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箭十萬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78章 衛所軍制,大明:流落教坊司的皇太孫,借箭十萬,大文學小說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深夜,御書房!

朱元璋坐在龍椅上突然站起身來,興奮的對朱標說道:“標兒,這篇策論真是精妙絕倫啊,句句都說到心坎裡去了!”

朱標拿過這篇策論,不動聲色的看了一遍,看完後,神情嚴肅的說道:“屯兵塞上,且耕且守,來則拒之,去則防之,則可大明無擾,邊境無虞!”

“這個提議當真不錯,此人確實有大才!”

說完又瞥了一眼名字,上面赫然寫著:許觀!

朱元璋十分厭煩那種故意堆砌辭藻,引經據典,扯了半天都沒說到點子上的文章,而許觀的這篇針對如何加強邊疆防衛的策答,不僅提出了“兵農合一”的軍事思想,而且建議朝廷大力推行衛所制度。

這些想法竟然和朱元璋的想法不謀而合,幾乎完全一樣,這怎能讓朱元璋不為激動。

“咱聽說這個許觀年僅二十七歲就已經連中五元,比當年的解縉還要厲害……”

朱元璋感慨道:“江山代有才人出啊,既然如此,咱就成全他六狀元之名吧!”

許觀是靠真本事連中五元,如今又被欽點為狀元,朱標不僅沒有什麼意見,反而很是高興,大明從此又多了一位治國大才。

“父皇,這連中三元,已屬罕見,如今這許觀連中六元,真可謂稱得上千古第一人了!”

朱元璋點點頭,在御案上的黃紙上不動聲色的寫下許觀的名字,緩緩說道:“千古第一人……許觀啊許觀,莫要辜負咱今日對你的恩典!”

朱元璋重新坐了下來,拿起其他人的策答審閱起來,時不時咂咂嘴,皺皺眉,連續看了好幾個,都不是很滿意,並不是他們寫的不好,而是和許觀的策答實在有很大的差距。

“標兒,你看看這篇策答!”

朱元璋神情凝重,將一篇策論放在朱標面前。

朱標拿過認真看了起來,看完後長舒一口氣,沒有說話。

“標兒,你認為如何?”朱元璋問道。

朱標斟酌片刻,說道:“父皇,兒臣認為這篇策答說的並無道理,這些弊病早晚都會出現,衛所軍制雖不耗費百姓一粒米,但長此下去必然要面臨這些問題!”

“這些事咱不知道啊?”

朱元璋氣憤道:“咱還用的他說,咱是讓他們出主意的,不是挑咱毛病的,把這個張顯宗趕出京城,永不錄用!”

“父皇息怒!”

朱標見狀連忙求情,道:“父皇,據兒臣所知,這個福建學子張顯宗,出身貧寒,幼年喪父,從小由寡母撫養長大,求學之路極為艱辛,貧苦學子能有這番見識已是十分難得,兒臣請父皇三思!”

“聽你的意思,還要重用?”朱元璋冷聲問道。

朱標神情複雜,良久後,才緩緩說道:“要麼重用,要麼直接不用!”

朱元璋聽後,坐在龍椅上,心中暗自衡量,作為一代開國之君,他可以接受別人所提的意見,但不能接受赤裸裸的打臉,張顯宗的這篇策論將朱元璋引以為傲,一手建立的衛所軍制所存在的問題和弊病全部毫無避諱的說了出來。

當年朱元璋創立衛所軍制也是迫不得已,大明開國之時,並未一統天下,國家的財力也不夠,要想穩定政權,就需要有強大的軍隊,但都去打仗了,土地自然無法耕種,就此荒廢,這就造成了沒有足夠的糧食去養軍隊,因此朱元璋借鑑隋唐時期的府兵制,一手創辦了大明的衛所制。

所謂的衛所制,簡單的說就是,衛所的官兵被稱為軍戶,軍戶世代沿襲下來,意思就是祖上要是士兵的話,代代都是衛所裡面的官兵。

這些軍戶是有自己的土地,每月也有固定的月糧,負責屯田的軍戶,要每月按時上交軍糧提供給守備軍以及地方的官吏,不僅解決了糧食的問題,還開墾出了許多土地。

所有衛所皆有布政使司的都指揮使統轄,五軍都督府的五位都督統領整個大明的軍隊,但五軍都督府只有統兵權,並無調兵權,而兵部有調兵權,卻沒有統兵權,二者相互牽制,無論是統兵權還是調兵權最後還是在皇上手上。

衛所士兵主要有兩個責任,一為屯田,二為戰備,說直接點就是,閒時為農,戰時為兵,兵農合一。

朱元璋時常引以為傲的稱:“吾養兵百萬,不費百姓一粒米。”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讓你造副本,你造五常:長城守望

邪魔外道

大唐皇太孫,從衝玄武門開始!

妖怪不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