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伯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朝鮮戰爭 1592(下) 第十一章 和平時期的朝鮮,帝國最後的榮耀:大明1592抗日援朝,馬伯庸,大文學小說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如果以萬曆二十一年三月停戰算做壬辰戰爭結束,那麼到萬曆二十五年二月丁酉再亂,恰好是四年的和平時期。

在這四年的戰爭間歇期,大明與日本你來我往地忙活著議和的事,那麼朝鮮人到底都幹了些什麼?

他們沒資格參加談判,所以只好悶在國裡,做點正經事——練兵備倭。

朝鮮官軍在整個壬辰戰爭的表現實在是太差了,動輒一潰千里,差到連他們自己都看不過眼。因此早在萬曆二十一年二月二日、戰爭尚未結束的時候,柳成龍便已經明確地向軍方提出了要練兵備倭的口號。

他的這個提議很快便得到了執行,沒遇到什麼大阻力。原因很簡單,朝鮮官軍在壬辰戰爭中幾乎被消耗一空,從基層到高層都死的差不多了……一張白紙,才好做文章。柳成龍把各地義軍重新整編,納入官軍範圍之內。這些義軍經過一年戰爭的洗禮,無論士氣和戰鬥力都比原來的朝鮮軍隊高出一大截。截止到丁酉開戰之前,朝鮮軍的總兵力已經達到七萬到八萬左右,其中一半集中在釜山附近的前線,用來防備倭寇。

練兵分成了兩個層面:一個是精神層面的,一個是物質層面的。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兩手都要硬。

精神層面指的是軍隊的戰法與戰術手段。一支軍隊必須得有自己的一套核心作戰理論和與之相配的戰術,比如日軍的鐵炮戰法,再比如遼東軍的鐵騎戰法,而朝鮮陸軍卻極度缺乏這種理論支撐,基本上還處於“看見敵人掄著大刀一窩蜂就上“的初級階段。壬辰戰爭中朝鮮軍動輒崩潰,就是因為缺乏組織力的緣故。

在這方面,朝鮮人有一個現成的老師:明軍——或者說的更準確一點,是南軍。

南軍出自戚家軍,而戚家軍是十六世紀乃至中國整個軍事史上最講究組織性和戰術性的軍隊,尤其是對倭寇的戰績無出其右。請他們來當老師,真是再合適不過了。

朝鮮人對南軍的崇拜深入骨髓,簡直就是奉若神明。當初李如松撤走,留下了吳惟忠的南兵守衛漢城,讓朝鮮人欣喜若狂。

南軍將領入朝,在壬辰戰爭中並不怎麼重要。但在中朝兩國交流史上,將領大多為武林高手的南軍入朝,卻是一件大事,因為這糾纏出了一起中朝交流史上長達百年的官司。自然,對朝鮮人來說,這是件必須要“辯誣”的大事。

吳惟忠出身於南方軍系,而南方軍系的兩尊大神——抗倭名將戚繼光和俞大猷,大家都知道。這兩位名將是正經的武林高手,大家也知道,戚繼光的《紀效新書》《練兵紀實》,俞大猷的《劍經》,不是隨便什麼武將都能寫出來的。

然而,戚繼光雖然在他的《紀效新書》裡收錄了中國很多種長短武藝,卻惟獨沒收刀法,原因據他自己說,是因為當時的中國刀法雖然很多,但“傳其妙者絕寡”,所以不收,留待後人有發現者增補。而他在軍中所傳的“辛酉刀法”,則脫胎於他得到的日本刀法,因此在他修訂的第二版《紀效新書》裡,刪去了他認為在軍中用處不大的一些內容,譬如拳法,增加了日本刀譜等內容。

與此同時,明朝不少文武雙全的文臣武將和軍事理論家們,如何良臣、宋懋澄、茅元儀等人,都不約而同地在各自記敘及著作裡說,中國唐宋時古軍陣所用的實戰刀劍法,到明已經式微,基本沒人會了,或者乾脆可以說就是失傳了。

毫無疑問,來自戚家軍的吳惟忠,必然精通脫胎於日本刀法的“辛酉刀法”,他們對上了日本武士,這也是件很有意思的事。從朝鮮戰場上的表現看,似乎正宗的日本刀法並沒佔便宜,在白刃戰中,很多時候日軍敵不過明軍,譬如碧蹄館之戰……

比之戚繼光,南軍的另一尊軍神俞大猷身上的傳奇色彩,要濃重得多。

俞大猷當年南下平倭時,曾路過少林寺,並與少林和尚們進行了親切會談,之後還教了少林和尚不少武藝——因為他認為當時的少林武藝有不少已經失傳,有必要吸收新鮮血液。

再說他那本武學著作《劍經》,如果只看名字,是人都會認為這是講劍法的,可惜它偏偏就不是。這本書主要講的是棍法,或者說什麼都講了,就是沒講劍法。

寫了一本名叫《劍經》的書,裡面不講劍法講棍法,實在很沒道理。

俞大猷不是沒文化的人,他文化好得很,易學底子比一般文人都好,著作也很多,顯然在這事上,有他自己的道理在。

那麼,到底是什麼道理呢,他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沒人知道。

這是俞大猷留下的一個謎。

最討厭的是,他還不留標準答案,所以到現在也沒個大家能一致認可的權威答案。

不過,線索還是有的,而且還不少,這事不算完全無解。

我們目前知道的資料是,俞大猷本人精通劍法,而且是一種古代雙手劍法——荊楚長劍。這不是劍法的具體名稱,而是指流傳在一定區域裡的一種劍法。他那位劍法師傅在他劍法大成後,曾說他日後天下無敵矣——這話當然不太好當真。不過從他和少林寺的淵源中,可知他確實武藝過人,是當時罕見的高手。

俞大猷南下路過少林寺的時候,進去是一個人,出來卻變成了三個人。他從少林寺帶走了和尚們推選出來的兩個和尚精英宗擎、普從,跟隨他南下學習劍法。在少林寺裡的具體情況,據他自己說,有一千多號小和尚給他表演了少林武術,他看過之後,認為不少真功夫失傳了,於是就跟少林大和尚說了,少林大和尚就讓少林小和尚們選舉了兩個精英小和尚,跟隨俞大猷學武去了。

這事很不對,裡邊肯定有問題。

俞大猷看完一千多少林和尚的表演後,張口就說少林功夫不是真功夫,是花架子,那一千多號少林和尚能服氣?他俞大猷又不是佛祖,能舌燦蓮花幾句就把一千多彪悍的少林和尚全都鎮住。所以我猜測中間過程被他故意略去了,至於具體過程是什麼,他不說,我們沒法知道。如果按武俠小說的套路,必然是俞大將軍打遍少林無敵手之類,最後才能出現這個結局。

記載這事的,是俞大猷應少林寺和尚要求寫的一篇紀少林寺修十方禪院的文章。這篇文章寫好後,被少林和尚帶回去,刻成石碑豎在少林寺。所以其中如果有被俞大猷故意略去的情節,也很容易理解……不能這樣打人臉不是?

話說宗擎、普從兩和尚,跟著俞大猷學了三年多,覺得技藝已成,要回少林寺,走前跟俞大猷請示:我們學了您的劍法,現在準備回少林去,選合適的僧人傳授,以便把這門劍法流傳下去,您看可以不?俞大猷慨然應允。

又過了十三年,忽然門丁來報,門外有一和尚求見。俞大猷請進來一看,卻是宗擎和尚。兩人唏噓完,宗擎告訴俞大猷,那普從和尚已經物化西去,但俞大猷教授的劍法,少林寺中已經有百多僧人精通,可以放心不會失傳了。

這裡我們可以發現一個問題,就是兩位和尚回少林前,特地向俞大猷請示了是否允許他們把劍法傳給少林寺的其他和尚。

中國武術傳承規矩甚多,什麼傳男不傳女之類,兩位大和尚這麼做很正常。而俞大猷的那位劍法師傅李良欽,壽命特別長,一直到九十多歲才去世。俞大猷平倭成功後,還特地上書為他請功過,當然,李師傅以傳統的武林高手姿態,沒要。

這麼一說,大約能理解俞大猷為什麼把書名叫《劍經》,說的卻是棍法了。

和尚要傳給少林其他和尚,尚且要請示俞大猷徵求他的同意,那如果俞大猷把這門劍法直接給印刷成書大肆販賣公示天下,那豈非成了師門逆徒?要是按照武俠小說的套路,接下去多半就是師門追殺這個洩密分子等等曲折情節。

當代武術名家,馬家刀法傳人馬明達先生的解讀認為,《劍經》裡的棍法和其他武術理論,其實隱含了很多雙手劍法在內,因此很可能俞大猷以棍代劍,把他那門劍法給隱藏在《劍經》裡了。

我覺得這是目前最合理的答案。大家如果有空,不妨多去考據、索隱一下《劍經》吧,這可是真正的武林秘籍,也許會練出一個不世高手來——這可不是開玩笑……

俞大猷除了把這劍法教給了少林和尚外,還曾選拔了一千多名能舉兩百多斤的精壯少年,傳授這路劍法,用以平倭。而南軍入朝的部隊中,就有支福建兵,領兵的正是俞大猷的同鄉、遊擊將軍許國威。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都市小說相關閱讀More+

用美食征服遊戲世界

東南偏南

悠悠南北朝:縱橫十六國

陳羨

黑暗主宰

零下九十度

浪漫反應式+番外

訣別詞

絕品闊少在都市

李東蘇輕柔

我憑運氣在修真界當鹹魚

朱不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