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巖井提示您:看後求收藏(慾望面前,沒有憐憫,孤獨這種病,遇見你就好了,小巖井,大文學小說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在這個時代的青年,能夠把自己安排對了的很少……越聰明的人,越容易有慾望,越不知應在哪個地方擱下那個心。心實在應該擱在當下的。可是聰明的人,老是擱不在當下,老往遠處跑,煩躁而不寧。所以沒有志氣的固不用說,就是自以為有志氣的,往往不是志氣而是慾望。

——梁漱溟《朝話:人生的省悟》

慾望本身有錯嗎?

追求更好的生活有錯嗎?

追求物質與金錢有錯嗎?

追求出人頭地、萬人敬仰有錯嗎?

想要吃,想要愛,想要擁有美好的體驗與回憶,想要好身材,想和優秀的人做朋友、談戀愛,這不都是人之常情嗎?

當然沒有錯,世事本來就沒有對錯之分,只有因果之分,種下什麼,收穫什麼,沒有人可以不付出代價就獲得心愛之物。

慾望就跟刀一樣,本身無關對錯,用它做菜,還是用它作惡,決定權都在人身上。

武士道有一種信念,當你對敵人拿起刀的那一刻,你就要做好赴死的準備。

當一個拳擊手挑戰世界冠軍被痛打一頓慘敗後,他會在乎別人的憐憫?

所以,當一個人將慾望作為自己生活的信念時,他應該做好被吞噬與慘敗的心理準備。如果沒有,他就不應該被憐憫。

其實人生來就不是白紙一張。剛出生的小孩,就渴望更多的食物與安全感。小孩子看到玩具和糖果,也總是忍不住想拿更多。我們可以說這是動物生存的本能,也可以說得玄乎一些,用佛學中的阿賴耶識說,這是宿世的習性。有些人,對有些東西,就是無端地極度熱愛,到了貪婪的地步,即使因此毀滅,也無法回頭。

慾望、志氣、野心、夢想、痴妄、上進、貪心,這些詞有太多的相似,都是不滿足於當下,去追求更多更好的東西,可是很明顯,褒貶完全不同。說你有志氣又上進,是誇你;說你貪婪、痴心、妄想,你肯定不開心。就像是一龍九子,雖為同宗,差異甚大。

有好長一段時間,我無法分清楚這些東西,總覺得是一種成王敗寇的事後諸葛論。比如,一個人想成為首富,他成功了那就是夢想,失敗了那就是妄想。分別不過是最終是否配得上自己想要的東西而已。

我一直提醒自己,人世間的種種,儘量少用對與錯去分辨,而是要修煉自己的智慧,去分辨其中的規律與因果。

就這個問題,有一次拜訪一座寺院時,我突然想到就問了寺裡的方丈。方丈不愧是方丈,幾乎不假思索就簡明扼要地解決了我的這個疑問。

方丈說:“不滿足是人進步的動力,但不知滿足也是人毀滅的原因。結果好壞,是善是惡,就要看發心。發心可以用兩個東西作為衡量和區別的標準。是外求貪得無厭,還是內求克己精進,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了眾生。外求且為自己,就是走向邪道,內求且為眾生,才是正道。其他情況,看業的果報。”

雖然方丈說得有些虛,倒是讓我有如醍醐灌頂。

所謂外求,就是這個東西不是你自身努力得到的,而是透過索取外界來獲得的。比如貪官的賄賂、工程的回扣、對別人愛的索取等。

內求是從認識自己開始的,尋找自己的需求與渴望,透過完善自己、改變自己而一步步實現。

道理很簡單,甚至不用說得那麼明白,大家也知道自己內心的渴望是否是你應該得到的。你想得到的一切,是否是你應得的,你自己最清楚。

你所做出的努力,是讓這個世界因為你而更美好一點,還是更糟糕一點,你也心知肚明。

我不相信天生犯罪人理論,我不相信有人生來就說我要做個大壞蛋、大變態。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這個大家愛信不信的靈魂,從來不曾有過變化。只是很多時候,我們把它埋在了很深很深的地方,忘了還有它的存在。

只是這個時代有太多的聲音,讓我們迷失了自我。

總是因為走得太遠,忘了自己為何出發。

農夫與金魚的故事想必大家都聽過,實際上貪得無厭是我們每個人的通病。

這世上的許多煩惱,都來源於我們在還沒有想清楚之前,就擅自做了決定,直到毀滅才追悔不已。

放縱慾望,總是會讓我們失去自己想要的東西;

不知滿足,又往往讓我們失去已經擁有的東西。

來吧,為了紀念人類這種生物,讓我們舉杯暢飲。

在比腐爛還要長久、比學習還要短暫的時空螺旋上,善人、惡人,無論世間變化,人類依舊重複。所以才會如此渴望、如此好生是非吧?

生命為何?

分明就是隻要有陽光大地詩歌就能完整的東西。

——菊池正央《人類這種生物》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都市小說相關閱讀More+

澀霧

槐宋

草根石布衣

中秋月明

櫃中美人/胭脂醉(出書版)+番外

水合

獨家佔有

丁墨

穿越晚明之不朽帝國

博陵先生

非洲酋長

更俗