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惡”的羅生門,摩天大樓,陳雪,大文學小說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摩天大樓》裡,鍾美寶是大樓裡的住戶,也是大樓中庭咖啡店店長。美寶二十七歲,清秀亮麗,工作勤快,善體人意,小區裡的居民無不歡迎。美寶有個從事電信事業的男友。關於她的一切如此美好,以致她儼然成為大樓住戶所向往的那種理想小區生活的化身。

然而有一天鐘美寶卻被發現陳屍在自己的房間。她身上的淤痕歷歷可見,顯然生前最後有過劇烈肢體衝突。屍體被發現時早已僵硬,甚而漫出腐味。離奇的是,她竟然穿戴整齊,還化了妝。她的姿態被擺弄得像個詭異的,“死去了”的洋娃娃,一切彷彿有人動了手腳。但兇手是誰?為了什麼殺害這樣無辜的女子?

陳雪採取推理小說的方式書寫《摩天大樓》。小說分為四部,主要人物依序登場,包括了大樓管理員,銷售大樓的房仲業者,羅曼史作家,家庭主婦,鐘點清潔工等。他們為大樓生態做出全景式掃描。然後命案發生了。陳雪安排證人各說各話,形成了羅生門式的眾聲喧譁。在過程中,我們驚覺美寶其實是個謎樣的人物。在她透明般亮麗的外表下,隱藏著一層又一層的秘密。作為讀者,我們抽絲剝繭,企圖拼湊出美寶的過去:她不堪的童年,她那美麗而有精神異狀的母親,陰鷙的繼父,雌雄同體的弟弟,還有那糾纏繁複,充滿狂暴因素的多角情史……

熟悉陳雪過去作品的讀者,對鍾美寶的遭遇不會陌生:她是“惡魔的女兒”又一個版本。從《橋上的孩子》到《陳春天》,從《附魔者》到《迷宮中的戀人》,這一原型人物不斷以不同面貌出現。她出身臺灣庶民社會,童年家庭鉅變,父親一籌莫展,母親下海為娼。這個女兒小小年紀必須自立,在懵懂的情況下,她被父親性侵了。家庭倫理的違逆帶來巨大的創傷,逃亡和死亡從此成為揮之不去的誘惑。

但故事這才開始。身心俱疲的女兒長大後力求安頓自己,卻又陷入愛慾的迷宮。同性戀還是雙性戀,自虐還是虐人,成為輪番上演的戲碼。帶著家族的詛咒以及色慾的原罪,“惡魔的女兒”註定墮入所遇—也是所欲—非人的輪迴。

陳雪的作品帶有強烈自傳色彩,也常常引起好事者對號入座的興趣。這是小說家的變裝秀,也是對讀者的挑逗。而她有關女性與同志的愛慾書寫,時至今日,已經進入主流論述。相形之下,我認為陳雪作品所形成的倫理寓言部分,有一般酷兒寫作所不能及之處,可以引發更多探討。

“惡”是陳雪創作的關鍵詞,也是她在描述各種精神創傷與愛慾奇觀的終點。什麼是惡?在陳雪筆下,惡是家族墮落的宿命,是父權淫威的肉身侵犯,是社會多數暴力和資本暴利,是異性戀監視下的慾望流淌,是難以診斷的病痛,不可告人的“秘密”。惡是奉禮教之名的善的彼岸,是無以名之的罪的緣啟。

陳雪也探討另一種惡:惡之花的誘惑。在這裡,“惡魔的女兒”不再只是犧牲,也搖身一變成為共謀。稱之為斯德哥爾摩綜合徵也好,身不由己的沉溺也好,她以曖昧的行動,逆反的邏輯,從創傷開出以毒攻毒藉口,將墮落化為遊戲。究其極致,惡不指向禮法的禁區,而是放縱的淵藪;在那陰溼的底層,但見各色奇花異草怒放,無比引人入勝。

但陳雪的譜系裡還有一種不可思議的惡。太陽底下無新事,人生穿衣吃飯的另一面,就是行屍走肉的漠然與無感。我們都可能是“平庸之惡”的一分子。從無可名狀到無所不在,惡的家常化才是陳雪所想象的終極恐怖吧。摩天大樓就是這樣一個所在。大樓打造出一個理想的有機共同體。然而光天化日裡已經藏著一觸即發的變故種子,或死無對證的謎團。唯有偶然事故發生,牽一髮動全身,方才折射出住戶的無明和偽善。

在《摩天大樓》裡,鍾美寶的死亡彰顯了陳雪的惡的譜系學。一個花樣年華女子的猝死在在引起大眾的慨嘆和不捨。緝拿元兇、繩之以法,儼然是除惡務盡的必要手段。然而陳雪暗示,作為“惡魔的女兒”,美寶就算死得無辜,也不能置身事外。這就引起了小說辯證的兩難。美寶溫良恭儉的生活裡有太多暴烈的因素。她苦苦與人保持距離,甚至借不斷遷徙藏匿行蹤,但她的隱忍卻反可能是殺身之禍的誘因。另一方面,她在愛慾的漩渦裡鋌而走險,一次次試驗死亡與屈辱的極限,顯然迫使我們思考她死因的其他可能。

而陳雪的野心仍大過於此。按照推理小說公式,她讓小說一系列證人說明自己和死者的關係,也澄清犯罪嫌疑。這些人證包括了美寶的男友,與她有染的其他情人,暗戀她的咖啡店女同志員工等。弔詭的是,他們明明有自己與命案無涉的證據,卻又同時承認自己“不無可能”就是謀殺犯。他們的自白是出於什麼動機?面對美寶的屍體,他們可能既是無辜的卻又是有罪的麼?

惡是有傳染性的。惡魔的女兒哪怕再天真無邪,難保沒有自噬其身的基因。與美寶來往過的人,怎能不受波及?他們覺得罪過,不僅是因為“我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而是理解自己曾被美寶勾起非分之想,或的確做出越軌行為。儘管日常生活遮蔽了種種生命暗流,美寶的神秘死亡卻陡然提醒當事人所不能身免的共犯結構。小說結束時,真相似乎大白,但兇手何以下此毒手?

誰知道為什麼?知道了為什麼,是否就可以抵消罪惡?理解犯罪人的心理過程,為的可能是寬慰還活著的人,然而,如果那就是根本的惡呢?

陳雪過去的作品圍繞家族醜聞和個人情史打轉,還未曾如此深刻思考惡的譜系的社會性。在這個層面上,摩天大樓的隱喻最明白不過。這四棟大樓組成的超級小區表面熙來攘往,其實關上了門,每個住戶也都關上了自家的秘密。但果真如此麼?戶戶相通的管道線路,無所不在的保安體系,讓私人生活總已進入公眾領域。當美寶屍體在她的房間裡逐漸分解時,其他的住戶呼吸著共同排氣口排出的新鮮空氣。

惡是有瀰漫性的,甚至成為生存的“根本”。美寶的命案曾讓大樓小區喧騰一時。但時過境遷,一切恢復常態。“無論是住戶還是……過客,偌大一棟樓,吞噬了一切,再將這一切消化吐出,人們很快就會把她遺忘。”在《摩天大樓》的最後一部,陳雪以速寫方式記錄大樓一個月又一個月的變化—或其實沒有變化。一切的一切彷彿就是魯迅所謂“無物之陣”的迴圈。這是小說家對惡的考古學最後的感喟了。但絕望之為虛妄,恰與希望相同,陳雪必須寫出反抗絕望的可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都市小說相關閱讀More+

在火影練吸星大法

三服

吾妹千秋

木秋池

秘境3:迷失的絕世秘藏

冷娃

大佬他又開掛了

月色遙

官路梟雄

小鬼上酒

南北朝那些事兒:劉裕拓跋珪卷

雲海孤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