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之羽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6章 初唐巨星:王勃,古代歷史著名人物,楓之羽,大文學小說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一、家世背景與少年才俊

王勃,字子安,祖籍祁縣,後遷居絳州龍門通化(今萬榮縣),誕生於公元65o年,卒年存疑,一說為676年,另一說為684年。其家族文化底蘊深厚,祖父王通是隋朝著名的學者,以其學術成就與教育貢獻聞名於世;父親王福畤則在唐朝擔任官職,為王勃的成長提供了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

王勃自幼展現出凡的文學天賦,被譽為神童。司刑太常伯劉祥道對其才華讚歎不已,不僅予以高度評價,還向朝廷舉薦這位少年才俊。王勃不負所望,在對策考核中成績優異,被授予朝散郎的官職,年紀輕輕便步入仕途。乾封元年(666年),王勃被沛王李賢徵召為王府侍讀,然而僅兩年後,因作《檄英王雞》遊戲筆墨,觸及宮廷忌諱,被唐高宗貶斥出府,開始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流寓生涯。

二、宦海浮沉與悲劇終結

咸亨三年(672年),王勃補任虢州參軍,卻因擅自處決官奴觸犯法度,面臨極刑,幸得遇赦,雖免去死罪,但官職被剝奪,仕途再遭重挫。上元二年(675年),他隨父南下,次年北返途中,遭遇渡海溺水事故,史書記載其驚悸而死。然而,學術界對此存在異議,部分學者透過研究王勃後期的作品如《遊冀州韓家園序》、《三月傷己祓禊序》,以及其友人王承烈在文明元年(684年)所寫的祭文,推測王勃實際可能卒於文明元年,享年35歲。這一觀點揭示了王勃生命的最後階段可能並未如傳統記載般戛然而止,而是繼續進行了一定時期的文化活動與創作。

三、文學革新與經世致用

王勃生活的時代,文壇仍瀰漫著以上官儀為代表的浮華詩風。他力主文學應以“立言見志”為核心,強調作品須承載作者的思想感情與社會責任,具有經世濟民、教化人心的作用。他的詩文風格“壯而不虛,剛而能潤,雕而不碎,按而彌堅”,這種對既有文風的革新嘗試,對於推動初唐文學由 駢 麗 華麗轉向質樸厚重起到了關鍵作用。

四、詩歌創作與經典流傳

王勃留存至今的詩歌約有8o餘,以五言律詩和絕句為主,尤以描繪離別之情與抒思鄉之意的作品最為人稱道。其中,《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曠達胸懷,打破了傳統送別詩的悲涼格調,成為千古傳唱的名篇。《臨高臺》《採蓮曲》《秋夜長》等詩作,或寄情山水,或託物言志,無不展現其深厚的文學底蘊與獨特的藝術視角。

散文方面,王勃的《滕王閣序》堪稱駢文典範,洋洋灑灑,文采斐然,尤其是“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等句,描繪出一幅壯美遼闊的秋景圖,展現了其駕馭文字、營造意境的高技藝。這篇序文不僅因其文學價值而廣受讚譽,更因其深邃的人生哲理和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成為了後世學子研習駢文與勵志精神的經典文字。

五、學術貢獻與遺世著作

除了詩歌與駢文創作,王勃還致力於學術研究,留下了若干重要的學術著作。據文獻記載,其著述包括《周易揮》五卷,對《周易》進行了深入解讀與揮;《次論語》五卷,是對儒家經典《論語》的註釋與評述。這些作品雖然部分已佚失,但從殘存的記錄中仍可窺見王勃在哲學思想與經學研究方面的深厚造詣,進一步豐富了他在文學之外的學術形象。

六、結語

綜觀王勃的一生,儘管短暫且充滿波折,但其在文學領域的傑出貢獻與深遠影響不容忽視。作為“初唐四傑”之,他以卓越的才情、鮮明的個性與革新的精神,推動了初唐文風的轉型,為盛唐文學的繁榮奠定了基礎。無論是詩歌中流露出的真摯情感,還是散文裡展現出的雄渾氣象,都使王勃的名字在中國文學史上熠熠生輝。儘管其生命軌跡存有爭議,但無可否認的是,王勃以他的筆觸,書寫了一個屬於初唐的璀璨傳奇,其作品與精神遺產至今仍滋養著後世讀者的心靈。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大秦:政哥我不想學英語了

奈落之淵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