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巖松提示您:看後求收藏(溝通 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白說,白巖松,大文學小說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懸念:與“當下”距離最近的問題

在生活中我們發現,同樣的笑話,有的人講就特好笑,有的人講就不好笑;同樣的故事,有的人講就特好聽,有的人講就不好聽。為什麼?

你們有沒有問過自己:講好一個故事的核心是什麼?

對於新聞人,講好一個故事的重要手段,就是尋找跟“今天”最有關聯的話題。

比如,《新聞1+1》定了這樣一個選題:浙江義烏招聘五名高薪公務員,年薪最低的三十萬,最高的六十萬。我對編導強調“新聞性”和“講故事”。故事一定要貫穿每一環節:從節目標題、片子開場,到主持人、評論員的每一個問題,以及節目的結構,都要跟這個故事配套。

第一稿,他們提交上來的標題很像政府工作報告,“義烏試水高薪聘請公務員”。太常規!我把它改成了“三十萬年薪的公務員,怎麼用?”

文案的第一個問題也很常規,節奏慢條斯理,詢問義烏組織部部長“為什麼要開展這樣的活動”。

我問編導:這條新聞是5月1日之前發生的,而我們做節目是5月5日,這兩個日期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編導顯然沒想過,只說“這幾天持續關注”。

我繼續提醒他:5月1日公示結束,按道理講,他們應該過了節就上班,不是5月4日,就是5月5日,那麼他們今天上班沒有?—這是第一個問題。

編導回答:沒上班。

我說:所以啊,這就是今天的新聞!他們為什麼沒上班?

其實這個問題在原文案中也提出來了,但是位置安排在第一個短片結束之後。我將它提到開場:“我們得到訊息,五名高薪公務員在應該上班的日子卻沒上班,出什麼意外了嗎?壓力太大?”然後馬上連線採訪組織部部長,把這個問題拋給他。那麼對方會給予解釋:“公示雖然結束了,但是還要呈報上級,另外我們雙方的合同沒簽,還有一些細節待協商。”接著我會問:“有出問題的可能嗎?會不會有人不籤?”再進入第一個短片。

看似很簡單的一個調整,但是馬上,“新聞”突顯出來了。這就是一個“講故事”的模式,而不是按著老套路去平鋪直敘。掌握這種模式,也是長期訓練的結果。

新聞人和受眾之間的關係,很大程度上是由你的故事精彩與否決定的。你慢條斯理地去講,觀眾沒興趣,可聽可不聽。再說你以為觀眾不能從其他渠道獲知這條資訊嗎?但當你找出“當下”最新的新聞性,馬上就有了懸念—對啊,這幾個哥們兒怎麼沒上班?這才是新聞人提供的價值。

邏輯:站在受眾的角度思考

要講好新聞故事,第一個準則,就是站在受眾的角度去思考,而不是反過來,站在自己的角度。但在我們的新聞隊伍當中,恰好絕大多數的人都是後者。那怎麼可能把故事講得好聽呢?

我的幸運在於,原來在《東方之子》工作的時候,還沒有手機、網路、微信,也看不到什麼流行的段子,都是別人給我講一件事,我再轉化成自己的語言講給大家。從那時起就培育了一種潛意識,知道怎麼講故事別人才愛聽。

過去我們設計廣播或電視的節目結構,都是假定受眾從第一分鐘開始聽或看,一直到最後一分鐘節目結束,由此完完整整地來考慮它的起承轉合:怎麼開頭,怎麼推進,怎麼高潮,怎麼收尾。

但國外的傳媒調查顯示:聽眾和觀眾會在任何時間進入、任何時間離開。這就對我們過去那套“線性邏輯”產生了挑戰—中途進入看不出眉目,立刻就換臺了。所以現在,“平行邏輯”正在快速成長,要讓任何時候進來的受眾都可被抓住。

我小時候,一放學就跑到電線杆子底下,聽袁闊成、單田芳的評書,一聽就是半小時,聚精會神。現在,你給我講半小時故事試試?你能讓多少人從頭聽到尾?更何況,還是連續一百天,每天半小時。很難。

現在的人們生活節奏加快,對故事的心態和審美不一樣了。同樣是半小時,過去你可以慢條斯理地講一個長故事,現在卻可能要把長故事分解成好幾個完整的短故事,再組合在一起。比如《舌尖上的中國》,你任何時候開啟電視,都能跟著它的故事走。

受眾的需求發生了變化,講故事的人必須適應這種變化。

細節:直指人心的力量

一個好故事,從內容層面上看,有了人和人性、懸念和邏輯,還有很重要的一項—細節。新聞人應該養成這樣一種習慣:無論做什麼樣的選題,首先考慮人物,其次尋找細節。

我們常說,一篇文章寫得“有血有肉”,細節就是文章的“血肉”。好的細節,會在聆聽者產生倦怠的時候,將他再次帶入故事。被細節牽引著的人,聆聽的狀態都是不一樣的。

比如,大家平時一聽到“主旋律”這三個字就頭疼,話題太大!如果把大話題轉化成故事、再引入一些細節呢?

無錫有兩大家族:榮氏和錢氏。榮氏家族出了榮毅仁這樣的國家副主席,錢氏家族出了錢穆這樣的大學者。錢穆有個侄子,1931年考上了清華大學,語文、歷史都是第一名一雙百。他的名字叫錢偉長。

錢偉長進了清華以後,陳寅恪希望他學歷史,聞一多和朱自清希望他學文學。可是入學第二天,就爆發了“九一八”事變,錢偉長夜不能寐,覺得學歷史、學文學都無法拯救民族命運。他左思右想,跟同學探討交流,只有學造坦克、強大自己的實力,國家的前途才能慢慢變好。

造坦克就得學物理。第二天錢偉長跟學校說,我要學物理!老師開啟成績單一看,樂了:中文和歷史都是100分,物理5分,數學加化學一共20分。考成這樣,您敢學物理?要說那時清華也牛,這樣的學生也敢招,現在算總分,連“三本”都進不了。

因為錢偉長態度很堅決,學校跟他達成了一個協議:在物理系試讀一年。如果一年後,物理成績能達到70分,就繼續學,達不到就回中文系。

錢偉長答應了。他畢業的時候,成績是物理系第一名。

幾乎所有人聽完這個故事都熱淚盈眶。這是不是主旋律?當然是!但這裡沒有標語、沒有口號,只有人、只有故事、只有細節。

再回過頭來看我們的新聞報道,為什麼一聽“主旋律”就頭疼,就偷懶?習慣了喊口號嘛!沒有人,沒有細節,你以為空喊兩句口號就會有感召力嗎?

再舉一個關於“細節”的例子。

上世紀五十年代很有名的女指揮家鄭小瑛,剛當母親不久,就被送到莫斯科的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深造,一去幾年回不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都市小說相關閱讀More+

遠征歐洲

鯰魚頭

陰鷙太子的小人參精[穿書]

雲初棠

你是刺蝟嗎?舒雅同學

白菜不是我

和主角受的白月光先婚後愛了

沈圓圓圓

超限獵兵凱能之希望之翼

我是帥加天才

直播鑑寶:寶友你很不對勁啊

夜二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