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橋的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零八章 彝族人家特有的美食,鐵道炊事兵,沒有橋的河,大文學小說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擺在楚留香與炊事班面前的主食是一種叫“坨坨肉”的彝家大菜,這種美食,所有彝族地區都有,是彝族的民族專有味道,是彝族人家特有的美食;

坨坨肉是彝族人民吃肉食的基本製作方法。

在製作上,不論豬、牛、羊,宰殺後均連骨帶肉切成如拳頭般大小的塊塊,故稱為“坨坨肉”;

在雲南人的習慣中,將“塊”這名詞更加細分,“大塊”叫坨,“小塊”才叫塊;

一般一塊東西有二兩以上,基本都稱呼為“坨”,“塊”這詞,在雲南一些特定場合,因音音調不同,如肉鋪中還被用作動詞;

坨坨肉的製作非常講究手藝與火候;

宴會上所食用的坨坨肉,全程都在大屋中間的火塘進行,楚留香看的真真切切;

將已經切成坨坨的鮮肉,冷水下鍋;

當鍋中飄起血沫之類的雜質,用勺舀出;

在烹煮的過程中,鍋內除了肉以外,什麼都沒有放,甚至是食鹽都沒有放;

煮至八成熟,便撈入簸箕內,撒上鹽巴等調料來回簸盪,使鹽和調料在來回簸動的力道中滲入肉中。

來回簸動,是一個體力與技巧並重的活計,坨坨肉滋味的好壞除了掌握必要的出鍋火候之外,這來回簸動,也是非常關鍵;

當來回簸動到肉沒有一點水份溢位,則立馬為客人端上,客人必須在食物冷卻之前食用,否則這坨坨肉就是另一番味道了。

坨坨肉的出鍋時間非常講究,一般人還真無法掌握確切火候,出鍋早了,肉還沒完全熟透,出鍋晚了,肉則變得有些“柴”了;

“柴”是形容肉煮過頭了,吃起來沒有嚼勁,不新鮮,肉變得綿軟,沒有肉食本該有的回甘口感,沒有烹飪技法帶來的專有滋味;

烹煮坨坨肉並不是誰都能勝任,尤其高規格宴席,烹煮的人都是大家公認的高手,為楚留香烹煮坨坨肉,就是一位看上去近5o歲的中年人;

坨坨肉在吃時除放鹽與調料外,不再進行任何加工處理,也不用碗筷,直接用手取而食之。

吃時將砣砣肉抓在手上,邊啃邊嚼,由於這種肉做法特別,又不是很肥,吃起來越嚼越香,越吃越胃口開。

彝族製作的坨坨肉,既鮮又香,別有風味,特別是選用四五斤重的仔豬肉製成,更是清脆可口,為坨坨肉中口感最佳的一種食材,是普通富裕人家用來待客的佳品。

楚留香拿起剛從簸箕之中端上來的一坨肉,連骨帶筋足足有三、四兩,這是煮坨坨肉之人專門為楚留香選擇的上好部位;

學著彝家人,楚留香大大的咬上一口,一股牛肉純正肉香味立即讓他眼前一亮;

簡單的配料不僅沒有掩蓋一絲坨坨肉原本的口感,還將坨坨肉香味提升不少,食材原本的香氣,新鮮的香氣,鮮嫩舒爽,具有很好嚼頭的牛肉,楚留香已經好多年沒有遇到過了;

當然楚留香好多年沒遇到過,自然有吃不起的因素在裡面;

但能將牛肉的香味做到如此境界,確實不一般;

隨著自己慢慢咀嚼,楚留香慢慢體會出,牛肉的來源,才是關鍵,應該跟彝家人常年將牛放養在高山之中有很大的關係;

牛肉中那股淡淡的青草香氣,已經被楚留香完全捕捉;

這牛可不是隨便哪裡都能養的出來的!

喜歡鐵道炊事兵請大家收藏鐵道炊事兵本站更新度全網最快。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