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臥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十七章 聞名於世天下知,江山名士,南臥生,大文學小說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司馬德連夜乘著馬車,快馬加鞭地往天京趕去,路上顛簸,幾乎沒能得到片刻休息,確實是又累又餓,看著桌上放著的這些點心,於是從中拿了一塊吃了起來,之後端起茶水喝下,吃了兩塊點心後,喝了一大杯茶水,方才有了些飽腹之感。

“司馬愛卿,你手上拿著的簡牘是為何物?”未明宗見司馬德手中緊握著這份簡牘,就連吃食時都不肯放下,既有些奇怪,也感到好奇地問道。

“哦!”司馬德一拍腦袋,苦笑道:“陛下,您瞧老臣這記性,差點就把這麼重要的事情給忘了!”說著,司馬德抹乾淨手之後,隨即將簡牘平鋪在桌上,然後將其攤開,未明宗移步向前,朝那桌上的簡牘看去。

“陛下,此次微臣還是未能說服張子,這份簡牘上有他的明志之作,陛下看了之後一切便知。”

未明宗沒有答言,而是將目光投放到那簡牘上,凝神注視,不自覺地讀了出來。

“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

未明宗讀完詞名,轉看了一眼司馬德,司馬德則微微一笑,示意讓他繼續看下去。

未明宗再次將目光轉回到簡牘上,皓齒輕啟,讀出聲道:“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他讀這詞幾乎是一氣呵成,讀罷之後,心中久久不能平靜,面色微微一變,仿若陷入了深思。

司馬德自知這詞作對未明宗帶來的震撼,之前他的情況甚至比現在的未明宗還要更為誇張。

未明宗拿起這份簡牘,目光仍舊注視著上面,卻輕踱著步子,在這大殿中來回走動。

司馬德坐在一旁,只是默默地喝茶,一言不。

片刻後,未明宗方才將手中簡牘放了下來,認真地對司馬德問道:“司馬愛卿,此作是為張子所作?”

司馬德點頭道:“回稟陛下,此作是張子一面彈著古琴,一面吟詠而出,老臣淚淺,聽完此作後,便是忍不住老淚縱橫。”

“此作確為罕見的佳作,基調慷慨悲壯,朕讀起來只覺蕩氣迴腸,回味無窮,平添萬千感慨在心頭。”未明宗感嘆道:“在此作中,張子以漁樵自比,將歷代興亡作為談資笑料,朕從這些句中,可以看出他想要追求淡泊灑脫,遠離世俗的逍遙自在生活。”

“陛下聖明!”司馬德面色大喜,沒想到自己還未解釋半分,未明宗就已經懂得其含義,如此一來,自己也輕鬆了許多,不用再來重複解釋。

“哎。”未明宗將簡牘放於桌案上,坐於龍椅,深深嘆了一口氣後,便是向後一靠。

“陛下,張子身為當世高士,淡泊名利,遠離世俗,依微臣之見,確實不適合朝堂入仕為官,還請陛下三思。”司馬德雙手作揖,恭聲道。

沉吟片刻,未明宗方才坐直身子,擺手道:“罷了罷了,朕早料到會是此結果,既然張子心意如此堅決,那就不強人所難了。”

之後,未明宗向司馬德詢問了河源郡如今的情況,司馬德就將這次他去往河源郡的所見所聞全都給他說了一遍,從陵江水渠開始說起,當司馬德描繪水渠規模之大,甚至比淮江水渠還要更大時,未明宗當時就吃了一驚,聚精會神地認真聽著。

“陛下,據張子介紹說,此水渠可灌溉千畝以上良田,且在百餘年內不讓莊稼乾涸,是為千秋萬代的利民之工程。”

未明宗點點頭,誇讚道:“張子真乃大未國的大才,有他在此,朕可心安也。”

“陛下,除此之外,張子還帶著千餘名青壯年男子,一同修建了高腳樓,此樓分為兩層,下層可圈養牲畜,堆放雜物,上層可住人,如此一來可防潮防洪,二來還可防蟲蛇之害,是為新式之住房,微臣認為此樓巧奪天工,心思極為機巧。”

未明宗聽此描述,微微皺眉,疑聲道:“這世上還有如此閣樓?張子可真是心思奇巧,主意多樣,是為全才。”

司馬德還向未明宗說起了枸杞泡酒和竹筍燉雞,聽得未明宗口中生津,嘴饞不已,不禁腹誹道:“張子這傢伙,有此美味佳餚,瓊漿玉液,竟不主動獻與朕,等他歸來,朕定當好好審問他才是!”

“陛下,張子交代過微臣了,等他歸來天京,定會將這些美味佳餚和瓊漿玉液親自獻與陛下。”

聽到此話,未明宗面色方才緩和一些,點頭道:“如此還差不多,也算他記掛著朕,暫且饒他這一次。”

“陛下,微臣此次前往河源郡,在那裡現了慶陽公主,還有國舅也在此處。”

“這個慶陽,身為當朝公主,不顧大體,到處亂跑,成何體統!”未明宗有些氣怒,司馬德則笑道:“陛下,依微臣之見,慶陽公主與張子年紀相仿,況且有張子與她一起,想必不會出什麼事的,陛下大可放心。”

聽聞此言,未明宗便是不再說什麼,而是轉移話題,忽然面露肅然之色,說:“朕聽細作來報,近來有西戎人混入天京城,可能有所活動,司馬愛卿還得仔細查明此事才是。”

“微臣遵旨。”

“行了,司馬愛卿一路勞頓,想必路上沒有休息片刻,你先回去歇息吧!”未明宗袖袍一揮,對他示意說道。

隨著河源郡的水渠,稻田,房屋各項工程的完成,如今河源郡良田遍地,糧食產量巨大,也因此,河源郡漸漸開啟了商路,除了自己食用之外,還將這些米糧銷往到附近的郡縣。

一批糧食的收成是一萬多石,除開每家留有的餘糧外,將剩下的幾千石都賣到了附近的郡縣,諸如晉陽,賀州,武直郡等等,得到了不少的錢財,然後王漢將這些錢財都分給每家每戶,當他們拿到這些錢財後,個個別提有多高興了。

如今他們終於嚐到了以工代賑這種方式的甜頭,想當初只靠著朝廷每月放的那可憐的幾文錢過活,一家人吃了上頓沒下頓,貧窮不堪,如今河源郡的每人幾乎都能分到一貫錢,相當於過去的幾百倍。

如此天翻地覆的變化,讓得河源郡的百姓生活得到了巨大的改善,路邊不再有凍死骨,也很少看到街道上那些衣衫襤褸的人,街道變得整潔了,房屋也是煥然一新,人們的精神面貌也跟過去有了完全的不同。

他們成親,倒把張勉累得夠嗆,因為張勉在河源郡已經是家喻戶曉,人盡皆知,其地位甚至比郡守王漢還要更高,所以一有成親之事,都會請他去吃喜酒,一次兩次還好,但就在這一月裡,張勉連續吃了十趟喜酒!

這恐怕是他這輩子在一個月以內吃的喜酒最多的時候,沒辦法,別人請客,禮尚往來,又不能不去,去了之後,這些鄉里鄉親熱情好客,好酒好菜地招待他。

還有一件事,說來讓他哭笑不得,河源郡的鄉親們,為了感謝張勉,還給他專門雕刻了一尊石像,其形象栩栩如生,石像約高十尺,就立放在河源郡的街口,其石像下方,則刻有字跡,上面寫著:“天下名士之張勉。”

一秒記住域名m.3qdu.com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