薰香如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338章 11337 原子彈之母,大反派也有春天2,薰香如風,大文學小說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sa3軍用快列車”4oooo馬力「電力/柴油混動車頭」使用了原本就為牽引多拉大炮而製造的雙頭鐵馬:克虜伯d311內燃機車的技術升級改造而來。

克虜伯為重型鐵道炮準備的配套機車在194o年設計完成,這是一種雙機固定重聯柴電機車,也是德國戰時機車當中的一個型號,帝國鐵路機車代號為d311。d311機車全長為22.51米,全重75+75噸,軸式為do+do(d表示四個動力軸,o表示各軸獨立無聯動機構)。雙機分別被稱為a車和b車,均設有司機室,造型完全相同,尾對尾連線,中間有車鉤和電纜相連,沒有設定風琴通道(風琴式門型摺疊機構,類似鉸接式兩節公交),不可單獨拆分使用(雙機固定重聯機車拆分使用會導致制動能力不足)。受電路設計限制,也不能把兩輛a車或兩輛b車串聯在一起使用。無論是從結構上還是外觀上看,d311都已經和現代的固定重聯內燃機車很接近了。

於是在克虜伯d311雙機固定重聯柴電機車的技術基礎上,ggL大德意志機車製造商聯合會寬軌試驗場完成了「sa3軍用柴電混動車頭」的研製。

參考“sa3軍用快列車”的設計藍圖,女明家海蒂·拉瑪建議將Z-4計算機加裝在女記者的「新聞車廂」。而不是直接安裝在全長53米,高12米,全重1488噸的寬軌列車炮——「多拉大炮」上。事實上,這張藍圖必然不是最準確的那一張。面對諸多還不能確定的劇情要素,凱蒂夫人也不可能將準確的藍圖大方的示人。

“據說這臺Z4‘樣機’解決的數學問題與噴氣式戰鬥機的研製有關。包括火箭彈道、飛機機翼、振動和俯衝的計算。所以如果想要適配多拉大炮,還必須開一種‘新演算法’。”女明家海蒂·拉瑪已經沒有隱瞞的必要。

“這應該難不倒你,海蒂。”面前鋪滿辦公桌的藍圖,顯然也不是凱蒂夫人的強項。

“不,凱蒂。老實說數學並不是我精通的學科。不過,我可以推薦一個人。”得益於名義上“第一任丈夫”奧地利著名軍火大亨弗裡茨·曼德爾對科學和明的資助,女明家海蒂·拉瑪擁有了得天獨厚,幾位姐妹完全不具備的人脈優勢。

“是誰?”話說凱蒂夫人也很好奇。

“莉澤·邁特納。”女明家海蒂·拉瑪說出一個讓在場的所有人都感覺十分陌生的名字。

莉澤·邁特納(Lise meitner),原子物理學家,放射化學家。她是第一位從理論上解釋了奧托·哈恩現的核裂變的科學家。本名愛麗絲·邁特納,1878年11月7日出生於奧地利都維也納的一個猶太人家庭,父親是一位律師。她出生和成長的年代,女性幾乎不被允許接受教育,中學不招收女學生,因此她只得就讀於一所市民學校,並在畢業後獲得了法語教師資格證。19o1年,莉澤透過自學透過考試,獲得了維也納科學院高中的畢業證書。從這一年開始,她進入維也納大學學習物理、數學和哲學。在導師路德維希·玻爾茲曼等人的指導下,她開始研究放射性。19o6年,她憑藉博士論文《不均勻物質中的熱導》獲得了維也納大學的物理學博士學位,成為該校歷史上第二位女博士。

19o7年,為了更深入地學習放射化學和原子物理,莉澤離開奧地利,來到了當時的普魯士帝國都柏林,加入了柏林大學研究所。那個時代的女性被禁止接受高等教育,幸虧化學家埃米爾·菲舍爾慧眼識才,莉澤才能夠進入研究所工作。但她每次進入研究所都只能從後門進,並且不被允許進入學生實驗室,只能在一個由木匠作坊改造成的實驗室裡做實驗。直到19o9年,普魯士開始允許女性進入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莉澤才不必從後門進入研究所。也是在19o9年,莉澤與同事奧托·哈恩(otto hahn)一起現了一系列放射性同位素。但此時,她的身份是“哈恩的助手”,不被允許獨立完成實驗。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哈恩赴前線參戰,莉澤終於獲得了獨立做實驗的機會。

1912年到1915年,莉澤跟隨著名物理學家普朗克工作,並於1913年終於成為研究所的正式成員(之前她所有的工作都是無償的)。一戰期間,她也曾上戰場,在戰地醫院做護士。1917年,她回到了實驗室,與哈恩合作現了鏷的同位素鏷231。遺憾的是,在1944年,哈恩因放射性研究而獲諾貝爾化學獎時,莉澤·邁特納的名字卻被忽略了,儘管她在此方面付出的努力、取得的成果並不比哈恩少,但她的研究成果都被歸到了哈恩名下。

1938年,二戰開始,希特勒大肆屠殺猶太人,莉澤只得逃往荷蘭避難,並於1938年8月來到了挪威。經過奮力爭取,莉澤在位於斯德哥爾摩的諾貝爾研究所謀得了一個職位。但是,當時她的上司馬內·西格班(manne siegbahn)歧視她,將她隔離在科學研究的基礎設施之外。此時,曾經的同事哈恩寫信告訴她,自己現了用中子作用於鈾得到的產物具有鋇的放射性這一事實。莉澤立刻與合作者弗裡施一起對這一驚人的實驗結果作出了理論解釋,並表在1939年1月出版的《自然》雜誌上。

在這篇文章中,她提出了一個物理學上的新概念——核裂變。莉澤是最早提出“裂變”這一詞的人。在莉澤提出的理論中,裂變後的原子核總質量比裂變前的鈾原子核質量小,這其中的質量差轉換成了能量。她利用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計算出裂變過程中每個原子核釋放2億電子伏特的能量,這一研究成果奠定了原子彈和原子能研究的基礎。也因為這一研究成果,莉澤被稱為“原子彈之母”。

儘管被歐洲人稱為“原子彈之母”,莉澤卻從未參加過原子彈的研製工作。她多次拒絕了美國曼哈頓計劃(manhattan project)的邀請,二戰期間,她一直留在瑞典。在1944年之後,她曾三次獲諾獎提名,但都很遺憾沒能獲獎。從1947年開始,莉澤在瑞典皇家工學院領導物理學組的研究工作,並6續在美國的一些大學擔任客座教授。也是在1947年,莉澤獲得了維也納科學榮譽獎,並當選為奧地利科學院第一位女院士。

在二戰期間,哈恩將莉澤的成果歸於自己名下,聲稱是對她的保護。然而納粹倒臺後,哈恩依然繼續霸佔著莉澤的研究成果。儘管玻爾、斯特拉斯曼等物理學家均對莉澤的研究成果予以肯定,哈恩依然不願將屬於莉澤的研究成果歸還給她。莉澤對此非常失望,最終共事十餘年的兩人徹底斷絕了來往。莉澤終身未婚,沒有子女,這似乎源於她對物理學的無限熱愛,也許更因為當時歐美的女性地位:雖然兩次世界大戰期間,湧現出一批職業女性,但她們絕大多數是單身女性。在人們的普遍觀念中,女性如果結婚,就必須全身心投入到家庭生活中,做家庭主婦,相夫教子,即使是總統的夫人也不能免俗。而莉澤曾說過:“我愛物理,我很難想象我的生活中沒有物理會怎樣。這是一種非常親密的愛,就好像愛一個對我幫助很多的人一樣。”晚年的莉澤·邁特納與侄子一家住在英國劍橋,並一直積極爭取和平利用核裂變。

1966年以後,在原子物理領域工作了6o年的邁特納,真正受到了世界的關注。她曾在聯合國原子能委員會任職,並獲得了無數的榮譽獎章。在瑞典,她還幫助建設了第一批和平時期的核反應堆。一直關注莉澤·邁特納的愛因斯坦,稱她為“德國的瑪麗·居里(marie curie)”。

1968年1o月27日,莉澤·邁特納去世。她的墓碑上刻著“一位從未失去人性的物理學家(a physinetever 1ost her humanity)”。為了紀念她,後人把於1982年被製造出來的放射性元素1o9號元素命名為“(meitnerium)”。

當然,也和所有劇中人一樣。這位莉澤·邁特納並不是歷史上的真實人物,而是《莉澤·邁特納——原子彈之母(Lise meitner - die mutter der atombombe)》中的女主角(確定嗎,大人?)。

“1878出生,到現在(1943)已經65歲了。”凱蒂夫人考慮的因素有很多。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網遊小說相關閱讀More+

第一動漫沉思集

吹悠風的刺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