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常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十四章 擔當生前事,問鼎記,何常在,大文學小說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夏祥在一名衙役的帶領下,和許和光、楊江穿過廳堂,來到了崔象的書房。和上次前來有鄭好迎接截然不同的是,此次崔象只讓一名衙役相迎,禮遇之上有天壤之別,明顯讓他感受到了冷落。

夏祥不以為意,現今真定即將迎來一場巨大的變故,他和崔象分屬兩個陣營,各自為政,面和心不和是應有之意。只是讓他想不通的是,身為清河崔家之人,崔象為何非要和家主崔何背道而馳,成為星王殿下的馬前卒?

雖說四大世家在已然式微的形勢之下,並不再要求子弟和家主政見相同,也是寄希望於多方下注,避免孤注一擲以免一腳踩空。只是眼下局勢和以前大不相同,若說以前的政見不和卻並不妨礙忠君報國,但現在下注星王殿下意味著謀反!

雖之前來過幾次府衙,此次再來,卻依然有生疏之感。夏祥低頭走路,沉默不語,心中翻來覆去在想一個一直困擾他的問題,他來真定上任,到底是星王想要置他於死地,還是皇上順水推舟,讓他置於死地而後生?

在殿試之前,夏祥一心認為皇上病重,星王和候平磐執掌朝政,皇上幾乎沒有還手之力。不管是皇上有心無力還是無力有心,都不足以改變現狀,削弱星王和候平磐的權勢。但在殿試之後,他的想法微有改變,因為主持殿試的皇上比外界傳說中更加健康,中氣十足,身體至少恢復了六七分。

且皇上親自主持殿試之舉也是向外界宣告,今年的考子都是天子門生,不是星王或者候平磐的門生。

而最讓夏祥隱隱察覺到皇上意圖的是星王壽誕之時皇上親臨之事。他雖然沒有親眼所見,但從連若涵和曹殊雋的轉述中,他還是從中嗅到了皇上明為安撫星王實為敲打百官的氣息。當然,以上還不是讓他聯想到他來真定的背後也有皇上的意圖,而是連若涵截留廣進商行之舉讓他驀然心中一驚,迅速想通了一點,連若涵的好景常在之所以如此迅速的發展壯大,背後的勢力莫非正是皇上本人?

這麼一想,一切就都豁然開朗了。皇上察覺到星王和候平磐坐大之後,已經尾大不掉,而候平磐藉助推行新法將朝中反對者全部逐出京城,朝堂之中,全是星王和候平磐之人,甚至就連皇宮之中都是星王和候平磐的眼線,皇上警醒之後才發覺,驀然四顧,他已經形單影隻,成了孤家寡人。

但皇上畢竟是皇上,高坐皇位多年,帝王心術非常人可及。既然正面和星王、候平磐為敵全無勝算,就只能暗中行事,穩步佈局,徐徐圖之。若他所猜沒錯的話,連若涵以及她的好景常在只是皇上若干佈局中的一環,金甲先生、葉木平以及李鼎善、宋超度,都是皇上佈局之中一個個不可或缺的棋子。

也包括他。

都在盛傳他來真定上任知縣是星王所為,就連慶王和雲王也深信不疑。夏祥並不否認星王確實想讓他在真定折戟沉沙,但真定如此重要之地,皇上會任憑星王為所欲為?畢竟皇上親自主持了殿試,對於前二甲的進士去向,皇上必定會一一過問。

如今真定的局勢之複雜遠超夏祥來時的想象,尤其是得知了皇上決定南巡之後,高建元和燕豪前來真定暗中設定陷阱,想要謀害皇上,以皇上的英明,會猜不到星王的狼子野心?既然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既是皇上無奈之舉,也是皇上想要藉機將星王等人一網打盡的將計就計。

皇上和他之間,既無可以直接書信來往的渠道,更沒有可以面授機宜的時機,他如何才能在真定以七品知縣身份,暗中配合皇上的大計,好讓皇上一舉成功?夏祥現在愈加斷定皇上對他必有期望,而連若涵、金甲先生則極有可能是皇上的代言人。

金甲先生……想到了金甲先生,夏祥不由笑了,想起和金甲先生的認識以及金甲先生的玩世不恭,心中忽然就生起了濃濃的思念之情。

“夏縣尊來了。”

書房中,崔象站在桌子後面,手提毛筆正在寫字。夏祥來到,他別說出門相迎了,連點頭示意都免了,只是抬頭看了夏祥一眼,又繼續落筆紙上。

夏祥向前一步,來到近前,見崔象正在寫一首詞:如今卻憶江南樂,當時年少春衫薄。騎馬倚斜橋,滿樓紅袖招。翠屏金屈曲,醉入花叢宿。此度見花枝,白頭誓不歸。

是韋莊的《菩薩蠻五首》其中之一。

“當時年少青衫薄……”夏祥若有所思地笑了笑,“如今的崔府尊可是大權在握,錦衣在身,而下官依然是年少青衫薄。”

“年少不怕青衫薄,只要努力,終有一日也會衣錦還鄉。”崔象放下毛筆,十分滿意地欣賞了幾眼自己的書法,“怕只怕,年少之時不但青衫薄,連眼光也短淺。”

夏祥知道要言歸正傳了,忙束手而立:“下官洗耳恭聽崔府尊教誨。”

“本官怎敢教誨你?你的先生可是大名鼎鼎的李鼎善,本官無論學識還是名氣,都不及李先生的百分之一。”崔象來到夏祥近前,上下打量夏祥一眼,意味深長地笑了笑,“夏縣尊師承李先生,小小年紀卻又比李先生更圓滑世故,日後前程不可限量,堪比馮道之才。”

夏祥假裝沒聽懂崔象話裡話外的嘲諷,驚道:“崔府尊怎會知道下官的志向正是馮道?”

許和光和楊江頓時一臉鄙夷之色,二人相視一笑,笑容中滿是譏諷。

馮道本是五代十國之時的傳奇人物,大夏之前對他評價褒獎為多,但大夏之後,多有貶低。當朝泰斗司馬飾罵他不知廉恥,歐陽明說他是無恥之尤,連車說他是奴才中的奴才,就連蘇確也視他為缺乏廉恥觀念的小人。

是以放眼大夏,提及馮道之名,無人不咬牙切齒,痛罵他為奸臣逆子。

但夏祥卻對先後效力於後唐莊宗、後唐明宗、後唐閔帝、後唐末帝、後晉高祖、後晉出帝、後漢高祖、後漢隱帝、後周太祖、後周世宗十位皇帝,期間還向遼太宗稱臣,始終擔任將相、三公、三師之位的官場不倒翁馮道極為推崇,視他為為官之道的最高境界。

其實說來夏祥對馮道的認知,也並非一開始就認同馮道的處事之道。在中山村時,他深受李鼎善影響,也覺得馮道是不知廉恥的無恥之徒。後來進京趕考,一路上見識了民生維艱,又親歷了朝堂爭鬥,再到被星王打壓,到了真定,又歷經諸多事情,步步為營又步步危機,直到今日,崔象還不遺餘力地處處刁難,更有星王想要對皇上不利,還要將一切後果都推到他的身上,他才真正理解了馮道的所作所為是怎樣的不易和偉大。

“呵呵,哈哈,本官怎麼也沒有想到,夏縣尊的志向竟然是馮道,當真讓人驚訝。”崔象忍不住哈哈大笑,馮道在大夏是人人唾棄的敗類,不管是新法的支持者還是反對者,都視馮道為寡廉鮮恥之人,“夏縣尊真是別出心裁,居然以馮道為榮,讓人佩服。”

“下官也著實敬佩夏縣尊與眾不同的品味。”許和光抿著嘴,一副想笑又不敢笑的樣子,眼神之中卻透露出明顯的嘲笑之意。

楊江更是直接將頭扭到一邊,偷笑不止,笑容中除了戲謔、嘲笑,還有輕視。

夏祥將幾人的反應盡收眼底,也不惱,淡淡說道:“崔府尊,下官知道大夏許多人對馮道的評價不高,不過別人的看法並不影響下官對馮道的推崇。”

“哦……”崔象的興趣更濃了,“夏縣尊推崇馮道的圓滑還是他一生歷經五朝十二帝的數典忘祖,不知廉恥?”

夏祥身受儒家思想影響,自然知道馮道之所以被人所不恥是馮道有違儒家的“忠臣不事二君,貞女不更二夫”,他不慌不忙地說道:“縱觀馮道的一生,處處體現了他的悲天憫人之心。他一心只為蒼生求飽暖,擔當生前事,不計身後名。他雖為儒生,對佛道學說也有涉獵。從小見慣連城烽火、亂世流離與生死無常,又飽受佛道出世觀念的薰陶,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所以他的境界之高,非我等俗人所能相提並論。”

此話一出,崔象臉色微露不滿之意,許和光更是臉色大變,他冷冷一笑:“夏縣尊要替馮道說話也並無不可,不過不必貶低今人吹捧古人,就讓人不齒了。”

夏祥點頭,似乎很贊成許和光的話:“許縣丞言之有理,將別人踩在腳下自己才能爬到高位,古往今來一慣如此。今人貶低馮道又何嘗不是借馮道上位?馮道此人,生於耕讀之家,長於亂世,唐末,朱溫篡唐。同年,原幽州節度使劉恭仁之子劉守光發動叛亂,囚禁劉恭仁,徵召已經小有名氣的馮道為掾屬,馮道時年二十五歲。許縣丞,本官問你,若是換了你被劉守光徵召,你是否前往?”

許和光悶哼一聲:“就算是餓死,下官也不會為亂臣賊子所用。”

“說得好,說得好!”夏祥連聲叫好,“許縣丞光明磊落,本官敬佩。若有一日大夏真有亂臣賊子做亂,相信許縣丞定會捨生忘死,忠君報國。”

許和光微露尷尬之色,他自然聽出了夏祥的言外之意。

夏祥不理會許和光的尷尬,繼續說道:“若是換了本官,本官也不敢應徵,因為劉守光為人反覆無常,嗜殺成性,前一刻還談笑風生,後一刻就舉刀殺人,而馮道卻坦然前往。他應徵一個小小的掾屬是為名為利?即便是金山銀山,在劉守光手下為官,朝不保夕,還是性命要緊。那麼許縣丞,你可知道馮道為何非要去劉守光手下當一個和押司相似的小官?”

楊江臉色一曬。

許和光搖了搖頭:“不知道,或許馮道是存了僥倖心理,自以為可以矇蔽劉守光……”

“好,姑且就按你所說,馮道是存了僥倖心理,自以為可以矇蔽劉守光……”夏祥接過許和光的話頭,“不久之後,劉守光自立為帝,建立了大燕政權,他是馮道事奉的第一個皇帝。”

崔象默然不語,側耳傾聽夏祥的侃侃而談。今日他召夏祥前來,本是想訓斥夏祥一番,不料話題竟被夏祥引到了馮道身上。反正時間還早,他也不急,就先聽聽夏祥如何為馮道翻案。

“劉守光稱帝之後,野心越來越大,自以為可以和晉王李存勖一決高下。馮道勸劉守光不要正面與李存勖為敵,因為連朱溫都不是李存勖的對手。劉守光不但不聽勸告,還勃然大怒,要殺了馮道。幸得有人相救,馮道才保住了性命。”夏祥斜眼看向了許和光,“許縣丞可知馮道為何勸劉守光不要攻打李存勖?”

許和光想了想:“不過是怕劉守光兵敗之後保不住自己的官位……”

崔象暗中搖了搖頭,許和光無論見識還是口才,都和夏祥相去甚遠,再者讀書也不多,對歷史人物的生平所知不多,是以他的判斷往往失之偏頗。

夏祥笑了笑:“馮道不讓劉守光攻打李存勖,一是他很清楚劉守光遠非李存勖的對手,食君之祿,忠君之事,他既然在劉守光手下為官,就要為劉守光著想,不讓劉守光自取其死。二是不想再勞民傷財,讓百姓再遭受無妄之災。劉守光不聽馮道之言,悍然出兵李存勖,最終兵敗。”

“劉守光敗亡之後,馮道前往太原投奔李存勖,他屈身事敵不知廉恥,在李存勖的宦官張承業的拔擢下,馮道平步青雲,很快就當上了掌書記,相當於副相。”崔象不忍看到夏祥再向許和光提問讓許和光難堪,就接話說道,“後來李存勖滅了後梁,登基稱帝,史稱後唐,他是馮道事奉的第二個皇帝。夏縣尊,馮道此人,屈身事敵,見風使舵,忘恩負義,是一個典型的牆頭草,他有何值得稱頌之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都市小說相關閱讀More+

先婚後愛:老公輕點寵

熊貓芃芃

我不是教你詐

劉墉

轉山八年

李厚霖

我靈瞳能力,隨身帶把劍不過分吧

愛撒謊的人

洪荒:這個通天看見了未來

冥王洛風

當你越走越遠

夜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