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之羽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5章 高適:唐朝重臣·邊塞詩魂,古代歷史著名人物,楓之羽,大文學小說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引言

高適,字達夫,唐代渤海蓨(今河北省景縣)人,系安東都護高侃之後,以其卓越的政績和雄渾激昂的邊塞詩風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這位唐朝中期的名臣與邊塞詩人,經歷了由困頓走向輝煌的人生歷程,他的生涯不僅是一部波瀾壯闊的政治奮鬥史,更是盛唐詩歌藝術的璀璨結晶。

一、早年砥礪與文壇交友

高適,一位誕生於公元7o4年的唐代文學巨匠,儘管出生在渤海蓨(今河北景縣)一個並非顯赫的家庭,家境並不寬裕,卻憑藉其頑強的毅力和對文學的熱愛,逐漸在詩壇嶄露頭角。青年時期的高適,生活條件雖艱苦,但這並未阻撓他對文學的追求,反而激了他深入民間、體驗生活的動力,這也為其日後成為邊塞詩派的領軍人物奠定了堅實的生活基礎。

壯年時期的高適,主要活動於梁宋地區,這一帶人文薈萃,成為了他積累創作素材的重要階段。在這段時間內,高適與當時已享有極高聲譽的詩壇泰斗李白、杜甫等交往密切,他們的友情不僅僅是個人之間的情感紐帶,更是在詩歌創作與文學理念上的深度交流與碰撞。李白的飄逸灑脫、杜甫的沉鬱頓挫,無疑對高適的詩作風格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三人之間的詩詞唱和、相互激勵,成為唐代文學史上的經典篇章,生動詮釋了那個時代文人雅士間的深厚情誼與共同的理想追求。

直到將近五十歲時,高適的生命軌跡生了重大轉變。他有幸受到張九皋的賞識與舉薦,得以參加有道科考試,並順利透過,由此開啟了其仕途生涯。初涉官場,高適被任命為封丘縣尉,然而,對於官場種種現象的親身體驗,特別是對於地方吏治的腐敗與民生疾苦的現實,使他深感失望與無奈。秉持著文人士大夫的道德操守與社會責任感,高適並未隨波逐流,而是選擇了辭去職務,以此表達自己對當時社會現實的批判態度與高尚人格。

二、投身戰亂與政治崛起

高適在唐朝中期的仕途轉折與他在安史之亂中的表現息息相關。原本籍籍無名的文人高適,因其才學出眾和政治遠見獲得了名將哥舒翰的青睞,得以加入河西節度使的幕府,擔任掌書記職務。這一職位不僅讓他有機會深入瞭解邊疆軍事事務,也鍛鍊了他的戰略思維與行政能力。

安史之亂的爆,徹底改變了帝國的命運,也給高適提供了一個展現其政治才華的大舞臺。當叛軍來勢洶洶,高適迅從文職轉向參與實際軍事防禦工作,被朝廷任命為左拾遺,進而轉任監察御史,直接參與到抵禦叛亂的核心工作中。儘管在潼關之戰中,由於唐玄宗的決策失誤,導致防線崩潰,高適並未能阻止這場災難性的戰役,但他在此危急時刻表現出了乎尋常的決斷力和忠誠心。

當唐玄宗倉皇西逃時,高適不顧自身安危,堅定地選擇了追隨皇駕,這不僅體現了他對國家的責任感,也為他在亂世中贏得了更高的信任與提升。至德元載,國家形勢進一步惡化,高適以其敏銳的政治洞察力,針對玄宗分封諸王企圖借藩鎮之力平亂的做法提出異議,認為此舉將會帶來更大的隱患,他直面皇權,大膽進諫,這份勇氣和智慧讓新即位的肅宗皇帝刮目相看。

鑑於高適的卓越表現和真知灼見,肅宗果斷提拔他為御史大夫,並賦予他淮南節度使、揚州大都督府長史的重任。高適不負眾望,在此期間,他成功平定了永王李璘的叛亂,有效地穩定了江南地區的局勢,從而鞏固了唐王朝在安史之亂中的南方陣地。

三、宦海浮沉與個性鮮明

高適在其為官生涯中,以其清正廉潔、剛直不阿的性格聞名,敢於仗義執言,即便面臨權臣的壓力,依然堅持原則,這種“負氣敢言”的品質令朝中權貴敬畏三分。尤其是在面對權宦李輔國這樣的強權人物時,高適毫不畏懼,堅決維護自己的立場和觀點,也因此遭受了李輔國的惡意排擠和攻擊,一度被貶謫為太子少詹事,遠離了權力中心。

然而,高適並未因一時的挫折而意志消沉,相反,他以堅韌不屈的性格和出色的能力,在逆境中繼續前行。在被貶之後,高適先後出任彭州刺史、蜀州刺史等地方要職,他在任上勵精圖治,關注民生,強化治理,贏得了民眾的擁戴和朝廷的信任。特別是在擔任劍南西川節度使期間,高適展現出卓越的領導能力和戰略眼光,有力地保障了當地的穩定和展,凸顯出其在處理地方政務和應對複雜局勢方面的過人才幹。

隨著時間推移,高適的忠誠與功績逐漸得到了朝廷高層的重新審視和高度肯定。他最終得以晉升為散騎常侍,這是一個象徵著崇高地位和皇帝親近信任的官職。同時,他又被加封為銀青光祿大夫,這是對官員的一種榮譽性加銜,標誌著他在文官體系內的崇高地位。並且,高適還被受封為渤海侯,這不僅是對他個人功勳的認可,也彰顯了他家族榮耀的延續。

在他去世後,朝廷賜予其諡號“忠”,這一諡號是對高適一生忠誠於國家、勤勉盡責、矢志不渝品格的最高褒揚。

四、邊塞詩派翹楚與文學成就

高適,這位盛唐時期邊塞詩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其詩歌創作深深地烙印著個人經歷與時代風貌。早年科舉未遂,困頓於長安,後又客居宋中,生活艱難,此種坎坷經歷使得高適的詩歌呈現出一種深沉而蒼涼的悲切之情。在《薊門行五》這一組詩中,他透過對社會底層人民苦難生活的細膩刻畫,揭示了當時社會現實的嚴酷一面,表現出詩人對於民間疾苦深深的同情與人文關懷。

當高適遊歷至燕趙大地時,正值大唐邊疆戰事頻仍之際,親眼見證了戰亂帶給百姓的離愁別恨和戍卒們艱苦卓絕的生活。在這段時期,他創作了一系列生動描繪邊塞風光與戰事場景的詩篇,其中最為人稱道的是《燕歌行》。這長篇敘事詩以激昂悲壯的語言再現了邊疆將士們的英勇與無奈,既表現了他們保家衛國的壯志豪情,又抒了詩人對戰爭殘酷性和戰士命運的深深感慨。

除邊塞詩外,高適同樣擅長抒寫友情與離別之情,其作品如《別董大》一詩,借送別友人之際,傳達出對友情的珍重及對未來的祝願,展現出寬廣胸懷和豁達的人生態度。而在《封丘作》中,他透過描繪旅途艱辛與人生漂泊,寓言般地表達了對國家和個人前途的深深憂慮。再如《和王七玉門關聽吹笛》一詩,則巧妙地運用音樂意象,將思鄉之情、邊塞之景與個人抱負交織在一起,形成一幅富有立體感的邊疆畫卷。

結語

高適的一生,猶如一部立體的歷史畫卷,既有刀光劍影下的鐵血柔情,又有詩酒陳年的文人風骨。他的詩與行,共同構建了一個既能揮毫潑墨書寫華章,又能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人物形象。高適的存在,無疑是唐朝政治與文學交匯點上的熠熠明星,他的事蹟與作品,為我們理解那個時代的風雲變幻提供了珍貴的歷史和文化視角。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