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常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十五章 何計身後名,問鼎記,何常在,大文學小說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崔府尊莫急,聽下官把話說完。”夏祥呵呵一笑,一臉無害的笑容,“馮道投奔李存勖之舉,確實讓人費解,至少表面上看,有損氣節,但判斷一個人的所作所為是好是壞,不可只看表面,而是要看他的出發點。馮道為官,若是求名求利,自然讓人不齒。但他在隨軍出征期間,與士兵同甘共苦,和士兵一起住在茅屋之中,睡在馬料之上,用自己的薪俸犒勞士兵,還將部下搶掠過來送他的美女遣散回家。”

“不過是做做樣子,沽名釣譽假裝清高罷了。”楊江嗤之以鼻,輕蔑地譏笑一聲,“能做出屈身事敵之事,會沒有私藏大量財富和美女?馮道真是一個大奸似忠之徒。”

夏祥會心地笑了:“若是楊押司能做出如此沽名釣譽的清高之事,也不簡單。”

楊江臉色一紅,想說什麼張了張嘴,又咽了回去。

夏祥繼續說道:“馮道因父親去世回家守孝,此時他已是李存勖身前紅人,地方官聞風而動,紛紛上門以表心意,他一概拒絕。他為父親守孝,住在茅棚之中,卻拿出自己的俸祿救濟窮人,還暗中幫助無力耕作的鄉親耕種土地,鄉親登門拜謝,他矢口否認是自己所為。許縣丞、楊押司,一個人做了好事不留姓名,是沽名釣譽還是假裝清高?”

許和光咳嗽幾聲:“這、這,馮道是一個野心極大之人,不貪圖眼前的蠅頭小利,是為了謀求更大的好處。”

“說得太對了。”夏祥拍手叫好,“現今朝堂之上正有一人沽名釣譽欺世盜名的本事,遠超馮道。他中了進士之後,辭官不做,回家耕田讀書。很快清名傳遍朝野,皇上數次徵召,推辭不就,自稱要著書立說,其實是嫌皇上委任的官職太小。數次徵召數次不就,更顯盛名,一時天下皆知。皇上求賢若渴,再一次徵召之時,委任他為五品知州,他欣然上任。擔任知州之後,大刀闊斧地推動改革,很快積累了官名,接連升遷,最終入京為官,直到今日……”

崔象心中一沉,夏祥竟是將候平磐比擬為馮道,不由心中大為不快。不過又深入一想,不由悚然而驚,候平磐的所作所為還真和馮道有幾分相似,之前他還真沒有想到將候平磐和馮道相提並論。

許和光和楊江也聽了出來夏祥話中所指,同時對夏祥投去了不以為然的目光。

夏祥才不在意幾人的目光,繼續說道:“其後不久,李嗣源發動叛亂,李存勖死在亂軍之中,李嗣源繼位,是為唐明宗。唐明宗對馮道極為重視,很快就提拔馮道擔任了宰相。唐明宗是一個有雄才大略勵精圖治的皇帝,他繼位之後,愛惜百姓,鼓勵耕種,百姓安居樂業。有一次他問馮道,如今天下豐收,百姓應該富足了吧?馮道答道,不是,穀貴餓農,穀賤傷農,聶夷中的《傷田家詩》說,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谷。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我願君王心,化作光明燭。不照綺羅筵,只照逃亡屋……唐明宗聽了之後,久久無語,他讓人將此詩記下,日後經常朗讀。”

崔象也心有所動,點頭說道:“馮道事奉唐明宗時期,是他一生之中最為作為的時期,也確實為百姓做了一些事情,倒也不全是碌碌無為。幾年後,唐明宗駕崩,唐愍宗繼位,他是馮道事奉的第四個皇帝。唐愍宗繼位後,潞王李從珂不服,起兵叛亂。唐愍宗倉皇出逃,途中被李嗣源的女婿石敬塘殺死。而馮道又做了什麼?他在唐愍宗出逃之後,李從珂攻城之時,率領滿城文官,開城投降。因為他的投降,李從珂繼位之後對他高看一眼,依然重用他。李從珂是唐末宗,是馮道事奉的第五個皇帝。”

許和光和楊江紛紛朝崔象投去了崇拜加諂媚的目光,許和光更是迫不及待地大拍馬屁:“崔府尊學識淵博,才高八斗,下官受教了。”

崔象擺了擺手:“廢話少說,聽夏縣尊繼續說下去。”

夏祥繼續說道:“其後,石敬塘又殺死唐末宗,建立了後晉,即後晉高祖。石敬塘是馮道事奉的第六個皇帝,他對馮道也是極為倚重。石敬塘派人出使契丹時,文武百官無人敢去,因為契丹是蠻夷,都怕有去無回。馮道卻自告奮勇前往。到了契丹,契丹皇帝想要馮道為他所用,馮道卻並不想留在契丹。石敬塘向契丹稱臣,以兒皇帝自稱。馮道就說,契丹與晉是父子之國,臣在契丹還是晉,都並無不同。契丹皇帝聽後大喜,放他回來。正是此事,被後世許多人罵馮道為無君無父的奴才,是奴才中的奴才。但若是馮道不這麼說,他被留在契丹,又如何為百姓謀福為漢文化傳承奔走?”

“為百姓謀福為漢文化傳承奔走?呵呵。”崔象禁不住冷笑了,“回來後,石敬塘病重之時,託孤馮道,希望馮道可以輔佐他的幼子登基,不料石敬塘剛死,馮道轉身就將對石敬塘的承諾拋到腦後,帶領滿朝重臣擁護石重貴為帝。石重貴是馮道事奉的第七個皇帝。因為有從龍之功,石重貴對馮道也是十分看重,可惜好景不常,石重貴很快就被契丹皇帝耶律德光消滅,馮道就再次更換門庭,成為了耶律德光的重臣。耶律德光是馮道事奉的第八個皇帝。”

“數典忘祖!”許和光義憤填膺,“作為一個漢人,對契丹人卑躬屈膝,真不知廉恥。”

楊江搖了搖頭:“敗類!恥辱!”

夏祥默然一笑,世間許多事情不能只看表面,若真以氣節論英雄,當年孔子也不會為了教化世人而周遊列國,留下千古名篇了。就連李白在聽到李隆基的傳詔時,一時欣喜若狂,當即“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馮道的所作所為,不為一般世俗所容,也在情理之中,畢竟並非所有人都可以有馮道悲天憫人的情懷。

馮道之心,心繫天下蒼生,不計個人清名,是真正的大象無形大音希聲的胸懷。

夏祥也不反駁幾人,只管接下說道:“世人都罵馮道事奉耶律德光是數典忘祖,卻不知道馮道並非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百姓。耶律德光繼位之後,志得意滿,得意洋洋而又傲慢地問馮道,你看這天下百姓,如何可救?言外之意是,現在天下百姓,我想殺便殺,你能奈我何。馮道答道,即便是佛祖再世,也難救天下百姓。但陛下比佛祖還要高上一等,想救天下百姓易如反掌。耶律德光聽了十分受用,哈哈一笑,打消了屠殺百姓之心。”

“但凡胡人南下,中原大地無不慘遭屠戮,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而在耶律德光想要屠殺百姓、中原蒼生即將遭受滅頂之災時,馮道以阿諛奉承的方法化解了災難,保住了無數人的性命,卻又為他招來了千年罵名。以一人之罵名挽救無數蒼生性命,換了是本官,本官也絕不會猶豫片刻,道之所在,雖萬千人逆之,吾往矣!”夏祥擲地有聲,鏗鏘有力,眼神無比堅毅,語氣無比堅定,“本官想問許縣丞、楊押司,是個人的清名重要,還是無數百姓的性命重要?”

許和光不敢接夏祥咄咄逼人的目光,他低頭不語。若是說個人清名重要,只圖虛名而害了無數百姓,是為不仁不義。若說百姓性命重要,卻又背了千古罵名,是為不忠不孝。仁義和忠孝哪個重要?他無法回答。

楊江卻依然嘴硬,脖子一耿,慷然說道:“寧肯慷慨就義死,不願奴顏婢膝生。下官以為,忠臣不事二君,更不用說事契丹人為主,以死明志勝過苟且偷生。”

“好一個忠臣不事二君,楊押司,記住你方才之話。”夏祥淡然一笑,並不反駁楊江的說辭,“耶律德光返回契丹時,讓馮道等降臣隨從。途中,耶律德光病逝,馮道等人滯留在鎮州。後漢高祖劉志遠收復鎮州,馮道歸附劉志遠。劉志遠是馮道事奉的第九個皇帝。劉知遠病逝之後,劉承祐繼位,他是馮道事奉的第十個皇帝。不久之後,後漢發生叛亂,大將郭威奉命出征。得勝之後,郭威稱帝,滅了後漢,建立後周,是為後周太祖。郭威是馮道事奉的第十一個皇帝。”

“郭威病逝之後,他的養子柴榮繼位,是為後周世宗。周世宗是馮道事奉的第十二個皇帝。同年,馮道病逝,終年七十三歲。周世宗悲痛不已,廢朝三日,追封馮道為瀛王,諡號文懿。六年之後,太祖發動兵變,建立大夏。可惜了馮道一生,生於亂世終於亂世,沒有見到太祖文韜武略平定天下的不世之功。若他活到今日,也會欣慰百姓終於不再遭受戰亂之苦,可享安居樂業。”

崔象漠然一笑:“若是馮道活到太祖開朝之時,怕是會被太祖一刀殺了。太祖生平最恨兩面三刀之人。”

夏祥搖頭說道:“倒也未必,太祖心胸寬闊,怎會濫殺無辜?五代十國不過短短五十餘年,戰亂不斷,叛亂成風,皇帝輪流做,明天到我家,誰是正統誰又是真命天子?楊押司口口聲聲說要忠君報國,請問你為哪個君王忠哪個君王死?戰亂之時,明哲保身說是最明智的做法,躲進深山老林之中,隱居不出,念幾首詩,寫幾副字,懷念前朝吟誦風月抒發興亡,名節是有了,是獨善其身了,可是對國家對百姓又有何用?是可以讓百姓吃飽飯穿暖衣,還是可以讓百姓不再顛沛流離?食君之祿,擔君之憂,君是何人?君是君王,也是百姓。”

夏祥越說越激動,他是借馮道之事來敲打崔象、許和光和楊江幾人,馮道一生,真正做到了為國為民,是真正的大公無私,反倒是有些人,口口聲聲忠君報國,卻暗中勾結串連,意圖謀反,一心只為私利,只想升官發財,比起馮道相差了何止十萬八千里。

夏祥心中洶湧澎湃,馮道本是儒生,卻又沒有儒生的迂腐,知變通懂進退,只要可為百姓謀福,他不惜以身試險,明知伴君如伴虎,依然迎難而上,比起許多隻知明哲保身隱居不出的所謂賢士、名士,強了千倍萬倍。

“國家有難,百姓有難,若是隻管轉身走人,躲進山林之中,自得其樂,這不是氣節,這是庸才,是無能,是貪生怕死!”夏祥憐憫加鄙夷的目光掃過許和光和楊江,“不要忘了,你的俸祿是百姓的血汗。百姓有難,你不顧衣食父母的死活,獨善其身,這是君子之道?這是不仁不義不忠不孝之道。馮道事奉十二位皇帝,除了保護了無數百姓之外,還做了一件功德無量的大好事,他堅持不懈地大規模刊印典籍,儲存了儒家文化,傳承了華夏文化,撥亂反正,功不可沒。若沒有馮道,怕是今日各位所讀的聖賢書,大多都被胡人外族燒光滅絕了。”

“誰又知道馮道這麼做不是為了可以苟活於亂世?”許和光不以為然地笑了笑,“夏縣尊如此推崇馮道,一廂情願地認定馮道為國為民,太偏頗太主觀了。”

“是嗎?”夏祥禁不住冷笑了,“本官想問許縣丞,馮道此人,不貪財不好色不結黨營私,有才幹有容人之量,知進退,關心百姓疾苦,德行出類拔萃,一生兢兢業業,先後被十二位皇帝重用,試想,能被十二位皇帝器重之人,會是數典忘祖之人會是無恥之徒?他在升遷之上,從來不是依靠鑽營和卑鄙伎倆,而是憑藉自身的才能和品行。君子如萬年青草,可以傲雪霜卻不可以充當棟樑之材。也許有人認為馮道不是傲雪霜的君子,但他卻是可以解民於倒懸拯救蒼生於水火的棟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都市小說相關閱讀More+

霍格沃茨之巫師至上

荊五

四合院之何雨柱的新生

風中的獨白

每天都在醋自己[快穿]

越浪

盲刺客

瑪格麗特·阿特伍德

爵士樂

託妮·莫里森

被迫嫁給玄學大佬後+番外

D4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