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舜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3,甲午戰爭,陳舜臣,大文學小說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多少年後成為歷史主宰者的大人物,關於他無名時代的行跡,往往有人造出許多傳說來。“壬午軍亂”時東渡朝鮮的袁世凱,也不例外。

在此國家危急、千鈞一髮之時,副將吳孝亭竟以“軍卒疲憊”為藉口,抗命不前。馬建忠禁不住怒火中燒,要求提督吳長慶撤換他,是很自然的。

——有一個副將,強調軍卒暈船,體力耗盡,拒不接受進軍命令,要求緩行一日。提督吳長慶怒不可遏,當場撤掉了他。由誰接任呢?吳長慶回顧左右,袁世凱就在身邊。於是他命令道:“你去接替!”從此,袁世凱走上了飛黃騰達之路……

這就是那個著名的傳說。

關於“壬午軍亂”時清政府的動態,馬建忠留下了比較詳盡的日記。馬建忠,江蘇丹徒人,別號適可齋,著有《適可齋記言記行》,記述生平言行。全書記言四卷,記行六卷,計十卷,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以石印刊行。其中壬午日記,記敘翔實,是貴重的史料。除了時刻之外,還記錄了氣候、溫度。例如:陰曆七月二日(陽曆8月15日),丁汝昌艦隊尚未到達之前,日本仁禮少將前來答禮,恰值正午,寒暑表指向華氏九十六度。又如:當日午後四時半,偵探人員歸來,備述所見。可見,馬建忠向各地派出了諜報人員,不斷蒐集著情報。

據馬建忠的日記記載,吳孝亭來見,拒絕向水原進發,盛怒而去,時間是陰曆七月八日(陽曆8月21日)。翌日,上午八時,吳長慶致函馬建忠,有云:“右營(管帶為吳孝亭)軍卒多患病,茲派後營(管帶為張仲明)代之。”

仲明,是張光前的字。馬建忠遂與張光前部進發。他恨不得一步跨到漢城,命令二百軍卒輕裝疾進。

從馬建忠的日記來看,吳孝亭要求緩行後,接替他的先鋒任務的是張光前,而不是袁世凱。然而,決不可因此而低估袁世凱所完成的業績。在總司令吳長慶的一言一行裡,體現著袁世凱的意志。不久,袁世凱便受命指揮一個營的兵力。從南陽到漢城進軍途中的情況,沒有記錄可查,但可以斷定他一定發揮了驚人的軍事才能。

日本出兵朝鮮,口實是“壬午軍亂”中日本軍民十餘人被殺害。清政府出兵,理由是朝鮮乃清之屬國,發生騷亂,應由清政府協助整頓政治,並藉此強調了一番若有若無的宗主權問題。

朝鮮常駐清廷的官員稱“領選使”。當時的領選使是金允植,“壬午軍亂”時他向清政府報告:“罡應(大院君)勾結匪黨,圖謀不軌,危及社稷,逆跡久著……”

亂政的是國王之父大院君,要整肅政體,必先懲辦大院君。

日本這時也已知道唆使反日暴動的人是大院君。中、日雙方都把大院君當作罪魁禍首。馬建忠心急火燎,因為如果日本方面先行逮捕、懲辦元兇大院君,那麼,清政府的面子就會丟盡,等於向世界宣告清政府對朝鮮的宗主權只是徒有虛名而已。

馬建忠趕到漢城的時間是陽曆8月23日,正值處暑。這時花房公使已撤至仁川,似乎要表明日方決不妥協。次日,馬建忠急赴仁川,傍晚到達,立刻會見花房公使。二人從六時半一直談到八時。馬建忠素來辦事認真,同日方會談時,若是筆談,一定會留下記錄。但這次會談沒有筆錄,估計是用英語進行的。

花房公使肯定震怒了,他提出三日為限的要求,未見答覆。而且,朝鮮國王命首相洪純穆同日方會談,洪純穆卻致函花房公使,聲稱:“奉命勘察山陵吉地,非三四日不能回京。山陵在朝鮮事關重大,必須先辦,同貴國談判俟歸來再議……”

在朝鮮,人們認為墓地的吉凶關係著後代子孫的命運,因此,選擇墓地是無比重要的。首相此去,選擇國王陵寢之地,固然是為了確認未來的吉凶禍福,但國王還很年輕,精力旺盛,選擇墓地不在此一朝一夕,顯然,目的是拖延時間。

“既然國王準備同我國求得問題之解決,任命洪純穆為代表,為何其後又命他前往山陵?難道認為山陵之事比談判更重要?豈有此理!”花房忍無可忍,兩肩不住顫抖。

“花房先生,目前在朝鮮並不存在什麼政府。”馬建忠說道,“國王沒有自主權,怎麼能和別國進行交涉?一切都需國王恢復自主權之後才行,目前急於交涉,即使談妥,究竟能否有效,很難保證。恐怕不久的將來,又會問題百出。我國出兵只是為了懲辦亂黨,一俟肅清亂黨,國王就會恢復自主權。”

次日,花房回訪馬建忠寓所。鄭重其事的會談昨日已經進行,今天主要是以輕鬆的日常談話為主。因為都是外交官,共同的友人也多。另外,馬建忠的哥哥馬建常,此時是清政府駐神戶領事,同花房也頗熟悉。花房說:“您與令兄相似極啦!”

清政府提出要恢復朝鮮國王的自主權,意思不外是除掉大院君。採取什麼方式,日本無從推測,不過,原則上是贊成的。但日本擔心,清廷對朝鮮徒具虛名的宗主權會因此而產生實質性的效果。

臨別時花房說了句“善為處理,恭候佳音”。馬建忠再次返回漢城,積極策劃剷除大院君。

馬建忠在天津與直隸總督見面,研究了清政府對於朝鮮問題的根本方針,即“隔離大院君”。

把野心勃勃的大院君留在朝鮮是危險的,應當予以徹底隔離。最好的對策,是把他劫持到中國。

陽曆8月26日午後,吳長慶、丁汝昌、馬建忠三位清政府官員,造訪大院君私邸,表示敬意。馬建忠讓吳長慶少帶衛兵,可見他在大事上用心周到。

當時下著小雨。

禮節性造訪之後,三人分別返回寓所。不多時,三人又會合於漢城外兵營,因為作為禮節,大院君必然前來回拜。

下午四時,大院君李昰應率家臣數十騎來到。馬建忠邀請大院君筆談,約兩小時,用紙二十四張。寓所內有健卒百人和轎伕十六人,待機行事。

馬建忠在筆談中寫道:“君知朝鮮國王為皇帝冊封乎?”

大院君執筆寫下兩個字:“知之。”

馬建忠將筆蘸飽墨汁,一氣寫出:

王為皇帝冊封,則一切政令當自王出。君六月九日之變,擅竊大柄,誅殺異己,引用私人,使皇帝冊封之王退而守府,欺王室輕皇帝也,罪當勿赦。徒以於王有父子之親,姑從寬假,請速登輿至馬山浦乘兵輪赴天津,聽朝廷措置。

大院君的臉色忽然變得蒼白,他狼狽地向四周掃了一眼。這時候,出現在他面前的是吳長慶,接著是丁汝昌。馬建忠抓過渾身發抖的大院君的手腕,把他拉到外面。

“不坐,不是我自己的轎子我不坐!”大院君在為他準備妥當的轎子前面連連搖頭,拼命抵抗。

“好吧!就坐你自己的轎子,準備啟程!”馬建忠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都市小說相關閱讀More+

兄弟,想你了

明熙

醫院簽到,第一場手術震驚全國!

一醉風雨

年代:四合院裡的手藝人

立地為秋

獲得魅魔體質的我,太受歡迎了

阿姆斯特朗迫擊炮

控制慾

敘白瓷

高攀

蛋撻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