組織特別市。於是江南同受兵災的各地方,乃形成了大規模的避兵運動,所謂太湖流域聯合自治的運動乃告發生。

太湖流域聯合自治運動,醞釀於14年2月中旬,發動於3月初旬,它的目的在謀組織特別區域,實行自治,永避兵禍。他的方法在仿效上海的辦法,聯合太湖流域的鎮江、常州、蘇州、太倉、松江(以上屬江蘇省),杭州、嘉興、湖州(以上屬浙江省),八舊府屬各法團的代表,一面請政府撤去域內軍隊,一面舉辦民團以謀自衛。最初發起的是在江浙戰事中受禍最烈的常州、無錫、湖州三處旅滬人士。後經杭州等處紳商的贊同,乃在上海組織太湖流域聯合自治籌備會,發電懇求盧永祥、張宗昌飭各軍退出太湖流域,並推代表分赴南京、杭州及北京向各當局呼籲。

太湖流域人民是由於兩次江浙戰爭中飽嘗兵災滋味,因而進行避兵運動,他們入手的第一步,在籲請撤退域內軍隊,以免妨礙春耕及妨礙農事。這個太湖流域聯合自治運動,在大體上,是值得同情的。不過在軍人爭地爭城以戰的時候,這種運動是得不到什麼結果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都市小說相關閱讀More+

蒲橋集

汪曾祺

清穿之皇太孫躺贏日常

癢癢鼠

從成為鬼差開始求生

向門

錦鯉小皇后

故箏

殺到界海彼岸,成就萬古帝尊

眾餘

我有無數技能點

東城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