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巖松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致青春:做一個和自己賽跑的人,白說,白巖松,大文學小說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學會接受“平淡”這一生活現實,然後把平淡向幸福那兒靠。你的收入與你的不可替代性成正比。

有了感觸不必立即表達,中間該有一段“追尋”的時間。

不掙扎不絕望不算青春

今天講一個與青春有關的關鍵詞吧,就是“焦慮”。

焦慮幾乎是當下每所高校共同的情緒,從校長到老師,從大一到大四。象牙塔的教育傳統在嚴酷的現實面前,已經受到了非常大的衝擊,該如何找到一個平衡點?我們在內心裡又該如何去舒緩這種焦慮?

我個人認為,轉型期的中國,一個特殊的時代之下,每個行當都會面臨焦慮,大學校園也不能倖免。我期待十年或者更久以後,年輕人的大學生活能夠更加心平氣和,可以享受純粹的唸書時光,但現在似乎不行。

去年我參加了一個內部討論,團中央書記陸昊和青聯主席王曉都在,我說,青年問題已經重新成為社會問題,非常值得關注。集中體現在以下幾點:

第一,現實的壓力比過去更明顯;第二,機會遠遠不如以往,當然這是時代進步的必然結果;第三,年輕人心理衝突加劇,和就業環境、情感因素都有關,如果不能得到合理疏導,會演變為巨大的社會衝突。

站在年輕人的角度,該怎麼看待這些外在或內在的衝突呢?我歷來都說這麼幾句話:第一,全社會都要關愛年輕人,但不是溺愛;第二,沒有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第三,如果青春順順當當,沒有任何奮鬥和掙扎,沒有那麼多痛苦和眼淚,沒有經歷過理想的幻滅,還叫青春嗎?如果回憶中沒有充滿各種跌宕起伏的色彩,回憶有什麼意義?

中國能滿足所有的年輕人在三十歲之前買房的夢想嗎?我要告訴大家,門兒都沒有。房改犯了一個非常大的錯誤,就是在十幾年前,給了全體國民一個不可能實現的預期—每人都能買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抱歉,美國沒有實現,日本沒有實現,新加坡、香港都沒有實現。請問十三億人口的中國如何實現呢?

為什麼當時政府沒有想明白,你該解決的是從廉租房到保障房這樣的住宅問題,商品房的問題交給市場經濟去解決。結果,上來就搞商品房,等到房價幾乎失控的時候,想把它摁下去,再來做廉租房和保障房,已經晚了十年。這話可能有點諷刺,但卻是事實。

在日本,一個人到了五六十歲快要退休時,才剛還完一輩子的房貸,這是很正常的現象,全世界大多數國家都是如此。可我們這兒很多年輕人買房都是一次性付款,花的是雙方父母一輩子的積蓄,或者把老家的房子賣了籌來的錢。年輕一代的住房問題,一定要靠犧牲上一代人的福祉才能解決嗎?

我三十二歲的時候,才擁有自己的第一套房子,很幸運地趕上了福利分房的尾巴,也要花一點錢,但不是很多。

在那之前我搬了八次家,我兒子的孕育和最初的成長,都是在租的房子裡。其中有一次搬家,讓我每每回憶起來都覺得特別……驕傲又有一點悲慘。

當時,老房東不肯續租了,新找的房子就在同一個小區,而且和老房子一樣,也在六層。我傻呵呵地給搬家公司打電話,問能不能便宜點,兩棟樓相距不到一百米。人家說,不僅不便宜,還得加錢,我們不看距離,只看樓層。

時間很倉促,我們只有一晚上打包裝箱,最佔地方的就是書,不知道怎麼會有那麼多。最後,我夫人累得犯了急性腎炎。我認為在我的記憶中,如果沒有搬過那八次家,沒有那麼多找房租房的經歷,我的青春是不完整的。

有很多年輕人抱怨,現在社會上都是拼爹、拼外貌,我會告訴他們:我也曾經擁有一個成為富二代的機會,但是我爸沒有珍惜。

拼爹,起碼得有爹吧?我八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母親一個人把我們哥倆帶大。我在北京沒有一個親戚,也從沒為了工作給誰送過禮,不也走到了今天嗎?人生如果沒有一些落差做比較,也就沒那麼多趣味了。

北漂一族常問,到底要堅守北上廣,還是回老家?探討這個問題有意義嗎?你有機會就留在這兒,甚至可以去紐約、倫敦;沒有機會,死守大城市也沒意義。我只想羨慕地對你說,當初我們想北漂都不行,因為沒有全國糧票。我的很多同學居然是過了三十歲,才背井離鄉,告別妻兒外出闖蕩。

你也可以抱怨大城市交通擁堵,地鐵太擠。要知道,我上大學實習的時候,學校離城區太遠,為了不擠公共汽車,每天早上五點多就要出門,蹭老師的班車。上車就睡著,車停了就下去。結果有一天,班車莫名其妙在中間停了一站,我看都沒看就跳下去了,車走了,我才發現沒到目的地。那一刻我真是悲從中來,可能比你今天面臨的很多絕望要絕望得多,但是都過來了。

青春是一生中最迷茫、最焦慮、交織著絕望、希望和挑戰的時期。但為什麼所有人都說青春美好呢?那是他們在回憶時下的定義。悲傷的時候,即使有太陽也覺得天昏地暗;開心的時候,即使下著大雨也恨不得出去裸奔。這種自在隨意,到了中年就不可以了,但或許到了老年又可以了,我還沒經歷過。

史鐵生是我非常尊敬的一位老大哥,2010年12月31號,離他的六十歲生日還有幾天,他走了。

他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四肢健全的時候,抱怨周圍環境如何糟糕,突然癱瘓了。坐在輪椅上,懷念當初可以行走、可以奔跑的日子,才知道那時候多麼陽光燦爛。又過幾年,坐也坐不踏實了,出現褥瘡和其他問題,懷念前兩年可以安穩坐著的時光,風清日朗。又過幾年,得了尿毒症,這時覺得褥瘡也還算好的。開始不斷地透析了,一天當中沒有痛苦的時間越來越少,才知道尿毒症初期也不是那麼糟糕。

所以他說,生命中永遠有一個“更”,為什麼不去珍惜現在呢?

我做製片人的時候,有一個孩子來實習,還是託了關係的。一問,才上大一。他覺得早實習可以早點兒熟悉行業,將來找工作更有把握。我說對不起,從明天開始你還是回學校做個大一學生吧。

如果總在為未來憂慮,而不能享受此時此刻的時光,你可以把整個餘生都搭進去,但你真的打算這麼過一輩子嗎?要知道,你所擔心的事情,只有不超過10%會變成現實,其餘的都是自己嚇自己。而且生命中有一個很奇妙的邏輯,如果你真的過好今天,明天也還不錯。

能面對平淡,就是不平淡

2009年我度過了大學畢業二十週年紀念。對我來說,大學是一生中最美好的四年,很多事情後來再也難以複製。

在大學裡,一定要珍惜和維繫集體的友情。

舒婷曾經有一句話:“人到中年,朋友的多少和頭髮的多少成正比,友情之樹日漸凋零。”但是在大學裡結下的同窗情誼,往往可以貫穿一生。因為你們同在一個行當,未來的工作生活多有交集,且不涉及利益的糾葛。

是,我既不同意更不反對大學期間談戀愛,但是千萬不要因為提早走入二人世界,而錯過了再也無法複製的集體生活—那種一大群人一起騎車踏青、一起踢球、一起喝酒、一起熬夜準備考試的記憶。

大學期間,還要錘鍊出強大的心理素養。

現在大家都在談論素質教育,但忽略了素質教育的核心之一,應該是面對挫折時仍然保有樂觀的態度和堅定的信心,這是這個年齡階段必修的一門功課。

千萬不要為大學期間遭遇的小小挫折尋死覓活,哭鬧撒酒瘋。我也經歷過,以為天塌下來了,後來才知道,簡直不值一提。將來,社會迎接你的禮物,就是無數個打擊,而你能做的準備,就是在校園裡練就一顆堅強的心臟。否則,等不到成功到來的那天,你已經被挫折打垮了。

在工作中,大家通常強調一個人的業務素質、身體素質,我卻更願意用心理素質去衡量一個人的發展潛力。如果你遇到挫折就打退堂鼓,甚至哭鼻子,我只好搖搖頭轉身就走。在工作中我是沒有性別概念的,也不相信眼淚。另外,我不僅要看他的“抗打擊能力”,也要看他的“抗表揚能力”。有相當多的人,沒有折在挫敗上,卻折在了一兩次的成功上。成功讓人飄飄然,忘乎所以,原本應有的上升空間,就這麼被堵住了。

大學期間另一件重要的事,是一定要學會用自己的頭腦思維,而不是人云亦云。你們會發現,剛剛進入大學的時候,同學之間幾乎沒有差別,而四年以後,彼此差異卻很大。是什麼造就了這些差異呢?

首先是專業的設定。不同的專業與其說教給你們不同領域的知識,不如說是讓你們學會用各自專業的角度去觀察世界。比如我自己,在大學學業結束後,開始用新聞人的眼光去看待世界。法律系的同學有法律人的視角,理工科的同學有理工科的思維。

除了專業角度不同,還有一點使自己有別於他人的,是你的獨立思考能力。一個人的價值和社會地位,跟他的不可替代性是成正比的。你是創造者,還是跟隨者?這往往決定了未來你的前進速度和能夠到達的高度。

為什麼有的人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甚至會有生命危險,收入還很低,比爾·蓋茨整天飛來飛去、看起來優哉遊哉,卻那麼富有呢?因為前者的工作隨時可以被取代,任何人經過短期培訓都能做到,而世界上只有一個比爾·蓋茨。

我們幹新聞這行,也面臨著能否做出獨特性的挑戰。網際網路時代,新聞資源被壟斷的可能性已經越來越小,那麼拼的就是視角和語言表達方面,是否具有足夠的競爭力。

不可替代性來自哪裡?來自獨立的人格和獨特的思維方式。

當然,永遠別忘了安靜地做好眼前的事。

我知道現在有相當多的大學校園裡,學生唸書念得心猿意馬,總覺得越早開始實踐,未來的工作就越牢靠。還有,很多學校管理不嚴格,畢業實習和論文答辯形同虛設。我們上大學的時候,畢業實習是學校統一安排的,單位開出的實習鑑定也是一項很重要的成績。現在呢,不少學生從大四起就處於“放羊”的狀態,所謂實習也是矇混過關。如果大學無法為社會提供合格的畢業生,社會又怎麼能放心地接納你們呢?

好的工作,和好的戀愛、好的婚姻類似,可遇不可求,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從一開始就很浮躁,帶著功利心去賭,成功的機率很低,你確定你一定有好運氣嗎?不如踏踏實實做好眼前事,把四年後的事交給四年後去解決,好過程必有好結果。

你們最終要走入社會,有必要了解社會需要什麼樣的年輕人。

當然,剛剛走出大學校園的學生,並非“成品”,但你們需要展現出學習性和成長性。我參加過幾次招聘會,很少看年輕人此刻的水準,而是會判斷他未來的成長空間。有時候,甚至要求沒有電視行業經驗者優先。很奇怪的邏輯,對嗎?因為我意識到未來將是一個跨媒體時代,電視、廣播、網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不會電視,我還可以教你;但你只會電視,我如何教你呢?

當然,我也格外看重一個人本身,這沒什麼資料可參照,只能憑經驗和直覺。優秀的人才進入合作的團隊,可以激勵別人,也被別人激勵。你在一生中可以從事各行各業,唯一不能改行的,就是做人。

而當你真正離開校園之後,做好“接受平淡”的準備。我在你們這個年齡,也對未來充滿了浪漫憧憬:戀愛就是每天送花、甜言蜜語;工作就是宏圖大業、精彩紛呈。

但其實,現實不是這樣。我描述一個生活中常見的景象:老公在看電視,夫人在織毛衣,孩子在寫作業,一晚上沒多少話,到點兒熱水泡腳,洗洗睡了。你們覺得,這種日子怎麼樣?

可能大多數人都會說,快離了吧?但我告訴你們,對於相當多的四五十歲的人,這就是最幸福的一種生活狀態。真實的人生不會天天都在放禮花,也不會天天都送玫瑰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都市小說相關閱讀More+

在火影練吸星大法

三服

吾妹千秋

木秋池

秘境3:迷失的絕世秘藏

冷娃

大佬他又開掛了

月色遙

官路梟雄

小鬼上酒

南北朝那些事兒:劉裕拓跋珪卷

雲海孤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