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伯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朝鮮戰爭 1592(下) 第三章 三寸不爛,帝國最後的榮耀:大明1592抗日援朝,馬伯庸,大文學小說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沈惟敬總算又恢復自由了。

自從他在遼東被李如松拿下以後,一直惶惶不可終日,每天都在生與死的邊界上掙扎。沈惟敬知道,自己之所以還活著,僅僅只是因為尚有剩餘價值可資利用。只要自己被證明沒有價值,便會被大明毫不留情地拋棄,沒有任何一個人會出手保他。

所以平壤之戰的勝利,對他來說絕對是個壞訊息,既然明軍可以在正面戰場擊敗日軍,那麼根本無須與日軍交涉;既然無須與日軍交涉,那麼沈惟敬便毫無用處;既然沈惟敬毫無用處,那麼……

好在這種事情並沒發生,碧蹄館之戰結束以後,明軍與日軍進入了對峙階段。身陷囚籠的沈惟敬欣喜地發現,和談的曙光和他生命的希望,正在慢慢降臨。

大明在對外戰爭中有一個很突出的特點:從不和談。無論是被瓦剌捉了皇帝,還是被女真人打進北京,大明從來不會卑躬屈膝地乞求議和,而是一根筋死扛到底。

但壬辰戰爭有點不同。

這不是一場發生在大明疆域內的戰爭,而是一次援助藩屬小國的軍事行動。輸了,丟的是朝鮮人的國土;贏了,鞏固的也是朝鮮人的統治。對於這種性質的戰爭,大明沒必要太較真,如果能透過和平手段讓敵人退出朝鮮半島,當然比大動干戈來得更划算——大明戰士的鮮血,不應該無謂地為他國而流。

碧蹄館之戰之後,李如松的遼東軍和宋應昌的南軍齟齬頻生,矛盾不斷。宋應昌與袁黃等人指責北軍搶功,濫殺無辜,甚至一本參到了朝廷。李如松反過來指責宋應昌連朝鮮境內都不進入,卻反過來指派人過來索要首級,騙取功勞。

在平壤之戰中,不知哪個倒黴的日本和尚被砍掉了腦袋,誤當成了景澈玄蘇。為了搶這個大人物的腦袋,李如松和宋應昌沒少打官司,一直到確認玄蘇還活著,兩個人才悻悻罷手。

在平壤的駱尚志等人也不斷暗中跟宋應昌等人聯絡,時不時地對朝鮮人說說李提督的怪話,鼓譟說要麼退兵,要麼進攻,總留在平壤城不是個事兒。

而處於第一線的遼東集團軍,此刻戰馬大批次病死,吃飯是有了上頓沒下頓,大炮彈藥又不齊全,戰鬥力大幅度下降。在這種內外交困的局勢之下,尤其是大勝後還被連連參本,遭遇到了來自國內的巨大壓力,這使得兵懸海外的李如鬆開始心灰意冷,不想打了。在幕僚鄭文彬、趙如梅的勸說下,他開始稱病請代,讓朝廷換人來——老子不玩了。

宋應昌這個時候也很頭疼。雖然平壤大捷被他敲鑼打鼓地送到北京,贏得了不少掌聲,可戰爭實在太花銀子了。為了支援朝鮮戰場,他已經快把中國北方的儲備折騰光了。再持續下去,就不得不動員沿海備倭的物資。朝廷裡的反戰派又開始抬頭,已經有言官上書議論,質問為了一個外國有沒有必要花這麼多銀子,填這麼多人命。

兵部尚書石星面對這種壓力,詢問宋應昌該如何處置。宋應昌認為,倭寇必須要防,但不妨先和談一下,談下來自然最好;如果談不下來,也能拖一拖時間。現在駐朝明軍的生活太苦了,補給根本運不上去,等到兵餉、糧草、援軍都運抵平壤,再打不遲。

此時明軍的五千水師,已經到了黃海道;劉綎、陳磷的第二批新銳明軍,也已經在路上。這些部隊的換防與部署都需要時間。

宋應昌認為可以談,李如松又不想打,於是一貫不對付的南、北兩軍,第一次站到了一起,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而努力。

可一個巴掌拍不響,和談這種事,怎麼也得要兩廂情願才行。大明是有尊嚴的,宋應昌、李如松再不想打,也絕不會率先開口提出和議,這種事就和談戀愛一樣,先開口的一方以後肯定低一頭,所以最好是日本人先提出來,我們再順水推舟半推半就地答應。

日本人怎麼想的呢?他們從善如流,很快便主動請求議和。

因為駐朝日軍這會兒也快撐不下去了。

這時候日軍的主力軍團,都集中在漢城附近,一共六萬多人,士氣低迷不說,補給也很成問題,缺衣少食,境況比明軍強不了多少。自從龍山倉被焚之後,日軍處境更是窘迫。整個漢城到處是屍體,臭氣熏天,瘟疫橫行,日本人甚至都沒心思打掃一下。

這種低迷狀況,連帶著導致整個日本軍隊都陷入悲觀的情緒裡。當時日本一位東國大名最上義光正在肥前名護屋參陣,他目睹了許多撤回日本的傷殘士兵以及逃兵,心中無限苦澀地在書信裡寫道:“日人早就對漢城灰心喪氣,只要能活著回家,喝上一口來自故鄉的水,即使作和尚也心甘情願。”

連一介大名都如此悲觀,遑論其他下級武士與普通士兵。在退守漢城之後,日軍的逃亡率高得驚人,譁變時間屢有發生,駐朝日軍往對馬島跑,對馬島的往九州跑,九州的日軍往本州跑,形成了蔚為壯觀的逃亡洪流。如果實在跑不了的,就乾脆嚮明軍與朝鮮軍投降。

幾乎每一位大名麾下,都有不同程度的流亡。為了截獲這些逃兵,日軍在日本各地都設定了“人留番所”,專門追捕逃亡日軍士兵。

整個日本,唯一還興高采烈堅持開戰的,大概只有太閣一個人了。

平壤的得而復失,讓秀吉著實生了一陣子氣。但他不認為這是戰略上的失誤,而是一個戰術上的小挫折,只要自己親自上陣,便能夠輕易打敗明軍。

為此,秀吉制訂了一個雄心勃勃的計劃,由他親自披掛上陣渡海作戰,帶著德川家康,蒲生氏鄉,淺野長政,前田利家幾位大佬和心腹,率軍二十萬再臨朝鮮,如雷霆一般把明、朝聯軍統統消滅。

這個命令一下,日本國內一片譁然。

秀吉根本沒搞明白,日本在朝鮮的問題不是兵力不足,而是補給不夠。現在十萬人都沒吃沒喝,再派二十萬日軍來朝鮮,那給朝鮮戰爭這頭滿載的駱駝加上的就不是最後一根稻草,而是一噸鋼材。

增兵的訊息傳到漢城,所有的將領——無論是持重派的石田三成還是主戰派的小早川隆景、加藤清正——眾口一詞地反對,認為這時候增兵只會加速日軍的崩潰。

可是秀吉的脾氣大家都知道,屬驢的,越是反對他便越是要鬧騰。必須得想一個辦法,既能捋順他的毛,又可以把這事兒壓下去。

最後還是黑田長政家學淵源,給宇喜多秀家出了一個主意,讓他代表日軍在朝將領寫了一封奏捷書。奏捷書裡把碧蹄館之戰大吹大擂了一番,表示明軍業已膽寒,不敢進取半步。我軍已經佔據了優勢,只不過天寒地凍,難以維持,不如後退到釜山,與敵人和談,等秋天朝鮮有了糧食,再打不遲。

這番話說得相當巧妙,把日軍的困難藏在一條又一條捷報,既顧全了秀吉的面子,又委婉地表達出了實際情況。長政知道,如果直接告訴太閣我們先提出和談,是絕對行不通的,所以他大玩春秋筆法,暗示太閣大人不是我們要去跟敵人講和,而是敵人撐不住了,來找我們乞和。

反正秀吉不在朝鮮,到底是誰先開口和談的,他根本不知道。

果然如長政所料,秀吉看了這封書信,虛榮心得到了大大地滿足,加上國內一群大佬也死命相勸,秀吉不為己甚,遂決定和談,在名護屋安心地等著大明乞降的使者前來——長政的這一記春秋筆法,直接促成了中日議和,但也導致秀吉對局勢的評估產生了小小的偏差,在後來深深地影響到了戰爭的走勢。

既然秀吉允許和談了,那麼就別耽誤了,趕緊談吧。

宇喜多秀家選擇了小西行長當談判代表。他以前在秀吉家一直就是負責外交工作,也有與明朝交涉的經驗,是最適合的人選。

可小西行長在之前的平壤之戰中墮了名頭,秀家唯恐他會被明方的人看輕,很貼心地給他配備了一位副手,希望他們能精誠合作,攜手為太閣大計努力。

這位副手,是加藤清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都市小說相關閱讀More+

神豪:心願?想給女神校花一個家

玥亮的亮

高武:限時殺戮,無限突破!

李中有夢

破事:陸家長子,還要朝九晚五?

南村群童扛把子

直播地攤撿漏,開局百萬利潤

緣封

唱給你的餘生[娛樂圈]

裙襬開衩

豪門是我提款機[穿書]

三生思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